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1].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1138017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刿论战教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曹刿论战教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曹刿论战教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曹刿论战教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曹刿论战教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教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论战教案[1].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曹刿论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相关文学常识,掌握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2、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人物形象。3、理解长勺之战鲁国获胜的原因: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并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二、教学重点、难点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3、背诵全文主。三、教学课时: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

2、,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二 解题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

3、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

4、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下面

5、的字注音:刿(gu) 又何间焉(jin) 鄙(b) 弗敢专也(f) 小惠未编(bin) 玉帛(b)小信未孚(f) 公与之乘(chng) 辙(zh) 轼(sh) 旗靡(m)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重点词句1加点词的古今义:(1)肉食者鄙(2)又何间焉(3)牺牲玉帛(4)大小之狱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忠之属也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何以战?” 战

6、于长勺(倒装)重点句子:肉食者谋,未能远谋。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分角色朗读:附:重点字词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十年”: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师”:军队。“伐”:兴兵攻打。“我”:指鲁国。相传左传的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所以其书用鲁君的年号记事,称鲁国为“我”。“公”:鲁庄公。“将”:打算,准备。“战”:作战,迎战。“请见”:请求拜见庄公。“其”:他的。“乡人”:同一个乡的人;“乡”:古代的地方行政单位,相传周制以

7、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筹划,考虑。“之”:代抵御齐师之事。“间”(jin):参与。“焉”:兼词,于此。“鄙”:鄙陋,指目光短浅。“未”:不。“远谋”:深远谋划。“乃入见”:于是入朝拜见庄公;“乃”:于是。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衣食所安”:衣食这类用来安生的东西;“所”,这里指用来安定生活的东西;安:安

8、定。“弗”:不。“专”:专有独占。“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必”:一定;“以”:把。“对”:应答,对答,一般用于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或晚辈对长辈。“小惠未徧”:这些微小的恩惠没有遍施及一般人(国君的这些赏赐只有国君左右的人才能得到);“未”:没有;“徧”:同“遍”。“从”:听从。“牺牲玉帛”:祭祀用物;“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玉”:玉器,珪璧之类;“帛”,丝织品。“加”:超越,这里指谎报,虚报。“必以信”:一定用诚实不欺的态度对待神灵;“以”:用;“信”:实情。“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狱”:案件。“虽”:即使。“察”:考核,明察。“必以情”:一定依照实情处

9、理;“以”:按,依照;“情”:情况,实情。“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属。“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点打一仗;“以”:凭借;“以”后省略“之”。“战则请从”:如果迎战,那就请允许我跟随您一道去御敌;“则”,就;“从”,跟随。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之”,代曹刿。“于”。在。“将”:欲,打算。“鼓”:击鼓,古代作战击鼓以发起进攻。“之”:助词。“可”:能,可以。“三鼓”: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

10、击。“矣”:语气词,表示肯定。“败绩”:大败。“驰”:驱车进击。“之”:代齐师。“其”;代齐师。“辙”:车轮的行迹。“轼”:车箱前扶手横木,这里意为扶轼。“遂”:于是。“逐”:追击。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既克”:在战胜齐军之后;“既”,已经;“克”,战胜。“其”:代战胜齐军。“故”:原因,缘故。“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夫”(f),语气词,置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使士气振作起来;“作”,兴起,这里是使动用法。“再而衰”: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

11、减下来;“再”,第二次。“竭”:尽,没有了。“彼竭我盈”:齐军的士气没有了,我军的士气正旺盛;“彼”,代齐军;“盈”,充满。“故”:因此。“测”:推测、估计。“伏”:埋伏。“靡”:倒下。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情节线索:请见问战参战评战(人物活动)文章内容:在曹刿的谋划和指挥下,鲁国在齐鲁长勺之战中大获全胜。二、分析内容:第一段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

12、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3、曹刿的身份怎样?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

13、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6、“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

14、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8、本段末句“战则请从”在结构上有何作用?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第二段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

15、(“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第三段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小结:第三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三、归纳总结全文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