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走出生活化误区探寻数学化路子.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1102398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走出生活化误区探寻数学化路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3、走出生活化误区探寻数学化路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3、走出生活化误区探寻数学化路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3、走出生活化误区探寻数学化路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3、走出生活化误区探寻数学化路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走出生活化误区探寻数学化路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走出生活化误区探寻数学化路子.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出生活化误区 探寻数学化路子杭州市香积寺巷小学 张翼文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数学化的过程。他认为数学必须连接现实,必须贴近孩子,必须与社会相联系,要体现人的价值。这个“数学化”的过程必须是由学习者自己主动完成的,而不是任何外界强加的。“生活化”和“数学化”是数学教育与生活世界联系的两个侧面。“生活化”是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数学化”是目标,它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世界、解决生活世界中的若干问题。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通过“生活化”实现“数学化”。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到生活化和数学化之间的平衡点呢?如何避免数学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呢?这些都

2、是新课程改革之际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一、谈谈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误区误区一:取材于生活,但缺少人文关怀。案例透视:摘录2004年1、2期小学数学教育“理念:蕴藏在教材中新课程理念下的优化课堂教学”一文。例如在教学第二册“比多少”时(人教版),教材呈现了小雪、小磊、小华三人比红花的场景,大兴路小学的雷敏老师受到教材的启发:咱们班不就是有红花榜吗?一学期下来,人人都有红花,何不就地取材,拿他们自己作例子来比较?雷老师经过前一天的摸底,了解到红花最多的是15朵,最少的是2朵,正好例题教学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雷老师将学生杨鹏和章莉的名字搬上黑板比红花,作为例题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教学的“面”上

3、为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可实践者在具体“点”上的操作时,应该学会剖析理念,学会辨证看课堂。案例中选取班中表现最好和表现最差的两位同学所得红花朵数的多少作为“比多少”的课堂教学研究材料。应该说教师所取材料是源于生活的、是现实的,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选材要求。可是当“跳出”现实性理念去看课堂上得红花最少的章鹏同学整节课都不敢抬起头,挺不直腰板时,我们内心是否会感觉到有一丝的不安?美其名曰的数学“生活化”是否有生命呢?误区二:重视生活化过程,但淡化数学本质(即数学化) 案例透视:听了一堂一年级的数学复习课,其中有一道习题:“树上有9只小鸟,先飞走了2只,又飞走了3只,一共飞走了几只?”学生在练习中,大部

4、分同学都是这样列式的:9-2-3=4(只)。应该说这道题的取材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为什么学生普遍不能正确解答呢?究其原因:即教师没有真正去引导学生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没有真正意义上指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去理解加减法关系,从而导致数学与它相关的现实背景有所脱节。因此,只有通过“数学化”的途径来进行数学的教与学,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充满着内在联系、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知识,而且能够活用知识,只有建立在数学化基础上的生活化的教学,才符合课堂教学实际,才富有生命力和时代感。误区三:选择生活化内容,但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案例透视:笔者在浙江诸暨参加了浙江省名师班学员课堂观摩活

5、动,其中听了一堂“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复习课,该执教的老师是浙江浦江人,他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上化了不少功夫,整堂课围绕着向学生介绍浦江的人情风貌、经济收入状况(旅游、水晶、水果三大产业)等,以此从中提取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数学探索来展开教学,课堂上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无可挑剔。可惜的是这堂课面对的是不同地区(诸暨)的小朋友,他们对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完全陌生。学习过程中,他们对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没有什么热情和兴趣,最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因此让我们明白:学习材料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一堂课成功与否,尤其数学生活化教学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上应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保持“零距离”,这样才容易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6、和热情,否则学生只能在被动状态下进行数学探索,效果显然是不理想的。误区四:关注生活化情境,但忽视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教学过程是师与生,生与生思想碰撞,心灵进行平等对话交往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更应该关注教学内容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状态的影响。案例透视: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素数和合数”一课的教学,其中设计了以下一道生活问题:英雄警察-恐怖分子跳跳鼠在我们所住的教学楼某个部位安装了一颗定时炸弹,黑猫警长接到报警后,火速赶往学校,可当他赶到时,炸弹还有一分钟即将爆炸,这时黑猫警长获得情报,炸弹上有一个两位数的密码,如果将这个密码输入炸弹的显示器内,即可

7、排除危险,如果输错了,后果将不堪设想,那么这个密码是什么呢?这是100以内的最大素数。同学们请你们帮助黑猫警长算一下这个素数是什么?别忘了还有最后一分钟!学生接到该组信息时,大部分同学都发出“哇,我们完了!”的声音,个体心理更多的是处于教学楼是否被炸的恐慌状态下,探索问题的心理倾向就受影响,其探索效果就会降低,也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误区五:注重生活化起点,但偏离学生学习实际。课堂上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多少决定着课堂教学起点的高低。“过高”或“过低”地估计学生的学习实际,将会直接地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状态。因此,目前教学实践中,片面追求数学生活化教学,却偏离了学生学习实际,也成

