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的点滴思考.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1102165 上传时间:2024-02-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课堂教学的点滴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有效课堂教学的点滴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有效课堂教学的点滴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有效课堂教学的点滴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有效课堂教学的点滴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效课堂教学的点滴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课堂教学的点滴思考.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效课堂教学的点滴思考践行课改实验这几年来,有成功,也有失败,有付出,也有收获。伴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我不由地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们“与时俱进”,在深层次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们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通过对比本学科特色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主要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与体会。一、对课改理念的思考与运用对“教会学生学习”的理解今天,新课程理念日益普及和深入人心,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思考和实践促成我们反

2、思意识的增多,于是我们分明地察觉到我们曾经实践着的并津津乐道的“教会学生学习”的缺憾和不足,我们也愈益明确了“教会学生学习”的应有之意。其一,即便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也绝非只是教材内容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交流、对话和合作中不断地生成着新的知识,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其二,我们丝毫没有理由要求学生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去学习。将这种学习“格式化”,教师理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学习方法上绝不能搞“一刀切”。教师可以介绍学习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对自己适宜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但任何试图强求一致的做法,无论这

3、种做法多么科学,终究是徒劳无益的。正如我们学校正在施行的历史学科教学模式,激情引趣自主合作精讲释疑巩固拓展以知导行,后面我将详细阐述。这种模式也只是适应新授课型,而对于活动课和复习课则不太适应了。其三,“教会学生学习”不应只局限在学习方法的范畴。只讲技巧、方法的学习有用,也有限,所以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切不可有意无意地把“教会学生学习”变成了“教会学生考试”。教会学生学习,不能不从思想上、观念上着眼,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需要和意识,以确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其四,即便是“教方法”,也要明确掌握方法不能只靠“教”,而应该设法让学生多体验、多感悟。经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掌握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者

4、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的。其五,“教会学生学习”不能停留在只是使学生接受教材提供的现成知识的水平上,不能过多地局限在知识、技能目标的层次上,不能片面地简单化地理解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应该促使学生发现、提出、研究、解决问题,使“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情感方面目标的真正实现。学生“学”的方式的变化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再发现”、“再创造”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会在老师的组织下通过亲自动手体验、理解知识。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谈自己所学、聊自己所不懂、在交流中充实自己,在

5、交流中体验过程,学会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在新理念的支配下,学生的这种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例子很多,随处可见。而且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闪现了许多的亮点,同时,老师也从中受益不少。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新课程标准是我发展的一个新平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比以往更多了辩论与争鸣,合作与探究,课堂上多了动感与鲜活,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在课改推进初期,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一般会见到历史课堂上有小组讨论、历史剧、历史视频短片等形式,好像没有这些,就不是新课程。教师怕别人说自己是“灌输式教学”,害怕压抑学生的个性。我自己也开始变得比从前更善于思考与反思。但也存在一

6、些问题:1、探究活动时,纪律调控不太顺意,“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一部分学生在“玩”的同时,忘记了老师,忘记了课堂,忘记了这节课的“玩”的目的。2、在小组发言时,学生们个个激动,不能控制自己,很想张扬自己,不容易养成“倾听”的习惯。这样反应慢一点的同学就始终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满足了反应慢的同学吧,那些优等生又受到一些压抑。3、学生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有些孩子喜欢探究,在参与式教学中更加活跃,更聪明了,可有些孩子不好学,动手操作只知道玩,不会归纳,不会迁移,小组讨论时总干一些不相干的事儿,或听别人的,人云亦云,学的东西不扎实,更谈不上体验成功的喜悦了。教材“用”的方式的变化教材有两方面的变化,一

7、方面教材本身的变化,不再是枯燥的乏味的简单陈诉,而且渗透了许多人文思想在里面,“试一试”、“看一看”、“做一做”“每课一得”,这样的问题形式和阅读内容,它贴近生活,体现有用的历史,有价值的历史。它没有像传统的教材给固定的模式,这样易于学生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新教材注重在教学中诱发学生大胆地思维、猜想、探索,又让老师和学生的思维得到尽可能的延伸,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思维并利用和重新组织已有经验、已有知识,有效地进行问题解决,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起主导作用的内驱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喜悦

8、。一旦打破教材的传统统治地位,教师的创造空间无疑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看看公开课上的设计,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新的资源观于教师的教学改革有多么重要。可是,另一种现象引人忧虑:不成功的“改造”不如“不改造”。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人是需要专业底气的。能够真正超越教材编写者这支专业队伍的教师毕竟只有少数。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教材纵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底线。当然新理念要求使用教材时,不盲目地崇拜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充分发挥教材的“导向性”和教师与学生的“能动性”。三维目标问题 新课程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对“三维目标”充

