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刍论.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1138768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刍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刍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刍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刍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刍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刍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刍论.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刍论 作者:王建华2003 年11 月浙江教育学院学报November 2003 第6 期JOURNAL OF ZHEJ IANG EDUCATION INSTITUTE No16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刍论王建华(浙江教育学院人文分院,浙江杭州310012) 摘要:跨文化语用学是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分支。文章讨论了其研究的对象范围、兴起原因、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对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系统进行了探讨。关键词:跨文化语用学;对象范围;研究系统;研究方法20 世纪上半叶是结构主义语言学鼎盛阶段,60 年代以后,两个方面的变化使语言学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一是横向性的拓展。语言学

2、研究不再像乔姆斯基宣称的那样:“语言学理论所要关心的是一个拟想的说话人、听话人,他所处的社团的言语是纯之又纯的,他对这一社团的语言的了解是熟之又熟的。 1 (P13) 而是开始关注现实社会中的语言现象、语言功能和语言运用,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话语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分支学科应运而生。二是纵向性的发展。语言学研究不再像布龙菲尔德所主张的:“语言的描写工作在于对语言形式作出比较严格的分析,同时假定这些语言形式具有稳固的和可以确定的意义。 2 (P1203) 除了对语言结构的系统研究之外,还开始对其另一个重要属性 意义给予充分的重视和研究,而不再停留在对意义的“假定上。这

3、导致了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或者说,从结构到意义再到动态的意义,形成了语言学向纵深推进的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发展脉络。值得提出的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语言学研究又出现了一门新的分支 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这是在语用学和对比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适应社会生活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新学科,也是语言学研究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化的新的交汇点。何谓跨文化语用学? 英国语用学家尤尔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不同社团对意义构建的方法的不同期盼。” 我国学者何自然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时出现的问题。 3 (P111) 何兆

4、熊认为:“跨文化语用学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进行的研究,其重点是对不同文化的语言活动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 4 (P1245) 虽有不同的表述重心,但基本的要点是一致的:它研究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种种语用问题,尤其是语用意义的问题。这里要注意的是,只说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第二语言的使用,还欠准确。因为跨文化语用可以是使用第二语言,如中国人用英语同美国人交际的情况;也可以是使用母语,如中国人用汉语与来华留学生的交际;还可以是使用同一种语言、且这种语言对双方来说都属于母语, 如美国人和新加坡人用英语进行的交际。这些都属于跨文化语用学的范围。关键在于,交际双方即语用的主体是否属于不同

5、的文化背景。诚然,着眼于语用主体的不同文化背景,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对象范围还需要再做一些分析。首先,从理论上说,不同的文化背景并不限于不同语言、不同人种、不同国家之间,同一语言或同一国家中的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不同群团甚至是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类似问题。因为文化是涵盖面很广、可分层级的综合体,社会阶层、地域、群团等都是文化体系中的亚文化或亚群体,对内有一定的共同性,对外有较明显的差异性。这些亚文化或亚群体之间的语用交际势必带上各自的文化特征,具有跨文化的意义。对于个人而言,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因为不同的背景和经历而形成的不同的文化世界。从本质上说,人与人的交际,即使是同一民族、使用同一语言的人

6、的语用交际,也属于跨文化的范畴,也应该是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对象。只不过,现阶段所指的跨文化语用学主要是进行不同语言、不同国家之间语用研究。其次,从更大的范围来看,还需廓清跨文化语用学与跨文化交际学的关系。在我们看来, 这是两个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等同的概念。至少有两方面的差异: (1) 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范围要比跨文化语用学广。“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又译为跨文化传通) 是在国家、民族、人种和文化群体成员之间进行的多层次的交往活动。它也包括主流文化成员与亚文化群体成员之间的或全球社会中各亚文化之间的交际。 5 (P144) 它与跨文化语用学

7、研究角度基本是一致的。但相对于主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意识的语用行为而言,跨文化交际学的视野更宽:从交际媒体看,它不仅关注言语交际行为, 也关注非言语行为的交际如手势、身势、体态语、目光表情、空间距离甚至服装发饰等。从交际行为的角度看,不仅是有意识和有意向的行为,无意识的、下意识的行为以及无意向的行为,也都是它所关注的。从言语环境角度看,跨文化交际学也更宽泛,如室内陈设、音响效果、花草植被等物质环境通常也是其分析的对象,而这些并非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范围。(2) 侧重点不同。跨文化语用学的侧重点是语用学,主要研究跨文化语用中的种种问题,尤其是语用意义的构建和理解,以语言应用、语用规则策略及语

8、用意义的跨文化对比等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而跨文化交际学的侧重点是交际中的文化,虽不否认语言在体现文化差异上的重要性,但更关注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事实上,尽管个人的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也确实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重要的障碍,但语言问题没有其他的文化障碍那么严重。 6 (P112)”二跨文化语用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学术根源和社会背景。首先是学科内部发展的需要。语用学理论的提出及分析,都是由西方语言学家对西方语言的观察、研究而来的,如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礼貌原则、关联原则等莫不如此。实事求是地说,这些理论、原则对西方语言是有相当解释力的。但随着语用学的发展,人们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跨文化的语用分析时,随之而

