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学设计[1413].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1103744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山界》教学设计[141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老山界》教学设计[141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老山界》教学设计[141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老山界》教学设计[141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老山界》教学设计[141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山界》教学设计[141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山界》教学设计[1413].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山界教学设计湖南长沙雅礼天心中学 邓茁坪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内容,学习课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叙事的方法。2、继续学习运用批注的阅读方法,理解重要语句含义,涵泳品味精彩语段。3、感受红军在翻越老山界中遇到的困难及表现出来的顽强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通过涵泳品味语句,把握情境,揣摩情怀,感受红军坚强乐观的长征精神。课 时: 第2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一、导入新课,初步解题请同学们课前积累这首诗,齐读:七律 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大家觉得这首七律主要写的是中

2、国历史上的一件什么事情呢?(预设:长征)。对!你是从哪里得到启示呢?(预设;标题)是的,标题常常起概括内容的作用。那大家能找出诗歌中哪四个字来概括红军在长征中碰到的巨大困难吗?(预设:万水千山)。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万水千山,这四个字让我们可以想像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他们不知越过了多少座难走的高山,跨过多少条湍急的河流。那么,在亲历其中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看来,“万水千山”中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什么山呢?(预设:老山界)对的!请大家翻到第6课老山界,今天,我们就跟着作者陆定一的笔迹再一次走进红军当年的故事吧!(板书课题:老山界)二、检查回顾,疏通思路1、同学们先前学习了一节课,下面检测一下

3、,大家能不能依照起始顺序迅速找到作者爬老山界的起始时间和相关地点,理清作者的行踪?预设一:下午从山沟出发。(投影:下午 山沟 )预设二:天色晚了,作者到路旁瑶民家歇脚。(投影:傍晚 瑶民家) 预设三:然后是到了11段,天黑了才到山脚。(投影:天黑了 山脚)预设四:再是到了半夜,作者在峭壁下的路上睡觉。师点拨:既没到山顶,也不在山脚,那在山的这个位置可以称为山什么?(预设:山腰)对的,作者本可以在夜里翻过雷公岩的,但不得不在山腰的路上睡觉了(投影:半夜 山腰)。那么,作者到底是什么时候动身去爬山呢? 预设五:黎明后吃过早餐后不久,过了雷公岩。(投影:黎明后 雷公岩)师点拨:好的,作者以为三十里的

4、山就是这么点,但实际上还差二十多里,那么到底翻过老山界山顶是什么时候啦? 预设六:下午两点多。师点拨:同学们找得真快,三两下就都找到了,说明大家前面的学习是用了功的。(投影:下午两点多 山顶)红军翻过了山顶,预示着老山界翻过了,然后作者下山一直走到了宿营地。 那么,通过刚才的梳理,大家明白了作者的行踪,也体会到作者就是以此为线索来展开叙述本文故事的。既然这样,本文具体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哪位同学能够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吗?提示一下,通常概括的方法是这样的投影: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师点拨;什么人呢?(预设:工农红军)什么事呢?(预设:翻越老山界)结果怎么样呢?(预设:翻过了也就是成功了)那么

5、谁用一句来概括下。(预设:工农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嗯,简洁明了!那么,梳理概括课文后,能快速把这几空填好吗?(预设: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叙述了工农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的故事。)不错,弄清了课文的故事梗概和叙事特点后,请大家先注意一下,什么时候出发的?(预设:下午)什么时候走过老山界山顶的?(预设:下午两点多,也就是第二天下午了)那么总共花了多少时间爬完老山界?(预设:花了一天的时间)我们还可详细点说,那就是一天一夜吧?作者其实在夜里是没睡多久的。好的,我们再来看课文中最后一段里有这么一句话“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投影)(板书:难), 怎么难走?你能够用刚才的时间

