一切皆“着我之色”.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1147103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切皆“着我之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切皆“着我之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一切皆“着我之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切皆“着我之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切皆“着我之色”.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切皆“着我之色”匆匆教学手记景洪春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出语言的味儿匆匆是经典作品,该怎样读出语言的味儿?按叶圣陶、夏丏尊二老文心中的观点,语言的味儿应该有三层意思,语感、语调和神韵。先谈语感。每个词语于意义之外还有情味,这需要从字面的推敲、声音的吟味中去细心领略,以磨炼自己对于词语敏锐的感觉力。试读这个句子:“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试把“伶伶俐俐”换成“伶俐”,重读一遍,意思一点没有变,但直观感觉中却似乎少了点神韵。琢磨其中的道理:“伶伶俐俐”用两个叠声词组成,就造成了一个跳跃感,用以表现时间流逝得非常快是很合适的,相比之下,

2、“伶俐”就多了几分懒散劲儿。再谈语调。按照文心的分析,所谓语调主要是音节、词序、句式的选择问题。在匆匆一文里,用得最多的是叠字。试读这一句:“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用“轻轻悄悄”似乎重复用词,但如果与前面的“斜斜”和后面的“茫茫然”连起来,造成有规律的调子,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再读读这句:“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按常规句式的词序应该是“过去的日子被微风吹散了,如轻烟,被初阳蒸融了,如薄雾;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比喻句的前置,改变了观察视点,原先只是一种客观的

3、叙述,现在一切都是作者的感受与发现:先感觉日子如“轻烟”,再感受到“被微风吹散了”,先感觉日子如“薄雾”,再感受到“被初阳蒸融了”,最后是没有留下一丝痕迹。作者描述了一个过程,形成一种动态。有时候把长句化为短句,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长短句交错起来说,会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文章一开始便以这样的语言形式吸引着读者。朱自清先生追求的就是这种“谈话风”:语言“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最后谈神韵。陶渊明先生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说的就是欣赏一篇散文,靠的就是反复吟诵。不难发现,第1、4、5小节以问句居多,在第四小节

4、中,为了强调自己的失去时间后的怅然若失,作者用了两组连续的设问进行渲染、烘托,且设问中也有排比,极尽铺陈。接着又用了连续四个反问句,前三个反问句是对自己的虚度光阴的追问,最后一句“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语势急转,感情更炽烈,充满了表现力与感染力,激起了人们进一步的回味和思考。语句的层次和铺陈在这里尽显章法,将文章推向高潮。走进独特的“我”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作者怎样真挚细腻、形象逼真地表现当时复杂的内心感受,是匆匆一文的教学难点。文中,朱自清通过对同一事物的反复吟咏、同一句式的反复回旋,形成了一种诗的韵律,并在诗的韵律中蕴含作者的感情。这样的例子课文中俯拾皆是。诗意的语言,留

5、给学生的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诗意的享受。那么,如何使学生内化这样的语言,提升这样的享受呢?我选择的教学策略是朗读,在朗读中体味作者的表达形式,在朗读中品味作者的情感。散文“贵在有我”,对于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切忌标签化的概括,重在把握作者情思的独特与深刻。在第一板块中,我先引导学生由课题找到文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日子”,学生很快就发现,短短六百多字的文章,出现了十个“日子”,“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出现了两次。课伊始,就聚焦到文章的灵魂,引起学生的关注,由全景到特写,学生体会的不仅仅是时间的无情逝去,更是作者的言语表达形式,也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三分文章七

6、分读”,我先紧扣“头涔涔而泪潸潸”,运用比较、揣摩等方法来领悟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我又接着追问,“为什么作者不用24年,却用八千多日子呢”,并借助诗的形式带着学生朗读“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可以看到,学生的语速渐渐放慢,对“溜去”的理解也渐渐深入,作者的悲恐之情不断和学生产生着共鸣。我也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这里的停顿是一种情绪,是把自己放进去的过程”。确实,朗读不能飘于字面,应和体验结合起来,感之心,发之声,效果会更好。复沓的运用,是散文诗维持其音乐特点通常运用的手段。但仅仅告诉概念是不够的,怎么体会?还是朗读。匆匆是散文诗,这种文体在小学阶段很少见,朗读指导过度,容易僵化,不加

7、指导,学生又很难与作者对话。我以诗的形式呈现,通过问题“换成诗歌的形式,长长短短的句子,给人一种节奏感,是吧”?据词会意,诵读悟情,既符合散文诗的特点,又创设了合宜的教学情境,也解决了学生朗读中的困难。朱自清先生说:“书面语言的学习则应强调对经典文本的背诵与感悟。”我设计了两次当堂背诵,第一次背诵指导,将背诵方法与反复写法相结合,学生积累了语言。第二次背诵指导,将仿写表达和学习选材相结合,学生运用了语言。作品,是作者安放心灵的所在。在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带着学生品味“着我之色”。刘锡庆先生指出: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宇“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这个概括实在巧

8、妙,因为从“姓”到“名”再到“字”,正是一个人的身份由外到内逐渐凸显的过程。“文脉”是统领散文内容的,也是进行整体把握,领会作者情思的一个好途径。最好的线索不是事物,而是人的感情变化。在作者反复追问、反问、责问中,匆匆流露出由害怕到无奈,再到不甘心的情绪,隐含在作品里的是一种不甘虚掷光阴、力求向上的精神。在课即将结束时,我不忘引导学生反思,“这样的写作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也许,六年级学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但是,作者一步紧似一步展示自己心绪的过程,正体现了匆匆一文不落常套的艺术构思,经典作品的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联系的如此紧密,难道不值得学生学习吗?一切皆“着我之色”,通过形式多样的言语实践活动,营造一个利于学生阅读体验的“场”,使他们读得透彻,读得亲切,走进那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我” ,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