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初探.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1108628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初探.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初探在高中物理总复习中,知识内容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将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知识内容无一遗漏地熟练地储备好,才有可能应对知识面覆盖广泛的高考试卷;但要在决战高考中取得全面的胜利,还必须全面掌握攻破这些试题的战略战术,也就是要具备一定的解题方法。方法掌握得多了,面对变化莫测的高考试卷,才会临危不惧,从容应对。本文总结了常用的十种解题方法,并配有大量针对性强的例题加以说明,相信对复习备考特别是第二轮专题复习有一定的帮助。一、最常用的两种方法1分析1.1 什么是分析法分析法是将未知推演还原为已知的思维方法,用分析法研究问题时,需要把问题化整为零,然后逐步引向待求量。具体地说也就是从

2、题意要求的待求量出发,然后按一定的逻辑思维顺序逐步分析、推演,直到待求量完全可以用已知量表达为止。因此,分析法是从未知到已知,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过程。1.2 分析的三个方面(1)在空间分布上可以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如力学中的隔离,电路的分解等;(2)在时间上把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分解为各个阶段:如LC电路的充电放电等各个阶段;(3)对复杂的整体进行各种因素、各个方面和属性的分析。1.3 分析的三个基本环节(1)化整为零:对整体进行肢解,把部分从整体中剥离出来;(2)逐个认识:分析各部分的特殊本质,这是分析中重要的一环,也是确定相关物理规律的依据;(3)建立联系:沟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1.4

3、几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1)因素分析:这是对事物的各个成分、要素和构成方式的分析。是一种粗线条的,浅层次的,大体的分析,但能使我们了解事物的概况,便于从整体上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也为进一步的细致分析奠定了基础。(2)定性分析:是一种判断性的分析,用来确定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或成份,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等。在物理问题中通过定性分析不仅可以初步把握问题的性质和特点,了解有关物理量的相互依赖关系,也为进一步的定量分析打好基础。(3)定量分析:是对事物作精细的数量上的分析。事物的质变和量变是紧密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对任何事物的深入研究都离不开定量分析,在许多物理问题中,更多的也必须依赖于定量分析。

4、(4)因果分析:定性分析是解决“怎么样”的问题,定量分析是解决“有多少”的问题,因果分析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因果关系是物理解题中在已知条件和未知结果间寻找联系的基本思维方法。(5)元过程分析法:是物理学研究中的一种特殊的分析方法,也称“微元法”。即把研究对象分割为无限多个无限小的部分,或把物理过程分解为无限多个无限小的部分,然后抽取其中的一部分加以研究。通过对所抽取的这一小部分的研究,就可以认识整体或全过程的性质和规律。各种分析的方法,往往不能单独的割裂开来,而是要合并在一起,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用到所有的分析方法,根据具体情况,自由地选取可以解决问题的分析方

5、法,应该成为我们在高中物理第二轮复习的重要内容。例1如图-1所示电路中,当滑动头P向下移动时,各电表的示数如何变化?图-1解析:P向下移动时,电阻R4增大,根据串并联电路等效电阻的关系可知外电路的总电阻R外增大;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总电流减小,所以安培表A1的示数减小;路端电压增大,即伏特表V1的示数增大;由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可知,电阻R1两端的电压减小,即伏特表V2的示数减小;电阻R3两端的电压等于路端电压减去R1和R2两端电压,所以R3两端电压增大,即V3增大;通过R3的电流增大,所以通过R4的电流减小,即A2的示数减小。点评: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定性分析的问题,通过滑动变阻器的变

6、化,应用部分电路和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来判断电路中局部和整体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在分析时化整为零、逐个认识、建立联系、环环相扣。例2(2011新课标理综第25题).(19分)如图,在区域I(0xd)和区域II(dx2d)内分别存在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分别为B和2B,方向相反,且都垂直于Oxy平面。一质量为m、带电荷量q(q0)的粒子a于某时刻从y轴上的P点射入区域I,其速度方向沿x轴正向。已知a在离开区域I时,速度方向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为30;因此,另一质量和电荷量均与a相同的粒子b也从p点沿x轴正向射入区域I,其速度大小是a的1/3。不计重力和两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求(1)粒子a射入区域

7、I时速度的大小;(2)当a离开区域II时,a、b两粒子的y坐标之差。OBxyd2d2BP 解析:(1)设粒子a在I内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为C(在y轴上),半径为Ra1,粒子速率为va,运动轨迹与两磁场区域边界的交点为,如图,由洛仑兹力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得 由几何关系得 式中,由式得 (2)设粒子a在II内做圆周运动的圆心为Oa,半径为,射出点为(图中未画出轨迹),。由洛仑兹力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得 由式得 、和三点共线,且由 式知点必位于 的平面上。由对称性知,点与点纵坐标相同,即 式中,h是C点的y坐标。 设b在I中运动的轨道半径为,由洛仑兹力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得 设a到达点时,b位于点,转过