9、满了兴趣,大家开始认真思考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无论如何,知识与技能都是基础、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涉及的是教学方式,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涉及的学生的情绪倾向、兴趣、观念等。很显然,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要注重“过程”,都让学生去探究,这是很不切合实际的。我们在教学实践和思考的结果,便是学会从一个更长的时段而不是一节课来理解三维目标的实现。如果不能从学科的整体来对可以讲究“过程”的内容进行取舍,那么三维目标就不可能成为日常课堂的自觉选择。由此出发,我们可以推论到的一种现象就是:多数时候,教师或许只能“讲授”;发现式学习只能用于精心选择的少量主题。这

10、便是时间与现实条件过滤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沉淀。翻开我们的备课本,教学目标的设置已经改成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挖掘,但细观教学流程,依然是复习旧知、学习新知、巩固小结、练习的传统模式。尽管我们的课堂上丢掉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运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我们往往还是忽视了很多课堂上被认为是“节外生枝”的生成性资源,而还是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设计来完成教学流程。我们有意无意的忘记了学生不是为我们的教学表演服务的,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说教师角色的转变,倒不如说是教师服务意识的树立。二、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一)对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阐释激情引趣自主合作精讲释疑巩固拓展

11、以知导行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师生平等交流,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当然,每个教学环节的实际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每节课都有固定的这五个环节,实际的运用要结合教学课时的具体情况。课外综合延伸这一环节的反馈要另辟时间了。 我所阐述的教学模式是指常规课堂的模式,一般地说,常规教学是以教室为地点,在4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的。如果是“活动课”或该课的活动性很强,也可基本采用这种模式,把阅读、梳理知识、释疑、知识巩固等环节省去或合并到合作交流探究环节中去。在新课改的前提下,各种教学模式不断出现,有很多理论性、实践性比较好的教学模式,各有千秋,但要结合学生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12、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方向。我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还有很多的不足,自己也是在实践中努力改进,力求更好。我想,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一切是从学生出发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进行探索;忽视以人为本的思想,脱离实际的做法,曲解新课程的理念都是不可取的。(二)对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1.教材重组,用好、用活教材。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起初只是一种教育意识,现在看来就是一种教育行为了。不是教材决定了我们怎么教,而是必须依据“课标”来教。唯有先进的理念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中,那才是真的理念。让我们坚持它,并且维护它。所有的重组,都是基于学生的学习现实,我也在摸索,怎样让他们更

13、轻松,更自然地接受书本的知识,让学习成为他们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负担。 我所举例的在璀璨的文学艺术和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些课中我都对教材内容和章节进行了重组。 甚至在讲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的时候,我将第18课蓝色的地中海文明和第21课古老帝国的悲剧一课的内容进行了重组。总之,这些重组是为教学流程的顺利实现和学生的接受效果服务的。2.教学流程设计,精于心,简于形。套用一句广告语就是:简约不简单。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内容挖掘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注重目标的达成,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四十年来画竹枝,白日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待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这首题画诗

14、给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这样的启示:要花大力气去提炼教学主线,抓重点、带一般,去枝叶、留主干,删繁就简、以约驭博,深入浅出、以少胜多,追求课堂设计的简约美。听一些特级老师的课,我们会发出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感慨。他们的课堂,基本没有现代教育手段,但也能能把精彩的历史演绎出来。所以教学材料是历史课堂中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是活动的物质基础。 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大多数都是线型设计,教师按着这个流程一步步地往下赶,都是按着事先的设计好的路子往下走,这样的线型设计也有着自己的优势:教师上课不吃力,方向对了,课上总体不会出大乱子。我看过一些资料,有人提出了教学设计要从线性设计转变为板块设计,我

15、认为很有道理。每个教学环节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是分支式的,一问有多答,一项任务可能出现不同的努力方向和解决路径,这样的板块设计,教学过程简化自然,转承自如。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板块和板块之间的跨度非常大,每个板块都留足了充裕的时间,就为精彩的生成提供了无限可能。3.教学目标,情感的达成润物无声。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都有很多有效的途径,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创新的,都可以应用的游刃有余。但我在实践过程中总是感觉情感目标的达成往往是最困难的。有的时候,我总是在思考,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何在?就是对学生进行历史常识的普及吗?应该远非如此吧。我想,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学生历史情感的实现

16、,多去思索这种“润物无声”的途径。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尽量选取那些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易于在学生心灵深处激起感情浪花的手段。 教师富有魅力的讲述,能勾画人类社会发展的绚丽画面,能再现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嘉言懿行。它不仅能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共鸣,得到升华,还能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角色扮演是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历史教师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通过摸拟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使其身临其境,置身于历史之中,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 创设“生成情境”, 升华学生感情一一实施情感教学的落脚点。学生从对丰富生动的历史感知中产生的情感是不稳定的,必须发展成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深厚的、坚实的高级情感才成为一种稳定的情感,并能进一步升华成为情操。促使情感实现发展“升华”的好途径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