8、为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又一误区 。二、谈谈提高数学生活化课堂效率的途径(一)引领儿童走进生活学数学,让数学学习充满乐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进行认知性学习,而且也要进行情感性学习,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认知和情感协调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气氛中,把智力与能力活动最初发生的愉快,逐步发展为热情而紧张的智力过程,使教学活动在认知与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协调进行。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儿童走进生活,使生活世界成为他们学习数学过程中认知与情感协调发展的“纽带”。 1创设生活情境,在积极的数学情感中引发数学思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

9、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情境导人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2捕捉生活现象, 在快乐探索中感悟数学方法。 数学源于生活,要符合生活实际,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而是要高于生活。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从教学材料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尽可能帮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找到数学的“生活原型”,使抽象的数学问题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和富有现实意义。

10、案例透视:在教学减法简便运算时,有位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减要加,举了这样一个实例:“张华带了254元钱到商店买一台复读机,到了商店,张华看中了一台标价98元的复读机,就从口袋里拿出()张一百元,营业员找给张华()元,这时张华口袋里还剩()元。”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最后自主建构数学模型。3渗透数学常识,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数学的有效建构。数学课堂要达到生活化和数学化的和谐统一,我们不容忽视数学常识的渗透,让美妙和奇趣的数学常识现象,去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感知到数学的魅力,激发起内在的学习兴趣。案例透视:如三位数的读写法教学,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已有

11、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来引领他们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最后使他们的数学经验得以提升(收集生活数字自主探索读法交流反馈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拓展)。反馈交流时有生举了“250”这个数字的读法,下面的同学哄堂大笑了,等笑声停止,教师发话了:“同学们认为读250很好笑,那你知道二百五这日常用语中的有关数学知识吗?”学生摇头。那你们想知道吗?学生投来期待的眼光。为什么二百五被比喻不明事理、办事没准的人呢?这是因为在过去人们把银子五百两为一封,二百五十两为半封,谐音半疯,遂把办笨事的人比作不够数的半疯二百五。4利用生活实践,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学生从实践中认识或掌握的新知,在头脑中就能根深蒂固。同时,实践活

12、动更容易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兴奋度。而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活动以课堂说算为主,较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渴望,禁锢了学生实践中的表现欲、创造力和参与热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平台”,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索和巩固中去,以此让学生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二)引导经历数学化过程,使知识建构更加有效。新课程改革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象出发,用数学的眼光在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从而自主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

13、教学动态进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发展的“点”,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从“经验数学”提升到“科学数学”。1捕捉“经验数学”到“科学数学”的伸长点。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如何凸现,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去引导和组织他们去经历、体验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探索中去感悟数学。因此,一堂成功的数学课,教师在教学的动态进程中要善于及时捕捉知识的伸长点,深入地引导学生去探索经验数学,通过亲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使经验中的数学得以理性提炼,上升为科学数学。案例透视: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生活中的“角”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可以说他们对角的认识处于一种直观的、肤浅的、模糊的状态下

14、。所以这节课我就在尊重和利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按以下环节来展开教学。说一说;画一画;议一议;创一创。在最后环节里,学生凭着已有经验和老师的指导下已初步地建立起了角的模型,但此时仅仅是“经验数学”到“科学数学”的一个起步(即伸长点),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实现再认识再创造,使学生头脑中的经验数学再提升。接下来引领学生根据角的特征再画出一个特殊的角。实践证明:最后呈现出不同的角,其中直角和平角就产生了。接着,借助媒体让学生去看一看平角,它也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但这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顶点不是尖尖的,摸上去也不会有刺人的感觉。使学生进一步弥补了经验中对角的不完全认识,提升了对角的认识。2找准“经验

15、数学”到“科学数学”的切入点。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他们在生活中就能不断获取一定的数学信息,并在头脑中沉积下来逐步形成一种模糊的数学模型。因此,在教学中就需教师帮助学生去找准“经验数学”到“科学数学”的切入点,使数学表象在学生头脑中慢慢地从模糊到清晰,逐步形成牢固的、科学的数学模型。案例透视:“认识平行线”一课教学的导入,师:我们生活中还真离不开电呢!师:那你们知道电是通过什么方式从发电厂输送到全国各地的吗?师:哦,那么如果当有两条高压线相交撞在一起时,会发生什么可怕现象呢?师:对呀!像高空中架着的高压电线这样永远不能相交一起,并且一直延伸下去的两条或几条线,我们数学上给它们取了一个专用名字,你

16、们猜猜它们叫什么?导入的片段中,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对高压电线的认识:它们是并排笔直往前延伸的,不能相交在一起,否则会发生可怕的事情,这一生活现象,也就是数学知识的一种表象,此时,教师话题一转,引导学生去猜猜它们的数学名字,这就是让学生从“经验数学”到“科学数学”的切入点,学生在猜测中引出“平行线”这一科学的数学概念,学生在猜测中迸射着创新的火花。3 理清“经验数学”到“科学数学”的衔接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数学进行教学,而且更应该帮助学生在经历探索过程时去理清“经验数学”到“科学数学”的衔接点,让学生充分地去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从而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进程中进行有效的数学建构。案例透视:如“钟表认识”一课,学生凭着生活的经验一般都能认读钟面上的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