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热针术后反应及并发症.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1140765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热针术后反应及并发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内热针术后反应及并发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内热针术后反应及并发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内热针术后反应及并发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内热针术后反应及并发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热针术后反应及并发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热针术后反应及并发症.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热针术后反应及并发症第一节 常见术后反应一、术后局部肿胀疼痛无力通常情况下,内热针术后因解除了病变部位的疼痛,术后即可有轻松方便、征象缓解之感。但因施针部位、针数、手法、个体差异也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反应,一般隔日即可减轻,三日后针感渐消失。但如肩胛三肌、髂外三肌等肌肉肥厚处,通常布针数多,术后针感往往反应较强,且伴明显无力感,影响关节功能。尤其是髋外侧针刺后即使主被动活动后仍可呈跛行步态,要求患者术后常规步行 10-20 分钟,可明显恢复,但无力感可持续 1-3 日,且局部可见饱满肿胀感,3日后一般即消,但如术后肿胀明显,疼痛渐加重,要考虑严重出血或感染的可能性,应及时采取相关处理

2、。有些关节部位如髌下脂肪垫或肱骨外上髁、股骨外侧髁等关节敏感部位术后反应可能较重,肿痛持续时间较长,容易误以为感染或其它,需加以鉴别并跟患者术前术后做好沟通工作,以便病人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避免产生不良情绪。二、对称或远端部位不适或疼痛这是内热针治疗时的一个特殊临床现象,与内热针治疗后软组织病变的补偿调节机制有关(对应补偿调节和系列补偿调节)。比如:主诉左侧腰痛,治疗后减轻,随后出现右侧腰痛,处理右侧腰后症状即消失;主诉腰臀痛,处理腰骶部后减轻,小腿外侧疼痛加重,处理髋外侧后消失;处理髋外侧后小腿外侧减轻,大腿内侧疼痛牵拉感加重,针刺大腿根部后减轻; 针刺腰骶部后头痛,强刺激推拿颈项部后减轻,针

3、刺后消失(但需与脑脊漏相鉴别)等等,诸如此类临床现象,均属机体调节和主次要矛盾的变化所致。这就需要我们充分掌握软组织病变规律,术前做好专科检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并告知患者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做好防范工作,才能让患者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治疗从而取得最佳的疗效。三、术后头晕乏力内热针治疗相对其它非手术疗法,强度和痛苦较大,这就导致病人常有心理恐惧感,尤其是初次治疗或空腹饥饿术后有时会出现头晕乏力甚至发生晕针反应。另外大多数部位操作时为俯卧位,时间较长,如果过快起床亦常有头晕乏力感。一般建议术后常规仰卧位休息 3-5 分钟,起床后在诊室内观察 10-20 分钟,稳定后方可让患者离去。有明显晕针反

4、应者及时给予温开水送服并去枕平卧,即可迅速恢复。因内热针治疗过程中所用麻药为低浓度 0.5% 以下的利多卡因,且用量极少罕见中毒或过敏反应,但超浓度或超量用药者不在此范围。四、治疗胸脊柱段时出现胸闷在胸脊术段施针时胸闷感较强,一般术后即缓解,但有时持续时间较长,属正常反应,需与气胸相鉴别。有时为减轻术中反应,也可单侧针刺后再治疗对侧,避免患者因无法耐受而放弃治疗。五、术后发热内热针术(尤其是多针密刺)后有时会出现体温偏高的类手术后反应,但均属低热,可不做处理自行消失。但如出现高热,则不属此范畴。需考虑术后感染或外感或其它疾病的可能性,可对症处理或请相关科室会诊。第二节 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一

5、、出血血肿原因分析及处理:内热针布针的原则均要求避开重要的血管,但内热针操作时常需行不同程度的小幅度提插,仍不可避免出现出血的情况,且慢性软组织损害病患者常有血小板减小致凝血机制变差,更增加了出血的可能性。但一般往外出血,直接压迫止血 ( 最好用拇指或小鱼际底部豌豆骨处对准出血部位压迫,效果更佳)即可,应无问题。即使形成小血肿,一般不做特殊处理也可自行消失。如病人有出血倾向的,酌情增加压迫的时间,或用大冰袋加压压迫。但有些深在部位存在内出血的可能性,需特别小心。避免注意了重要的血管,而忽视了那些较大的或变异的血管。如在腰三横突外侧就有较大的静脉存在,在髂嵴处也有非常丰富的静脉丛,髂骨上有较大的