8、的角度为。如果b没有飞出I,则 式中,t是a在区域II中运动的时间,而 由式得 由式可见,b没有飞出。点的y坐标为 由式及题给条件得,a、b两粒子的y坐标之差为 点评:(1)因素分析:两个粒子是运动的主体,运动环境有两个区域,磁场反向相反,区域界限为直线边界。(2)定性分析:每个粒子在两个磁场中,将做匀速圆周运动,偏转方向相反,两个粒子的运动具有相似性,因为“区域II”磁感应强度大,所以要考虑粒子将从哪个边离开磁场,为进一步的定量分析打好基础。(3)定量分析:磁场中只有洛伦兹力,故力学关系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由几何关系可以确定半径和圆心,建立相关角度的关系式,进一步确定两个粒子分别从哪个位置离

9、开磁场区域II(4)因果分析:“质量和电荷量均与a相同的粒子b” “不计重力和两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故主要考虑磁感应强度B对粒子运动轨迹的影响。因为磁场是两个双边有界区域,所以要考虑两个界限的衔接。2综合法综合法是将已知推演到未知的科学思维方法。用综合法研究问题时,需从已知量出发,瞄准待求量,寻根求源,逐步推理,弄清从已知量可求出哪些未知量,直至找出与待求量的关系,列出关系式求解待求量。因此,综合法是从已知到未知,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方法。2.1 分析和综合的关系:有分有合,交叉地使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才能对客观事物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在研究和求解中学物理问题时,同样需要采用这种有分有合

10、的思维方法。2.2 从能量角度综合:能量是沟通各个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最根本的属性,直接从整个过程的能的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出发,可免去许多的对复杂的细节变化的处理,直达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是综合思想的又一具体体现。 例3(2011上海第31题)(12 分)如图,质量的物体静止于水平地面的A处,A、B间距L=20m。用大小为30N,沿水平方向的外力拉此物体,经拉至B处。(已知,。取)(1)求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用大小为30N,与水平方向成37的力斜 向上拉此 物体,使物体从A处由静止开始运动并能到达B处,求该力作用的最短时间t。解析:答案(12分) (1)物体做匀加速运动 (1分) (1

11、分) 由牛顿第二定律 (1分) (1分) (1分)(2)设作用的最短时间为,小车先以大小为的加速度匀加速秒,撤去外力后,以大小为,的加速度匀减速秒到达B处,速度恰为0,由牛顿定律 (1分)(1分) (1分)由于匀加速阶段的末速度即为匀减速阶段的初速度,因此有来源:学*科*网 (1分) (1分) (1分) (1分)(2)另解:设力作用的最短时间为t,相应的位移为s,物体到达B处速度恰为0,由动能定理 (2分) (1分)由牛顿定律 (1分) (1分) (1分) (1分)点评:本题通力和能量的分析,通过分析归纳,逐步推理,体现了综合法从已知到未知,能量解决问题的整体思维方法。例4如图-4所示,水平放

12、置的光滑金属导轨相距为L,左端通过电键K与电池相连,电池电动势为E,内电阻为r,光滑金属棒AB的质量为m,用两条悬线水平吊起,并刚与两导轨紧密接触,方向与两导轨垂直,匀强磁场竖直向上,磁感应强度为B。合上K后,棒AB在磁场力作用下向右飘起,升高的最大高度为h。设从合上开关到棒AB离开导轨所经历的时间为t,则t内电源做功为多少?图-4解析:杆飘起过程中安培力消失,杆的机械能守恒: 通电瞬间AB杆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对AB杆由动量定理得:t时间内电源做的功为:W=qE解以上三式得:点评:本题综合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和功能关系列方程,但要注意不同阶段所运用的规律不同,所以要充分分析各阶段金属棒

13、的受力和运动特点,合理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二、最重要的两种方法1隔离法1.1 什么是隔离法:指对物理问题的某些研究对象或某些过程、状态从系统或全过程中隔离出来进行研究的方法。1.2 隔离法适用的几种情况:(1)求解某个物体的力和运动(如连接体中的某个物体);(2)求解某段运动中物体的运动规律;(3)求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4)运用适用于单个或可视为单个物体的物理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1.3 运用隔离法解题的基本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或过程、状态。选择隔离对象的原则一是要包含待求量,二是要使所列方程数尽可能地减少;(2)将研究对象从系统中隔离出来,或将研究对象的某段过程,某种状态从运动的全过程中隔离出来;(3)对被隔离的研究对象、过程、状态分析研究,画出某状态下的受力图和某阶段的运动过程示意图;(4)寻找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1.4 常见的几种运用隔离法的情况:(1)隔离研究对象:为了求解涉及系统中某个物体的力和运动,寻求与该物体有关的所求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必须将某个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2)隔离运动过程:物体往往会参与几个运动过程,为了求解涉及某个运动过程的物理量,寻求所求量与未知量之间的联系,必须将某个运动过程从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