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课一练-4.1-改善大气质量-(人教版选修1).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1090265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每课一练-4.1-改善大气质量-(人教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每课一练-4.1-改善大气质量-(人教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每课一练-4.1-改善大气质量-(人教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每课一练-4.1-改善大气质量-(人教版选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每课一练-4.1-改善大气质量-(人教版选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每课一练-4.1-改善大气质量-(人教版选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每课一练-4.1-改善大气质量-(人教版选修1).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1 改善大气质量 每课一练(人教版选修1)基础落实1你认为减少酸雨产生的途径可采取的措施()少用煤作燃料把工厂的烟囱造高燃料脱硫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开发新能源A BC D2臭氧层的破坏导致紫外线对地球表面辐射量的增加,从而使全球皮肤癌的发病人数明显增加。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大量使用氟氯烷烃B在炼钢时排放大量的高炉煤气C石油炼制厂排放了大量的甲烷、氢气D硝酸、硫酸工厂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3汽车尾气(含有烃类、CO、NOx、SO2等)是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治理方法之一是在汽车排气管安装“催化转化装置器”。它能使CO和NOx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环境循环的无毒气体,并使烃

2、类充分燃烧、SO2转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O和NOx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xCO2NOx=2xCO2N2B上述方法的缺点是导致空气中CO2的含量增大,从而大大提高空气的酸度C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能从根本上控制城市的各种污染源D汽车改用天然气或氢气作为燃料,不会减少对空气的污染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研究光化学烟雾产生和消失规律,在一烟雾实验箱中,测得烟雾的主要成分为RH(烃)、NO、NO2、O3、PAN(CH3COOONO2),各种物质的相对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记录于下图,根据图中数据,下列推论最不合理的是()ANO的消失的速率比RH快BNO转化为NO2CO3转化为PANDRH和NO2转

3、化为PAN和O35空气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重要资源。为改善空气质量而启动的“蓝天工程”得到了全民的支持。下列措施不利于“蓝天工程”建设的是()A推广使用燃煤脱硫技术,防止SO2污染B实施绿化工程,防止扬尘污染C研制开发燃料电池汽车,消除机动车尾气污染D加大石油、煤炭的开采速度,增加化石燃料的供应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610题。SO2是大气污染物之一,为粗略地测定周围环境中SO2的含量,某学生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6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在试管中装入适量的水(保证玻璃导管的下端浸没在水中),然后_(填写操作方法)时,将会看到_(填写实验现象),则证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A向外轻轻

4、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浸没在水中的玻璃导管口有气泡冒出B向内轻轻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浸没在水中的玻璃导管口有气泡冒出C向外轻轻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浸没在水中的玻璃导管口有水柱上升D手握试管浸没在水中的玻璃导管口有气泡冒出7向试管中加入0.000 5 mol/L碘水1.0 mL,用适量的蒸馏水稀释后再加入23滴淀粉溶液,配制成溶液A。测定指定地点的空气中SO2的含量时,推拉注射器的活塞反复抽气,A溶液由_色变成_色时反应恰好完全进行,此时停止抽气()A红无 B无红 C蓝无 D无蓝8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每次空气质量测定中SO2的最高浓度限值如下表:浓度限值/mg/m3一级标准二极标准三级标准0.150.50

5、0.70该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分成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使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和溶液A。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空气中SO2的含量。反应恰好完全进行,记录抽气次数和结果如下(假设每次抽气500 mL)。分组第一小组第二小组抽气次数100120SO2含量/mg/m30.640.53_小组的测定结果正确()A第一 B第二C都正确 D都不正确9判断该地点的空气中SO2的含量属于_标准()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10实验结果产生较大偏差的原因是(所用装置和药品均无问题)()A抽气速度过快,造成空气中SO2无法与碘水充分反应,产生较大的误差B抽气速度过慢,造成空气中SO2无法与碘水充分反应,产生较大的误差C装置

6、漏气,造成空气中SO2无法与碘水充分反应,产生较大的误差D抽气速度过快,造成空气中O2与碘水充分反应,产生较大的误差11“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污染的气体,下图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未配平),其中不同符号的球代表不同种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乙和丙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B甲和丁中同种元素化合价不相等C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D化学方程式中乙、丁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12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致力于研究臭氢层被破坏问题的三位环境化学家。大气中的臭氧层可滤除大量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氟里昂(如CCl2F2)可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产生Cl原子,Cl原子会对臭氧层产生长久的