6、滋养孔,内有较大的血管穿出。如果手法粗暴,又未及时压迫或压迫强度不够,就可能造成深部血肿,术后24小时内静观,如发现疼痛渐加剧难忍者,就要考虑深部血肿存在的可能性,尤其是腰部,还需排除腹膜后血肿,及时排查,对症处理。其余部位如见局部明显肿大,建议用冰袋加压外敷,止痛 24 小时后及时热敷以尽快让血肿吸收。预防对策:选择好适应症,血友病及严重出血倾向者禁用内热针。术前可疑出血倾向者检查凝血机制,有口服抗凝药者停服三日后再行治疗。布针要规范不要随意更改,操作认真细腻,在可疑易出血的部位术后常规压迫。术后三日内禁止体力劳动或大强度运动。二、神经损伤原因分析及处理:经过正规培训的内热针技术的疼痛专科医

7、生按照标准操作规程一般不易损伤神经,但在颈段小关节处操作时病人常会有不同程度的窜麻感至上肢或手指,视术者手法的轻重,术后可出现轻重不同的麻痛,一般可自行消失。但如手法粗暴,当时感觉即感痛麻强烈,同时病上肢有明显抽动,术后痛麻感可持续较长时间,严重者可予以止痛药或脱水剂(20% 甘露醇 250 毫升,30 分钟内滴完)或糖皮质激素及营养神经药局部注射(地塞米松 5 毫克和弥可保 1 毫升混合),有利于神经的恢复。预防措施:熟练掌握神经走行方向及体表投影,尽量避免在重要神经处布针,操作手法轻巧避免粗暴,即使触碰到损伤也较轻,神经可自行恢复。在一些神经浅在的部位如尺神经或踝管处如触碰到神经,需将针避

8、开,避免加热时再次造成神经损伤。三、重要脏器或组织损伤原因及处理:1. 最常见的就是气胸。最容易出现的部位是肩胛背三肌处,选择体位不当或操作不当均可能刺破肺表面,空气漏入胸膜腔形成气胸。一般为闭合性气胸,拍胸片显示肺压缩 30% 以内,可无需特殊治疗,卧床休息 1-2 周可自行吸收。但如患者肺功能不佳,也可能出现超 30% 的大量气胸,此时需排气治疗或请相关专科医生会诊。2. 精索损伤。在处理男性耻骨上支时,手法不慎可损伤精索,严重者可肿痛数周,但一般均可自行恢复。预防措施:前者只要选择合适的体位并加以固定,尽量显现骨性标志,并用定点笔画出,扎针时,不断触摸骨性标志,标志不清晰时不盲目进针,即

9、可避免。后者,只要熟悉解剖,操作时手法轻巧,按操作规程操作,很难扎中精索,但如不小心扎到精索,手法轻巧的话,也不会造成大的损伤。四、术后感染原因分析处理:内热针有其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施术正确,严格医嘱,术后感染极少。但适应症选择不当或病人身体状态不佳,抗病力弱,或患者未遵医嘱,术后针口污染,亦可出现感染。表现为施术部位 3-4 日后,局部红肿热痛,可伴体温升高。最常出现的部位是膝关节髌下脂肪垫和足踝部 (尤其是跗骨窦)。需全身抗菌消炎处理及局部理疗。预防措施:严格无菌操作,术后严格遵守医嘱,禁用手指触摸针眼,三日内禁止局部洗涤,亦不许从事体力活动或运动。易感染部位如足踝部常规术后无菌纱布包

10、扎。五、脑脊漏原因分析和处理:这在硬膜外穿刺、针刀椎管内松解时较常出现,而内热针在椎旁进针时如果操作不当同样也可以误入椎管而出现脑脊漏。临床表现主要是术后 48 小时之内头胀、头痛,坐起或站立时症状明显,平卧时症状减轻或消失,可以持续一至数天,最长可达二十余天。可伴有颈强及后背疼痛、视物模糊、耳鸣和呕吐等。头痛为钝痛或搏动性痛,与体位有明确关系,需与代偿性头痛头晕相鉴别(后者在相关部位行强刺激推拿后可明显减轻)一般在 1 一 3 周内缓解。主要原因是针具刺破硬脊膜,导致脑脊液溢出,使其容量减少,脑组织膨胀,痛觉敏感的静脉窦紧张而致疼痛。预防措施:1. 进针选择在正中线旁开 0.5CM 处,垂直

