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海明威讲义.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1096839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节 海明威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二节 海明威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二节 海明威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二节 海明威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二节 海明威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节 海明威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 海明威讲义.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 明 威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文坛富有世界性影响的重要作家,其独树一帜的“冰山”风格,引发了世界文坛上的一场文体变革。作家即因其创作“对当代文坛风格产生了影响”,而荣获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生平,重大事迹与创作厄纳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美国著名现代作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个现代神话。1899 年 7 月 21 日海明威生于伊利诺斯州芝加哥附近的奥克帕克村。其父是当地有名的医生,极爱钓鱼、狩猎等户外活动,其母是音乐教师,热爱艺术。海明威自幼酷爱文学与音乐,大提琴弹得尤为出色。早在中学时,他就经常为校刊撰稿,初露写作才华

2、。 1917 年在他中学毕业前夕,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明威因眼疾未立即参战。同年 10月海明威入堪萨斯市星报担任见习记者,报社提出的“用短句”、“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简短的第一段”等要求,对他铸就“电报体”文风产生重要影响。 1918年5月,海明威赴意大利前线参战,负重伤。1921年他作为多伦多星报特写记者赴巴黎,结识了美国女作家斯泰因和诗人庞德,以及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等人。斯泰因对海明威文风形成影响甚大。她对海明威的引导不仅仅限于创作技巧,而是涉及整个艺术观念。其中,尤以对以塞尚、毕加索为代表的现代派绘画兴起动因的阐释,使海明威受益匪浅。海明威曾坦言:“在如何写作方面,我从画家身上学到

3、的东西跟从作家们身上学到的一样多。”而庞德受东方文化浸润,文风中富有诗意的简洁对海明威创作亦起到重要影响。1924年至1927年海明威担任赫斯特报系驻欧记者。1927年海明威离开欧洲,先居住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岛,后迁至古巴。1937年,海明威以北美报业联盟记者的身份赴西班牙报道内战。40年代初,海明威来中国报道抗日战争。1942年至1944年,他驾驶“皮拉尔”游艇追击德寇潜艇。1954年海明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晚年的海明威备受病痛折磨。1961年7月2日凌晨,海明威在爱达荷州自己的家中,用他心爱的猎枪对着自己硕大的脑袋扣动扳机,从而戏剧性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在世的时候,可以说是美国最

4、著名的作家,他的作风、他的主人公、还有他的风格与态度,几乎尽人皆知不单是在讲英语的世界里,而且在只要有知识分子的地方。也许没有别的小说家比得上他对现代小说文笔的影响,因为凡是知道他作品的地方,就有人用他的笔法,模仿、改造或是吸收。他本人又是一个特别出名的富于传奇色彩和独特个性的人,他的后半生的每一次冒险,报纸上都一一报道。但是,对于他的作品,许多人都并不真正了解,就象对他的自杀许多人并不明白一样。1、传奇性与自传性:明星作家海明威2、迷惘与存在:前期海明威 在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辞中有这么一句:“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所谓“迷惘的一代”就是这样得名的。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

5、ation)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不是一个有组织、有共同纲领的团体。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们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在美国政府“拯救世界民主”口号的蛊惑下,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他们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发现战争远不是他们原来设想的那种英雄的事业,所谓“民主”、“光荣”、“牺牲”都是骗人的东西。他们在战争

6、中经历了种种苦难,了解到普通兵士中间的反战情绪。这在他们心灵中留下了无法医治的创伤。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这些思想感情。例如,约翰多斯帕索斯的三个士兵、爱肯明斯的巨大的房间、威廉福克纳的士兵的报酬和萨托里斯。厄内斯特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到欧洲打过仗,负过重伤。海明威当时对待战争的态度,象其他反战作家一样,只限于厌恶、逃避与诅咒。他对战后的和平生活也不抱希望,所以在作品中迷惘、悲观的情绪较为浓厚。“迷惘的一代”不仅指参加过欧洲大战的作家,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悯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例如司各特菲茨杰拉尔德、托斯艾略特和托马斯沃尔夫等。“迷悯的一代”主要繁荣在20年代;30

7、年代以后,他们的创作倾向,包括海明威在内,都有了变化。属于这个流派特点的,主要有三部短篇小说集和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由迷惘到存在,海明威的思想也在向前发展。所以外国有这么一说:海明威的前期是迷惘的一代,后期则是存在主义作家,也算一说吧。3、反战与参战:战争题材与海明威 前期反战主题 在我们的时代里,尼克亚当斯。参战归来后,麻木、失望和不安的心情。在我们的时代里,不会有真正的和平与幸福,有的只是暴力和死亡。人们从幼年起就处在一种恐惧、孤独、迷惘、受伤害的状态中,迷失在悲观主义的胡同里。太阳照常升起(1926),描写战后一群青年流落在巴黎的生活情景。他们参加过大战,有的失去亲人,有的身负重

8、伤,关键是心灵上受到重创。他们没有精神支柱,没有奋斗的目标,表面上寻欢作乐,内心却隐藏着深刻的悲哀。他们对战争极端厌恶,对传统价值观念产生怀疑,对生活感到厌倦、迷惘和懊丧。无法在一个信仰失落的时代保持他们在精神上的平衡。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谴责了战争,具有反战色彩。迷惘的一代代表作。代表作永别了,武器(1929),直接描写战争,表现了战争与爱情两个方面,贯穿反战主题。主人公亨利是西方青年中“迷惘一代”的典型。通过他的遭遇,描写了帝国主义战争带来的苦难,揭示了帝国主义战争是造成“迷惘一代”精神悲剧的根源。后期对战争的态度: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展现了西班牙人民反法

