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疍家文化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110658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海疍家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北海疍家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海疍家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海疍家文化(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海疍家文化疍民,是对在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及水上运输,并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的称呼。古代疍民主要分布在长江和东南沿海一带,今集中在两广和福建沿海。主要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业,多以船为家。“疍”之得名,因其居以为家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而称。北海疍家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北海疍家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组成体系是由几个不同的群体板块构成。一是具有广西唯一的有纯疍家群体的建制镇;二是具有由客家人为主体的疍家群体;三是有史籍记在中最古老的疍家群体;四是有既保存疍家风俗,又兼容合浦俗有四民风俗的疍家群体;五是具有专业化的疍家群体。这就是千秋焕彩的北海疍家。疍民据人类学家考察分析,证实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而

2、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疍家人信奉妈祖,市区有普渡震宫,冠头岭国家森林公园的三婆庙都是用以供奉妈祖。疍民们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让神明保佑他们安全、幸福。在疍家的心目中,天后宫的规格仅次于观音庙。天后的正式尊号是天上圣母。闽台地区称为“妈祖”,专门建“妈祖庙”来供奉,北部湾沿海或称天后或天妃,民间俗语也称为“三婆”,供奉天后的庙宇也就叫天后宫、天妃庙或三婆庙。疍家姑娘装饰除偏爱珍珠珊瑚及贝壳打造,还喜欢戴笠,这种笠做工考究,呈圆锥形,外部要刷上一层金黄色的海棠油,金光闪闪,既是笠的保护层,又增加了一分光彩。戴着这种笠,防晒又防雨,是常年在海边劳作生长的时常经历日晒雨淋的疍家

3、姑娘的必须品疍家姑娘勤劳、善良、美丽、聪明、贤慧,当他们的父兄、丈夫出海打鱼时,她们就在家里或岸上织梭,补网,我小时候曾到过疍民亲戚家,亲手尝试织梭。疍家女成亲时要不是看夫家有没有房,而是看有没有船。当地的渔民都很有钱,因为普通的一艘渔船就是一辆好车的价钱,好的更是要一百多万到几百万不等的。相比,疍民的住房比较简单,他们常年生活在海上,渔船就是他们的家。说起北海疍家文化,不得不提起涠洲疍家,晋代刘欣期是最早记述涠洲疍家的人。正是因为有了他在交州记中对涠洲的记述,才为后人保留了涠洲疍家的千古风采。刘欣期的交州记中记:“去合浦八十里有涠洲,周回百里。”“合浦涠洲有石室,其里一石如鼓形。见榴杖倚著石

4、壁,采珠人常祭之。”从这些记述中可知,在晋代(公元281420年),涠洲岛上就有采珠人聚居谋生了。从“采珠人常祭之”的情形来看,涠洲岛上的采珠人的祭祀活动在当时已是经常性的了。从记述中的“其里一石如鼓形。见榴杖倚著石壁”的祭祀情形来看,祭祀的不是鬼神仙佛,应该是一种图腾崇拜,这与北海沿海渔村疍家古代的图腾崇拜是相一致的。这里所记述的采珠人,可以认定是涠洲岛上最早的本土疍家。这与唐代的刘恂在岭表述异廉州珠”篇中记载的:廉州边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每年太守修贡,自监珠户入池。”这里的珠户,都是涠洲岛上最早的本土疍家相一致的。从“涠洲”碑和涠洲说的记载中可知,涠洲的居民是经过历朝历代的移民形成的。

5、不管他们移民来到涠洲前是什么职业,但进入涠洲后因山多田少,余夫以采海为生或类珠户”,都同化为疍家了。在北海的疍家文化中,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乾江疍家,无疑是其中最多彩灿烂的篇章。据乾江居民中的姓氏族谱记载,苏姓是乾江最早的居民,早在唐宋之交,中原苏氏的一支便由陕西、河南向南迁移,其中一支到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谋生,之后再向桂西、黔、川伸移。由于中原苏氏来自不同的县、镇,为了记住祖宗故地,于是就将其中地名开头有“乾”和“体”字的合起来,组成“乾体”为地名,这就是今天的乾体。在后汉书、晋书的记载中,古代合浦“郡不产谷实”,民唯以采珠为业。”来到乾体的中原移民,自然也要入乡随俗,耕海为生,因此开拓了北海合浦疍家的绚丽篇章。北海疍家文化最喜人之处是至今仍相对保存完好,在沿海地区,居民仍以旧式疍家习俗生活,戴笠,采珠,织梭,打渔,撒网,出海,送龙王,祭妈祖疍家文化风味浓厚,到北海旅游的外地游客,的确不能错过疍家文化的体验!推荐体验地点:冠头岭,大江埠,涠洲岛,合浦乾江,外沙老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