9、来的问题便是:它们是否可以涵盖所有语言的语用研究? 不同文化背景的语用有否相异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 换言之,按西方语言归纳出来的理论和原则对其他不同语言的语用是否也具有普适性? 1983 年,利奇在讨论礼貌原则时已注意到这个问题:“ 作为人类交际的总的功能规则,这些原则多少是具有普遍性的,但其相对重要性在不同的文化、社会和语言环境中是各不相同的。”他还举出了相关的例证:有的东方文化国家(如中国和日本) 比西方国家更强调“谦虚准则”,英语国家则更强调“ 得体准则”和“ 讽刺原则”。 7 (P1150) 据此,利奇提出:交际行为的跨语言比较“是一个非常诱人的领域,许多研究还有待于去做”。的确,这

10、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研究领域,吸引了不少语用学家的注意力。其次,社会生活的需求促进了它的发展。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的交往比任何时候都频繁,国与国之间,不同语言、不同人种之间的交往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这种交流中出现过大量的语用失误,小则引起交际障碍,大则引起国际纠纷。美国跨文化交际学者萨姆瓦曾举过一个例子:二次大战临近结束时,在意大利和德国投降后,同盟国也向日本发出最后通牒。日本首相宣布他的政府愿意mokusatsu 这份敦促投降的最后通牒。但这个词既可解释为“考虑”(to consider) ,也可解释为“注意到”(to take notice of) 。虽然在日本首相那里意思是愿

11、意考虑,但其对外通讯社的译员选取了“ 注意到”一义。让美国断定,日本不愿意投降,于是先后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5 (P1185) 这里,我们姑且不论将首次使用原子弹的责任放在一个词上是否有失公正,但由于跨文化语用的失误而产生了严重的后果,这一点是没有什么疑问的。由此,人们对跨文化语用的重视便是顺理成章的了。如1983 年英国语用学家托马斯出版了跨文化语用学失误的著作,就是主要研究跨文化语用中不合时宜的失误。第三,语言和文化所具有的共性与个性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可能。世界上存在的语言的面貌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认知工具,这是共同的。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和的文化

12、,也是有共性的:它以最深刻和最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各种行为。正是这些共性,让人们可以相互沟通与交流,也让人们有可能对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形态各异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承载者;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又反映着文化。正如帕默尔所说:“ 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语言不仅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映,它实在还对思想和感情产生种种影响。 8 (P1139)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特殊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实际上是文化的显性式样和隐性式样的综合体。其表层的形态、结构、意义等是显性文化的反映,而

13、在表层的背后所蕴含的信仰、习俗、道德观、价值观、文化心理、美学观念等等,则承载着其隐性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语用的动态过程中,语言这种显性形态和隐性内涵的差异性体现得尤为突出。不同文化与不同语言的差异性,给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内容,使之成为一门很有价值、很有潜力的语用学内部的分支学科。跨文化语用学自形成至今,已取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在西方,跨文化语用学以跨文化语用语言学、跨文化社会语用学和语际语语用学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出现不少成果。如基南1976 年运用会话合作原则对照分析了马尔加什共和国的语用情况,发现那里的人们常常不遵循“数量准则”:“尽管他们拥有所需的信息,但他们给听话

14、者的信息常常比所需的少”。 4 (P1257) 据此她提出了一条“ 搁置准则”。利奇1983 年分析了礼貌原则的各准则在不同文化中的重要性的不同。1993 年,卡斯帕和布卢姆-库尔卡也出版了名为跨文化语用学的著作。国内在20 世纪80 90 年代开始对跨文化语用学予以关注,有一批讨论跨文化语用研究的论文,内容涉及跨文化语用对比、跨文化语用能力、跨文化语用顺应、跨文化语用失误、跨文化语用规约等。也出现了一些与跨文化语用学相关的著作,如邓炎昌、刘润清的语言与文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王福祥对比语言学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王得杏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北京语

15、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等,胡文仲、林大津、贾玉新等学者还出版了名为跨文化交际学的著作。不过,至今为止,国内学者研究跨文化语用学的专门著作似未发现。三作为语言学研究新兴的分支,跨文化语用学的时间还不长,其研究内涵和外延还处于逐步明晰的状态。从我们所接触到的文献来看,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构成怎样的系统,在不同学者那里有不同的看法。布卢姆-库尔卡等人认为以下四方面构成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内容: (1) 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2) 社会文化的语用研究,(3) 对比语用研究,(4) 语际语言的语用研究。5 (P1248 ,249) 何兆熊等则将其分为三个方面: (1) 跨文化语用语言学研

16、究,如对不同文化中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形式语用功能的差异进行的研究、不同文化对言语行为策略的选择差异进行的研究等; (2) 跨文化社会语用学研究,如对不同文化对各种语用参数的不同解释、不同文化在遵循会话原则及准则上的差异、不同文化在遵循礼貌原则及其各准则上的差异进行的研究等等; (3) 语际语语用学研究,如对人们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语用行为以及习得第二语言时的行为模式进行的研究。4 (P1249) 我们认为,以上四分或三分法都还嫌零散,内容上也有交叉,难以形成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系统。需要寻求另外的分类方式将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内容有序化。首先要在语用学研究系统的基础上明确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语用学研究涉及的因素众多,我们曾经将这些复杂的因素归纳为话语实体、语用主体和语境条件这三大要素,它们构成了语用学研究的完整系统,而语用意义是贯穿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