9、西斯的斗争。“摆脱了悲观与迷惘。”过河入林中的迷惘情绪又起,以硬汉精神相抵抗。激流中的岛屿,对正义战争的支持、对个人悲剧命运的感伤和风度。冰山原则与风格 “冰山原则”海明威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人们通常称之为“冰山风格”。该名称缘起于作家本人提出的“冰山原理”。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 “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P79)崔道怡“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M北京:工人

10、出版社,1986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海明威获诺贝尔奖的颁奖词就是“由于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突出表现在其近作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对现代文体的影响”。具体说来,“冰山”风格主要表现在:一是简约的艺术。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海明威总是避免使用描写手法和堆砌华丽辞藻与花花绿绿的形容词,而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短小语句。电报式文体亦即那种简洁、清新、

11、明晰、干净的散文文体,由此其冰山风格又被称作“电报式风格”英国学者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文中认为,这种简约在语言上表现为删掉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甚至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剥下了亨利詹姆斯时代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这些英语文学的乱毛中被海明威收拾得最利索的是形容词。形容词过多是十九世纪末以亨利詹姆斯为代表的小说家带给英语文学的一大灾难。譬如詹姆斯的代表作贵妇人的画像充斥了长句子和多重修饰,“你不憋足一口长气是读不完一个句子的,好比一长列货车,站在它面前望不到尽头”(董衡巽语)。这绝对是学者型的文风。而

12、海明威18岁就去打仗,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科班训练,打过仗当了美国一家报纸驻欧洲的记者,写文章和报道要用电报发回国,语言必须简明,于是形成了一种所谓的“电报体风格”,极少用修饰语,极少用形容词。可以说文学史上有一类作家是敌视形容词的。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就有句名言:“形容词是名词的敌人。”他似乎在说只有名词是直抵事物本身,是直面、直接呈示事物,形容词多了反而遮蔽事物和内质,所以是名词的敌人。二是含蓄、凝练的意境。海明威既然倡导以八分之一部分来表现八之之七部分,亦即“以少胜多”,努力要追求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趣外之旨。而为了获得这种艺术效果,作家又主要依赖了象征、简洁和零式结局的手法。1、海明威相当

13、广泛地使用象征手法,表现在其作品中,无论是情节、主题、意象乃至通篇诸方面,均富有突出的象征性。如永别了,武器中“武器”一词又可作“怀抱”解,暗示战争与爱情的双重主题。乞力马扎罗的雪里那具风干冻僵的豹子象征死去的作家哈里,而豹子企图攀援的那座高山,则象征着人生追求的崇高目标2、运用简洁手法来安排人物对话,作者退避一旁,完全由人物自己说话,以此让读者去体味丰富的潜台词,去捕捉人物隐秘的情感活动,以补充和再现作家故意省略的八分之七部分。试以永别了,武器的结尾为例。该结尾海明威先后修改了39遍,可谓煞费苦心。结尾是这样的:凯瑟琳难产死于医院,亨利处在麻木状态。“医生过来对我说:我知道没有什么话可以说。

14、我说不出不必说啦,我说,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晚安医生说:我不能送你回旅馆吗?不,谢谢你。手术不是唯一的办法,他说,手术证明我不想说这件事,我说,医生走下长廊。我往病房门口走去。你现在不可以进去,护士中的一个说。不,我可以。我说。目前你不可以进去。你出去,我说,那位也出去。但是我把护士赶走,关了门,灭了灯,也没有什么好处。那简直是在跟一尊石像告别。过了一会儿,我走了出去,离开医院,在雨中走回旅馆 。”这里读者见不到作家写人物此时如何悲痛欲绝、呼天抢地,也不见作家对人物作出一番心理分析,更不要指望作家站出来发一通人道主义的感慨。作家似乎太冷静客观了。然而那冷静刻板的叙述中,那不露声色的对话里,每一句

15、话,每一个句子背后,又分明可以使读者隐约感觉到包含着一种沉重的姿态、一种凄苦的眼神和一声发自心底的哀号。小说家马原认为“冰山理论”的更内在的质素可以概括为“经验省略”。他指出开始许多评论家把海明威的省略与传统的留空白理论等同起来,以为这是一种含蓄手法的运用,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一个大的失误。传统的省略方法很类似于删节号的作用,它省略的是情味和韵致;而海明威省略的则是完全不同质的东西实体经验。马原以永别了武器中曾被海明威改写了三十九遍(在另一处海明威又说是四十遍)的结尾为例:我往房门走去。 “你现在不可以进来。”一个护士说。 “不,我可以的。”我说。 “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 “你出去。”我说。“那位也出去。” “在此之前作者没告诉我们房间里有几位护士,这段文字也没交代,可是我们马上知道了这间停着我情人(凯瑟琳)尸体的房子里有两位护士。我的对话没有丝毫失态之处,可是我们也从这段文字里知道了我的失常变态。”“这些语调上的变化其实在上边文本中全无提示,作者也没有用叙述的方式告诉我们关于主人公我的任何情绪变化,然而我们都知道了。作者利用了人所共有的感知方式及其规律,他知道大家都知道的东西你不说大家也会知道这个道理,他就不说大家都知道的东西,结果大家还是都知道了。这样做除了因省略掉一些东西而缩短了篇幅外,由这种省略还产生了完全出人意料的新的审美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