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110131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第二,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第三,经济上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

2、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第四,文化上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它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二)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两重性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前后经历了两个时期的变化: 第一个时期(1949、101952年底)是人民大众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第二个时期(19531956年),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

3、人民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1、 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2、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3、 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4、 开展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5、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和苏联对中国建设的援助。 6、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进一步确立物质条件: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经济条件:A.社会主义

4、国营经济的建立,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B.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为中国农民初步走向社会主义奠定了经济基础。 C.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使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开始纳入到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轨道,进一步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生产力基础。 政治保证:A.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政治条件。 B.中国人民掌握的强大的武装力量,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可靠的支柱和抵御外侵的钢铁长城。国际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出现勃兴的局面,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5、的有利的国际因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依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经历了一个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步也就是逐步过渡的发展变化的过程。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对过渡的最初设想:先工业化,再集体化,经过相当长时期,条件成熟时,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步骤,一举进入社会主义。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内容: 1953年6月,毛泽东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了一个完整阐述;12月中宣部草拟、

6、中共中央批准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地公开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

7、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思想是:第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起,我国就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第二,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概括讲就是“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尽力发展现代工业,建立一个基本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使我国由工业不发达的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工业发达的先进的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三改”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把农民和手工业者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私人所有制通过合作化的途径改造为合作性质的集体所有制,把以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劳

8、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以和平赎买的方式改造为全民所有制,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一化”、“三改”,逐步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完成这个任务,从1953年算起,大约需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就是大约十五年左右的时间。第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建设与改革同时并举。“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因此,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揭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双重使命。(二)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下,到19

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的伟大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在中国确立。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原因一方面,就当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却又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来说,在土地改革以后,由于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农业生产在一个时期内有过相当大的发展,但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

10、进工业化的发展。而且在私营企业和国家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在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以及私营企业内部资本家与职工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2、所有制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的问题在当时的总路线宣传提纲中,毛泽东加上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的内容。“唯一”这个提法反映了当时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因为宣传提纲一方面强调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又认

11、为总路线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而总路线提出后,毛泽东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而且越来越觉得社会主义改造的步子慢了。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两翼”的社会主义改造,越来越走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个“主体”的前面。对“右倾机会主义”和“小脚女人”的批判,直接导致了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工作过粗”等急于求成的偏差。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这是基于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标志就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正是由于这种认识,导致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

12、起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所有制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从而对后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3、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实践过程,是不断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不断解放思想,在理论上超越自我的过程,也是不断认识中国国情和特殊规律,探索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过程,又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国社会20世纪又一次历史性变革的过程。总之,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紧密结合,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实

13、践证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正确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1、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2、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4、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苦、消灭剥削制度的愿望,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可能性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3

14、、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4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当前在看待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存在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疑问。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为了将非公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而在改革开放中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能不能因此就认为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搞糟了呢?要科学地认识这个问题,必须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历史关联。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

15、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

16、。这些问题在后来的一个相当长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克服,甚至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特别是此后不久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经济建设中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社会主义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四,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