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docx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1137944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内容摘要:基于中国现实的投资环境,外商一般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出发,进行对华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其通常的对华投资导向为传统产业转移导向、市场导向和资源导向,现今,全球战略导向成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首要投资导向。关键词:直接投资 传统产业转移 市场导向 资源导向 全球战略导向传统产业转移导向任何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和传统产业的逐步衰退,生产要素要从传统产业转移到新兴产业,这其实是一个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但由于各国出于不同的原因,传统产业的退出都会遇到各种退出壁垒,如生产设备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沉没成本、政策及法律的原因。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向

2、海外转移尚可利用的传统产业生产能力,既可使传统产业在本国顺利退出而不致于造成大的社会和经济的负面影响,又可释放出生产要素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从而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具有低廉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种类较为齐全且绝对量较大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市场潜力,这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转移产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例如,日本对华的边际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80年代,基本遵循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从纺织、日用消费品、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钢铁、石化、造船、汽车、电气、工程机 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美国的产业转移基本遵循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将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转移出去;对华较大

3、规模的直接投资主要起于20 世纪90年代初期,产业主要集中在采掘、通讯、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饮食、日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香港、台湾对大陆的直接投资开始于大陆的改革开放之初,基本上是纺织、玩具、鞋类、技术水平较低的电子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市场导向一般来说,采用市场导向型战略是投资者为了规避东道国的贸易壁垒,以投资替代贸易,增加对东道国出口的目的。美国学者尼克博克的“寡占反映”理论指出,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追随潮流”效应,具体表现为:一旦有一个企业向国外扩张,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为了确保国内外市场地位,也竟相向国外扩张,比如,可口可乐在某国投资后不久,百事可乐就会随后跟进,有肯德基

4、的地方就会有麦当劳;并且,在集中程度越高的行业,这种效应越明显。1992年以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不断扩大的巨大的市场容量和诱人的广阔的市场前景,促使世界着名的跨国公司以及许多不太着名的企业纷纷调整经营战略,将对华经营的重点从贸易和技术转让转向对华直接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其核心目标就是谋求在中国市场获取其应有的市场地位,以免失去这一绝佳的企业发展机会。因此,呈现出对华直接投资的热潮以及各大跨国公司激烈争夺中国市场的局面。仅1992-2003年,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就达亿美元,是改革开放前13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倍;而到2003年底,全球500强企业中有400多家在华投资。在如此短的

5、时间内,有如此多的大型跨国公司和如此巨额的直接资本进入一国,这在世界经济史上是罕见的。资源导向此种导向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为了克服国内资源“瓶颈”的制约,增加国内已失去比较优势或国内无法生产的产品的进口。这种投资大多流向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从而形成初级产品生产国与最终产品生产国的垂直型国际分工。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在这些要素上具有明显的或潜在的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对于进行标准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转移以及着眼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与进口的外国投资者,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比如,日本对华木材加工业、电气业、机器零部件制造业的直接投资;美国对华的采掘业、化工业、飞机零部件制造业的投资;香

6、港、台湾对大陆家具制造业、电子制造业等投资;韩国对华服装、家电等行业的投资都带有明显的资源导向的特点。全球战略导向在中国入世前后,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许多外商对在华投资的产业结构进行了相当深刻和广泛的调整。在加强制造业原有项目投资与经营的同时,跨国公司一方面加强了制造业上游和下游项目的投资,即投资项目的纵向一体化,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项目的投资,即投资项目的横向一体化。可以看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战略导向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传统的劳动力导向、资源导向转向全球战略导向。这一全球战略导向型的对华直接投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对华制造业投资力度,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目前,世界

7、制造业正进行一场深刻的战略性重组,许多跨国制造集团开始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市场竞争力为最终目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新一轮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中国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不断提升的技术水平、相对完善的配套体系、巨大的市场、素质相对较高而价格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政府积极而有力吸引外资政策,既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又让外商看到了巨大的利润空间。在不少消费品领域,如家电业,中国已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而技术不断进步、规模迅速扩大、需求强劲增长的汽车产业和电子消费类产业,将会成为中国经济挑战世界的又一支柱。在这些领域,外商往往采用下定单采购,或对某些制造业项目进行并购,或采用新建企业的方式,纷纷加大生

8、产或采购力度。同时,在制造业上游,即基本原材料和零部件等项目,外商的投资力度还在加大。这类投资项目,规模大、投资额高。如目前正在进行的4个大型石化项目,就属于此类项目。其中,德国巴斯夫公司2000年启动的石化项目总投资26亿美元、壳牌石油公司与中石油等公司的合资项目的投资额超过40亿美元、拜耳公司以及英国石油公司各自在上海的投资均超过30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和跨国采购中心。加快先进技术的对华转移,大幅增加研发投资,使中国成为地区研发中心。中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广阔而潜力巨大的市场、良好的赢利预期、丰富而优秀的研发人才、进一步完善的软环境、不断加强的知识产权保护,这

9、些有利的研发环境促使外商对中国的研发投资从无到有,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目前,全球跨国公司500强中有400多家在华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到2002年底,各种研发中心已超过150多个,其中近40家具备了相当规模,主要集中在计算机、信息通讯、生物制药、精细化工、运输设备制造、电子等行业。此外还有数量更多的客户服务中心。投资主体主要包括微软、杜邦、通用、摩托罗拉、西门子、拜耳等在内的世界着名的大公司。例如,仅上海就拥有40多家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同时,为了实现生产与开发的一体化,缩短新产品生产周期,更快捷地实施本土化战略,跨国公司纷纷将其研发中心与地区总部一起迁入我国。此外,外商在华直接投资项

10、目的技术水平继续提升,如2002年,4/5以上的新投资项目采用了其母公司最先进的技术。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下半年,外商投资企业还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现象:将中国作为其新产品的全球首发市场,最先进的产品首先在中国市场推出。可见,外商研发投资正使中国逐步成为重要地区研发中心。扩大对生产服务业的投资,使中国成为地区管理营运中心。随着中国入世承诺的兑现,外商逐步进入中国服务业领域,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在内的金融业,包括批发、零售、贸易、物流在内的流通业,包括基础电信、增值电信、因特网在内的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包括航空在内的运输业以及包括会计、管理、公关在内的咨询业,都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在纵向和横向投资一体化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在华设立地区总部,并在总部之下,设立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研发中心、培训中心、结算中心、政府与媒体中心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