7、破坏作用(臭氧的分子式为O3)。有关反应为O3O2OClO3ClOO2ClOOClO2总反应:2O33O2(1)在上述臭氧变成氧气的反应过程中,Cl是()A反应物 B生成物C中间产物 D催化剂(2)O3和O2是()A同分异构体 B同系物C. 氧的同素异形体 D氧的同位素13我国农业因遭受酸雨而造成每年高达15亿多元的损失。为有效地控制酸雨,国务院已批准了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分方案。回答下列问题:(1)你认为减少酸雨的产生可采取的措施是()少用煤作燃料把工厂烟囱造高燃料脱硫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开发新能源A BC D(2)在英国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高烟囱可以有效地降低地表面SO2

8、的浓度。在20世纪的6070年代的10年间,由发电厂排放的SO2增加了35%,但由于建筑高烟囱的结果,地面SO2的浓度降低了30%。请你从全球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这种方法是否可取。简述其理由。能力提升14(1)图瓦卢是由多个珊瑚礁形成的岛国。由于大气中CO2含量的剧增,大量珊瑚礁(主要成分是CaCO3)被海水侵蚀,其原因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引起温室效应的人为原因主要是_。(3)为了控制温室效应,各国科学家提出了不少方法和设想。有人根据液态CO2密度大于海水密度的事实,设想将CO2液化后,送入深海海底,以减小大气中CO2浓度。为了使CO2液化,可采用的措施是(

9、)A减压、升温 B增压、升温C减压、降温 D增压、降温(4)科学家研究发现,用“汽水”(一种能释放CO2的弱酸性溶液)浇灌植物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原因是它能()加强呼吸作用;加强光合作用;改良碱性土壤,调节pH;加快植物蒸腾作用A B C D(5)快速、有效地减缓大气中CO2大量增加的生态学措施是()A使用天然气等燃料B控制全球人口增长C植树造林,保护森林D立即减少煤和石油的燃烧15稀薄燃烧是指汽油在较大空/燃比(空气与燃油气的体积比)条件下的燃烧。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稀薄燃烧技术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稀薄燃烧时,常用的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不能有效地将NOx转化为N2。不同空/燃比时汽车尾气

10、中主要污染物的含量变化如图所示。(1)稀薄燃烧技术除能节约能源外,还具有的优点是_(填一项)。排放到大气中的NOx会导致酸雨、_等环境问题(填一项)。(2)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下列流程探究不同催化剂对NH3还原NO反应的催化性能。若控制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在催化反应器中装载不同的催化剂,将经催化反应后的混合气体通入滴有酚酞的稀硫酸溶液(溶液的体积、浓度均相同)。为比较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需要测量并记录的数据是_。(3)若某一催化剂能同时催化NH3等还原性气体与NOx的反应。将该催化剂分别用于催化还原含等物质的量NOx的两种气体:纯NO气体,汽车尾气。消耗NH3的

11、物质的量较多的可能是_(填字母),原因是_。ABC都有可能16空气中的SO2含量和可吸入颗粒的含量(可用g/cm3表示)都是重要的空气质量指标。在工业生产上规定: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最大允许排放浓度不得超过0.02 mg/L。(1)为测定某地方的空气中SO2和可吸入颗粒的含量,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注:气体流速管是用来测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气体的体积的装置应用上述装置测定空气中的SO2含量和可吸入颗粒的含量,除测定气体流速(单位:cm3/min)外,还需要测定_。已知:碘单质微溶于水,KI可以增大碘在水中的溶解度。请你协助甲同学完成100 mL 5104 mol/L碘溶液的配制:第一步:准

12、确称取1.27g碘单质加入烧杯中,_;第二步:_;第三步:从第二步所得溶液中,取出10.00 mL溶液于100 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线。(2)乙同学拟用如图所示简易装置测定空气中的SO2含量:准确移取50 mL 5104 mol/L的碘溶液,注入图中所示广口瓶中,加23滴淀粉指示剂,此时溶液呈蓝色。在指定的测定地点抽气,每次抽气100 mL,直到溶液的蓝色全部褪尽为止,记录抽气次数(n)。假设乙同学的测量是准确的,乙同学抽气的次数至少为_次,方可说明该地空气中的SO2含量符合排放标准。如果乙同学用该方法测量空气中SO2的含量时,所测得的数值比实际含量低,请你对其可能的原因(假设溶液配制、称量或量取及各种读数均无错误)提出两种合理假设: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