11、向下不要向内斜刺(尤其是在椎间隙旁),达骨面后小幅度提插至整个椎板及小关节。因为椎管内脊髓最膨大处不超过 1CM,如果进针在之外且不向内斜刺就绝不会刺破硬脊膜,当然也就不存在脑脊漏的问题。2.可在脊柱段操作可疑误入椎管时可术后卧床休息4-6小时;即使出现症状也不必惊慌,先排除是否属失代偿,确诊后嘱患者卧床休息一周后大多可以自行缓解,如果症状不能缓解或严重者可予以生理盐水 2000-3000ML 静滴,并大量口服水和电解质。六、烫伤原因分析和处理:这是内热针临床最需要注意的问题,且是完全可以预防的。通常因医者或护理人员不小心、疏忽大意而发生。主要原因有 1、一般使用 42 度,患者感觉不到温度,

12、继续加热高温度,病人说热时为时已晚(人体感觉细胞在表皮深层时感觉不到温度,只有胀感);2、布针太密,局部热度太高;3、麻醉下操作,患者不能正确感知温度,使用高温度治疗易烫伤。轻度者针口有小水泡,可毋须特殊处理,或外用烧伤膏。重者则需请烧伤科处理。预防措施:建议使用 42 度,特殊区域需根据病情或监护下治疗,布针距离至少超过 1cm。第三节 内热针临床风险防范一、严格把握适应症、禁忌症和慎用症适应症:凡明确诊断为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慢性头、颈、背、肩、臂、腰、骶、臀、腿痛和伴随全身各系统相关征象如:头痛、眩晕、眼胀、视力减退、耳鸣、吞咽不适、口张不大、胸闷、心悸、腹胀、腹痛、腹泻、尿急、尿频、痛经

13、等泌尿生殖系疾病均属内热针适应症。禁忌症:严重的心脑血管病、血友病、严重出血倾向性疾病(凝血机制障碍)、严重糖尿病、癫痫或不能配合者、精神过度紧张或疑心病患者、局部区域皮肤或感染性疾病以及发热者、妊娠妇女、女性经期在耻骨处禁施针。慎用症:高龄患者、体弱患者、心智不健全或心理有障碍者、因心血管疾病或其它长期口服阿斯匹林患者。二、熟练掌握针刺技术和操作流程内热针疗法是在软组织松解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其盲视下操作,所以更复杂。但若要真正精准地掌握其技术仍需进一步学习,而要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软组织疼痛专科医生不仅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及扎实的基本功,还必须掌握精细的解剖并经过多年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能更好

14、的解决临床中大量顽固的慢性软组织损害性疼痛及相关疾病。三、不断学习积累精细的人体解剖知识精细的解剖知识是提高内热针技术和预防意外发生的前提和保证。医者在施术前需对施治部位有清晰的解剖概念,尤其是局部重要组织、血管、神经在体表上的投影,更需了然于心,做到心到、眼到、手到、针到。四、术前告知及术后医嘱术前必须与患者或家属做好沟通工作,既要让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又不能让病人产生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值。要不仅能确保疗程有效地完成,还要预防在发生并发症时得到理解并配合治疗,减少误解和不必要的纠纷。可酌情与患者签定内热针术知情同意书。术后医嘱最好有成文的书面资料,以备患者查询。并告知患者有不明反应或不适时

15、及时反馈,不要延误等。内热针发明人荣贺简介荣贺:主治医师,中医世家,现任济宁一方中医专科门诊部主任、济宁市任城区康复针推职业培训学校校长、中华中医药疼痛学会委员、济宁市现代针灸研究所所长、华夏疼痛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济宁市佳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特聘专家,擅长治疗顽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骨质增生症、各型颈椎病、肩周炎、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强直型脊柱炎、风湿 / 类风湿关节炎、带状疱疹后疼痛、老年性耳聋/耳鸣、面肌痉挛、面神经炎、各类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和脊柱相关内科疾病,治愈率可达 95% 以上。首创内热针疗法,其特点:安全、无痛、微创、高效、费用低廉;主编中华内热针大型系列视听教材、参编中华内热针诊断与治疗、内热针治疗慢性疼痛 -新式针灸等专著,获济宁市科技进二等奖 2 次,三等奖 2 次;至目前培训内热针疗法 50 余期,学员 4000 多人,总结出来一套实用技术,并在全国各大医院推广应用于临床;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内热针发明人、腰椎侧隐窝注射针发明人、椎间孔针发明人、麻醉剂助推器(麻醉枪)发明人,其发明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主张“不动髓核,保护椎间盘”新理念 - 同样治愈疼痛顽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