6、分析来证实一下老山界难走吗?(预设:能。作者花了这么久的时间才走完,可见,老山界确实难走!)正是这样。三、重点突破,涵泳品味我们刚才从时间上来体会老山界难走,只是感受较为笼统,不够真切!大家可不可以找到直接描写山难走的词语或句子,让我们读者一下子就感受到路难走呢?(预设:能。第25段。写雷公岩那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找得又快又好,这确实太陡了,感觉路太难走了。(板书:行路难)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直接描写出了老山界的陡峭险峻。那么,问题加大一点难度,课文有没有这样的段落,没有直接说山陡,但又能够让我们感觉到山很陡很陡的-这样描写得很形象的段落呢?预设:有。请看第18段,生读。从“人的脸就在脚

7、底下”可看出老山界的陡峭,实在难走。师:正是这个道理。在“之”字拐的路上,作者的观察视角是怎样的?(预设:向上看,也就是仰视。向下看,也就是俯视)对,关于这个 “之”字,还有哪段也有提到?(预设:12段)那请你这一组的同学齐读一下12段,以示对你们这一小组的表扬!然后,全班同学找找看,在这一段作者看到“之”字形的视角有什么不同?(生读毕,预设:从山脚向上望,是仰视)是的,那么,他仰视到的火把为什么“一直连到天上”,说明了什么?(预设:山高而陡)对,面对此情此景,作者不由感慨“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预设:奇观)”,请问,本单元我们讲了抒情方式分为两种,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此处是哪种?(预设:直

8、接抒情)正确,那么在这”奇观“两个字中,作者直接抒发了什么情感呢?本来山是高而陡很难爬的,本来队伍也是在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的,照里说心里是有些低沉情绪的,但一”奇观“二字,作者的情绪却应该是(预设:高昂的),而态度应该是-(预设:乐观的)是的,“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奇特罕见景象的赞叹,有自豪有乐观,表现红军队伍的英勇豪迈气势并颂扬了红军顽强乐观的革命精神。请大家做好批注。当然,面对如此陡的山,作者不由浑身紧张,那红军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预设:前后呼喊起来)是的,那这里正有三句话,应该带着点什么语气来读啊?(预设:幽默)那哪三个同学愿意来想想着当时的情境,尝试着来“喊”一下呢?(生分

9、角色表演朗读)喊得真有趣,真有点像当时夜里的情景,也难怪班上的同学和当时的战士们一样都笑了呀!你看,某某还加了个回头喊的动作呢!大家想想,战士们还浑身紧张吗?(预设:不)那说明了这些话有什么作用?(预设:鼓劲)(板书:打趣鼓劲)在这打趣鼓劲的做法中,你能从中感受到战士们的什么精神?(预设:乐观无畏)正是! 板书:走路难 打趣鼓劲)过渡:过老山界时除了山势陡峭难走,那还有其它什么困难让作者感觉难走?(投影:“难走”到底还“难”在哪里?请从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并体会红军又是怎样克服的。)预设一:吃饭难:预设:从第8、22、27、30段可看出,他们粮食少,肚子饿。师点拨:在第27段中,我们看到作者很

10、饿了,但他是怎么做的呢?(预设:吃饭难 鼓着勇气)是的(板书:鼓着勇气)哪怕肚子再饿,路再难走,作者也要一直往走下去。这样做,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预设:勇往直前)是的。(板书:勇往直前)还有其它的困难吗?预设二:睡觉难:预设:有,睡觉不方便。师点拨:有什么依据?(预设:从1921段可看出,路窄、不平、寒气逼人,根本无法让人安然入睡。)概括得到位。面对此环境,作者又是怎么做的?(预设:从20段可知,横心躺下,酣然入梦。)“横心”说明有困难,也决不后退躲避,就和咬牙做某件事情一样!咬咬牙,挺过去!这又体现了红军的一种什么精神?(预设:坚强!不畏艰难,从容面对)(板书:睡觉难 横心躺下 坚强

