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二单元背诵.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1099460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第二单元背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必修一第二单元背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必修一第二单元背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必修一第二单元背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必修一第二单元背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一第二单元背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第二单元背诵.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测试目标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1. 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 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分层地壳 莫霍界面(地下约17KM)地幔 古登堡界面(地下约2800KM)地核(3)岩石圈: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组成测试目标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一、岩石圈的组成三大类岩石:类型形成常见岩石_岩浆岩_侵入岩冷却凝固花岗岩喷出岩冷却凝固玄武岩沉积岩 地表岩石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经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形成(外力作用)石灰岩、

2、砂岩、页岩变质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作用大理岩、板岩、片麻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冷凝重熔沉积岩作用外力重熔变质岩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熔重用变质作1.过程 2.意义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地表形态,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实现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地表的环境测试目标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内、外力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内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缓外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2.内力作用的“足迹

3、”地质构造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图示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3.外力作用表现(1)主要表现: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2)主要外力作用作用因素对地貌影响流水作用侵蚀常形成峡谷;黄土高原千沟

4、万壑的地表堆积山区山口处洪积扇或冲积扇的形成;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风力作用侵蚀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等堆积形成沙丘、沙垄等冰川作用侵蚀形成冰川谷地又称冰川U谷;在冰川源头形成冰斗、多个冰斗之间形成角峰堆积形成冰碛(qi)垄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测试目标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一、大气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2.大气直接吸收的很少,且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向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其中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5、,使大气增温。二、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被称为大气逆辐射,把部分热量还给地面。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暖大地”:A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A太阳辐射而增温。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放出B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强烈吸收B地面辐射而增温。3“大气返大地”:C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返还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测试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 方式 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和下沉 水平运动,表现为风2. 热力环流(1) 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2) 形成过程: 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

6、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风由海洋吹向大陆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形成“陆风”。(如右图)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从谷底吹向山顶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山坡下滑,流入谷地,风从山顶吹向谷底形成山风。(如图)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测试目标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 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对不同

7、地表纬度加热不均地转偏向力2. 分布图1-9图1-10气压带、风带在全球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且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如图所示:3. 移动规律: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二、季风环流1. 季风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变化的风2. 成因(1)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特点 表现(2)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图111夏季冬季3. 典型的季风比较季节风向气候类型成因分布东亚季风冬季西北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

8、岛等地夏季东南南亚季风冬季东北热带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夏季西南测试目标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结合实例,说明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一、锋面系统1. 概念:冷气团与暖气团的交界面2. 特征:水平范围广,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3. 分类: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运动状况分为三类定义: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 冷锋 过境时的天气:阴天、刮风、下雨 过境后的天气: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好定义: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暖锋 过境时的天气:阴雨天气过境后的天气:气温上升、气

9、压下降,天气转好 准静止锋:概念:冷暖气团相遇,势力均衡,锋面相对静止 天气:多形成连续性多云或降水天气比较项目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图示剖面示意图符号降水区的位置气压气温变化降水强度大,多为狂风暴雨小,多为连续性降水小,多为持续性降水我国典型的锋面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冬季的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华南地区:春暖多晴,春寒雨起;一场春雨一场暖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二、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水平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气旋(低压) 垂直气流:上升气旋与反气旋 天气:阴雨天气 水平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反气旋(高压) 垂直气流:下沉天气:

10、晴朗天气 受气旋控制:台风现象;受反气旋影响:伏旱,“秋高气爽”的天气气旋(低压系统)反气旋(高压系统)气压分布气压中心低,四周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气流气流形成(北半球)气流状况(北半球)逆时针流向中心顺时针流向四周垂直气流与天气气流形成天气状况多云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过境时气压变化我国天气典型实例夏秋之交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秋季: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冬季:我国北方干冷的天气气流规律记忆方法(左右手法则) 水圈和水循环测试目标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1.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2.环节:蒸发、植

11、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图1-133.意义 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改造地表形态,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过程之一测试目标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定义:是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类型暖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 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低二、洋流的分布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分布 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纬40度附近海区形成环球性

12、西风漂流三、洋流的地理意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对象影 响举 例气候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都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澳大利亚、秘鲁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都是受沿岸寒流的影响。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使海底营养盐上泛,或沿岸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盐带到表层,鱼类饵料丰富。加拿大纽芬兰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欧洲北海渔场都形成于寒、暖流交汇处;秘鲁渔场则受上升流的影响。海洋航行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海洋污染扩大污染范围,加速污染物扩散。油轮发生泄漏。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