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赋、比、兴及其新拓展——诗词散曲的表现方法.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109972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赋、比、兴及其新拓展——诗词散曲的表现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二)赋、比、兴及其新拓展——诗词散曲的表现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二)赋、比、兴及其新拓展——诗词散曲的表现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二)赋、比、兴及其新拓展——诗词散曲的表现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赋、比、兴及其新拓展——诗词散曲的表现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赋、比、兴及其新拓展——诗词散曲的表现方法.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揭开诗歌鉴赏的神秘面纱?之表现手法的区分与判断汕头市第十二中学 李绪宜 一、教学目标:1.巩固诗歌鉴赏中关于手法的知识。2.如何准确判断古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3.明确几组手法之间的判断和应用。二、教学重难点:1.明确几组手法之间的判断和应用。三、教学时数: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回顾复习过的艺术手法; 1、艺术手法的回顾;明确诗歌鉴赏中手法的几个概念:广义的表现手法就是艺术手法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即狭义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注意:原则上先考虑表现手法(描写手法),再考虑抒情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借物

2、喻人);描写手法(即狭义的表现手法)赋、比、兴;白描、细描(工笔)、列锦;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化虚为实;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正衬、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动衬静、以声衬寂);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对面着笔(主客颠倒);化用、用典;叠词;侧面描写;互文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夸张、借代、对偶(对仗)、反复、谐音(一语双关)、顶真、反问、设问、反语、通感;2、答题要素的回顾:指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效果。(效果:即描绘了画面;营造了意境;渲染了气氛;表达了感情;表达了志向;增强诗歌的韵律感、音乐美;)3、答题方法的回顾明概念,找标志。 (二)、以连线选择的方式来检阅复习成果。留出疑问,

3、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几组手法的判断和应用。1、象征、托物言志、比喻、拟人;2对比、衬托、视听结合;(三)、给出手法的概念,关注异同,确定标志,落实运用;用诗句来分析艺术手法在诗中的具体体现,注重判断的依据;1、象征、托物言志、比喻、拟人;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人的思想和感情,寄托某种深刻寓意。(标志性判断:看标题;一般从整首诗上去把握)托物言志:借助物的特性,来表现作者的志向;(标志性判断参照“象征”)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规范答题:运用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自己。

4、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李贺马诗:“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规范答题:运用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素质一流却境遇不佳的“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注意:象征属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从抒情方式去思考,但两者在答题中有时可以相通。比喻:事物的本质不同,却体现了相似点;(标志性判断:表现在局部的具体诗句上,看能不能通过补充比喻词构成完整的比喻句)林则徐塞外杂咏:“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2014汕头一模)拟人:把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动作、神态、感情;(标志性判断:一般表现在局部的具体诗句上,注意动作、情态是

5、否是人所具备的)林则徐塞外杂咏:“我与山林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2014汕头一模)易混例子:“一枝红艳出墙来”并不能根据“出”字判断为拟人。注意:比喻、拟人属修辞手法,即从局部语言的角度去思考。2、对比、衬托、视听结合;对比是把两种矛盾对立、特征相反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从而更鲜明地体现意旨。 (对比突出的不是其中任何一方,而是由此得出的某种结论或引发的某种思想感情)杜甫“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通过对比,揭露了社会贫富对立的残酷现实。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规范答题:诗中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荣,最后

6、一句描写今日的荒凉,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蕴含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衬托是用相似、相关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衬托突出的是之中的主体,使主体形象更为鲜明。衬托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中又有以动衬静(以动衬静还包含以声衬寂)、以乐景衬哀情(注意“乐景”中的“乐”不单纯指快乐,只要表现生命力、表达生机的便可以看作“乐景”,广东高考已经有五年没考这个手法了)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正衬(用相似、相关的事物作陪衬)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用高大的天台山衬托更雄伟的天姥山。正衬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欲静,鸟

7、鸣山更幽。” 以动衬静(以声衬寂);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动衬静(以声衬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衬静;吴融途中见杏花:“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以乐景衬哀情;规范答题:首联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红艳的杏花昭示着春天的生机,可是墙外的行人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突出了作者漂泊途中,仍心系朝廷的愁苦之情。(标志性判断:对比和衬托有区别,但答题中有时可以相通或连用,如果侧重于突出其中一方,那重点就在衬托;如果陪衬的意象和主体意象是相反的,规范答题要写“反衬”。看到表声音的词,除了考虑“以动衬静”、“以声衬寂”、还要考虑“视听结合”)视

8、听结合“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鸣翠柳”(都是动景,但一为视觉,一为听觉)(标志性判断:抓住视觉、听觉)(四)、趁热打铁,通过当堂练习,引导学生做题;【宋】华岳骤雨:“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规范答题:视听结合,“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五)、结合配套练习巩固复习成果。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山鹿虔扆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注鹿虔扆(y):五代时后蜀大臣,花间词人。国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翠华:皇帝仪仗所

9、用的旗子。这里代指皇帝车驾。词的下片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答:_答案对比。烟月的无知与藕花的有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反衬。用烟月的无知反衬人的悲伤(或“用烟月的无知反衬藕花的有情”),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拟人。将“烟月”和“藕花”拟人化,一个对世事“无知”,一个却见证了朝代灭亡的过程而“哭泣”。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_答案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了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

10、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城东早春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注诗家:诗人。上林:古代皇家园林。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答:_答案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了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七)、课堂小结。(八)、布置作业。教学反思这次公开课准备得很充分,查阅了很多资料,也请教了不少有经验的老师,自己也根据纪念的教学经验做了很多思考和一些调整。上完课后,学生反馈对向来觉得概念模糊的艺术手法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并对几组相关相似有比较容易混淆的手法也有了更加明确和深入的了解。受益匪浅。就我自己上完课的感受,觉得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给学生更多有针对性的的习题实践,那是更好的。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