11、)睡着了之后,睡得好吗?(预设:没有,半夜醒来)醒来之后,他所听到的所看到的,又是一番怎样的情境呢?请一个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22段,大家在听的时候,请用心地从文段中标记出最能够体现当时深夜里作者周围情境特点的两个字。哪个同学愿意读?(如果没人读,可问哪个同学读得最好,推荐一下)(生读毕)真不愧是班上的朗读高手!听了之后,大家找到了那两个最能体现当时夜里的那种情境的两个字了吗?(预设:寂静)太棒了!你真是个用心的同学。作者周围此时正是一种寂静的情境。请坐。不过,我似乎又多了一个疑问。请大家先看这段话。(投影:“除此之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

12、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最后一句话其实是围绕这句话中的一个对象来描写的,而这个描写对象其实也就是两个字,哪位同学能最快地找到那两个字,告诉大家最后一句话主要写了啥?(预设:声响)一双火眼金睛呐,一下子又看到了!唉,前面说寂静,而这里又说各种声响,这不前后矛盾吗?这怎么能说是寂静呢?哪个同学来帮作者说说理由。(预设:正是因为寂静,所以才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哦,对的,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作者写这些声响,不仅不让人感觉到嘈杂,反而让人感觉到寂静。这真是一种很高超的手法哦。我告诉大家,这种手法叫做以有声写无声,也叫以声写静。(板书:以声写静)当然,这句话除了

13、用了以声写静这种高超的手法之外,大家还有没其它发现呢?(预设:排比,拟人,比喻)大家觉得对吗?(预设:对)好的,请坐!那么,我们就来品味一下这个句子的修辞妙处吧。请大家发挥想象和联想,体会这几个比喻句分别写出了周围声响的什么特点?如果难以体会,与同桌交流探讨一下吧.好,下面开始思考和讨论。预设:像春蚕句写出了声响的细微。像野马句写出了声响的宏大。像山泉句写出了声响的低沉。像波涛句写出了声响的宏大。同样是表现声响的小,春蚕句和山泉句有什么区别呢?(预设:声音的连续和声音的断断续续)那么同样是表现声响的大,野马句与波涛句有什么区别呢?(预设:声音的连续和声音的断断续续)真棒,同学们能够体会出每个比

14、喻句细微的差别。这有差别的种种的声响作者当时都能够听得到,大家再想想,只与当时的寂静的情境有关吗?(预设:还与作者的心境有关,一种宁静的心境,安宁的心境。)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可以说饥寒交迫,但为什么作者还有这样宁静的心境呢?(预设:因为他乐观,他坚强,他不畏艰难,他什么都不怕!这种心境,就正体现了红军战士们的精神的可贵!)请同学们也带着作者这种心境,想像着在那种寒夜里也好好地在欣赏老山界的美吧!(生齐读投影部分。配乐:夜的钢琴曲五)我也陶醉在这样的氛围里了!如果在当时,我肯定也会和作者一样,不知不觉又睡着了。请看黑板,除了走路、睡觉、吃饭等自然因素之外,是否有人为因素导致爬山有困难?预设三:

15、处境难 :预设:有。师:文中哪些人也会为红军翻越老山界带来困难?红军又是如何克服的?预设:从第28段可以看出,伤病员和敌人师点拨:面对伤病员,红军怎么做?面对敌人,红军又是怎么做的?体现了什么精神?预设:搀扶前行。嘲笑讽刺。团结互助。(板书:处境难 搀扶前行 团结互助)2、综合起来看,从红军翻山的种种困难中你感受到红军战士身上怎样的精神或品质? 生看板书答:坚强乐观、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团结互助是的,其实这种精神也就是长征精神!3、主题(主要思想内容)探究: 哪位同学再来填空?(学生回答)(投影)好的,请齐读: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展开叙述,叙述了工农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坚强乐观的革命精神。四、由此及彼,拓展体悟正是从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时红军就呈现出这种可贵精神,也便让我们明白了红军最后为什么能够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了。 同学们,你们的初中学习不就像一次长征吗?通过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新的感悟呢?预设:略五、课堂小结 这位同学说得太棒了!作为青春年少的雅礼学子,我们就是要有这种坚强乐观、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团结互助的精神,去克服学习当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就像刚开始我们读的七律 长征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