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与平行说课稿.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1138703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垂直与平行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垂直与平行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垂直与平行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垂直与平行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垂直与平行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垂直与平行说课稿.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垂直与平行” 说课稿周至县广济镇南留小学 王维新一、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是在学习了单一的直线知识后,开始学习两条直线间的关系,为以后学习复杂的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较困难;由于年龄特

2、点的原因,学生空间想像力不强,想像理解局部不想交,但延长后相交有一定的难度;还有学生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质;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与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本节课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特别要注意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可以相交现象的理解。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年年龄特征,我选用了归纳法、比较法和观察分析法。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情状况,结合数学知识的生成特点,设计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分类比较法和观察发现法。即先让学生想像在一个平面上有两条直线,并记下它们的位置,找出一些有代表性进行分类比较,得出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不相交”和“相交”两种情况,然后带领学生逐一进行研究和学习。这样既体现了知识的逻辑性,有照顾到了

4、学生的特点。在每学习一种位置关系后,便让学生举出身边平行和垂直的例子,以加深学生的映像。最后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增加课堂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得出两个结果:同时平行(或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四、说教学设计 (一)发挥想像,创设情境 教师首先说明本节课的地位及目标,即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直线、射线及线段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与直线有关的知识研究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关于归纳分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素材,我采取了从学生中来的方法。让学生拿出一张白纸放在桌面上,闭上眼睛,展开想像,想像这张纸不断变大,纸上出现了两条直线,然后睁开眼睛画下这两条直线,这样做即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又为

5、下面的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分类提供了素材,因为素材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一环节中,重点要分析清楚局部不相交,但延长后相交的例子,当学生把这样的两条直线分到不相交这一类时,教师应安排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两条直线延长,并指出因为直线可以两端无限延长,所以我们这么做是可行的。在学生分析归纳的基础之上,得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不相交与相交两种情况。同时我们还可以问一问学生,我们能不能画出第三种情况。 (二)逐一研究、认清概念 在学生对自己提供的素材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得出了两直线位置关系的两种情况,然后告诉学生,下面我们来一一对这两种情况进行研究,先研究不相交的,教师给出平等的定

6、义,并告诉学生,要注意定义适用的范围、满足的条件,这也是以后学生概念应注意的问题。这里对于在同一平面内,学生理解起来会很困难,我是提前做好了一个长方体的盒子,在盒子的不同平面上画两条直线,让学生观察它们能不能相交,叫不叫平行。还指出不相交是永不相交,不论把直线怎样延长,它们都不会相交;平行是研究的直线的位置关系,两条距离相等的曲线不能叫平等。接着让学生观察举例。 讲完了平行之后,引导学生,我们再来研究第二种情况,两直线相交的,让学生观察两直线相交构成了几个角,并观察角的大小,得出在两直线相交的情况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即所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然后引出垂直与垂足的定义,并上学生举例。三)动手操作,

7、加深理解 在让学生完成了课本让练习中的第一题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木棒,摆一摆,先摆同时平行于一条直线的两直线,观察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再摆同时垂直的。这里要注意语言的表述及指代清楚。 (四)运用概念、巩固拓展 课后我布置了找平行和垂直的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角的分类和画法 说课稿周至县广济镇南留小学 王维新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 时角的分类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借助两把折扇的实物素材认识平角和周角, 通过观察、 动手实践、 探究掌握锐角、 直角、 钝角

8、、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而体会 “学数学” 、 “做数学”的乐趣。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如下教学 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平角、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 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 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周角。 三、教学设计: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

9、: “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 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 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 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节课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动 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应当是生动 的、有趣的。所以我从猜谜语入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我来考考你们“一件东西手中握,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 无风动有风,夏季摇来乐陶陶。 ”打生活用品。这时学生兴趣高涨,

10、我的说是陀螺,有的 说是风车,有的说是扇子。对了,就是一把扇子。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把扇子!这时我出示三幅图,看一看,它们都是什么角,请看大屏 幕。 这一环节的设计, 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并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 验和已有知识,也为本节课后续学习做了铺垫。 2、演示操作、明确概念: 同学们,除了刚才找到的锐角、钝角和直角外,这把折扇中还有特殊的角。 (课件演示: 平角的形成,然后抽象出图形演示。请学生描述平角形成,然后板演平角的画法。 ) 现在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一把扇子,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然后抽象出图形,周角的顶 点,两条边在哪?(板演周角的画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使抽象的

11、数学知识, 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 化难为易。 活动一:动手实践、感悟数学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认识的基础,为此我为学生提 供了操作机会。 首先动手操作,用活动角感受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然后再动手操作,研究平角、周角的度数。 这一环节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实践,为学习角的分类作了铺垫。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分类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 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万宝囊,快去找一找里面有什么,

12、请 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量出角的度数,并标明度数,小组研究怎样分类。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锐角小于 90o 直角等于 90o 钝角大于 90o 而小于 180o 平角等于 180o 周角等于 360o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操作, 你发现直角、 平角、 周角之间的关系吗?学生情绪又一次高涨, 纷纷举手说: 1 个平角2 个直角 一个周角2 个平角4 个直角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 提高量角的技能。 然后充分发挥小组合作 的优势。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为学生亲身经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 机会。 3、课堂练习: 1、排一排: (明白五种角的有序排列) ()角()角()角(

13、)角()角 2、在 46o、130o、90o、270o、25o、107o、180o、360o 这些角中()是锐角, ()是直 角、 ()是钝角, ()是平角()是周角。 3、你能只量一个角的度数就知道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吗? 1 2 3 4 1=40o2=() 3=()4=() 4、时钟在十点时,时针与分针成()度角。 5、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后展开,可以得到哪些度数的角? 本节课我设计了五道习题,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成功感,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总之,这节课我本着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以三维目标的落实为目的,让学生 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