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1089650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调歌头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仁桥初中 储铭慧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2、过程和方法:通过教师设疑、组织学生讨论等方法,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豁达胸襟。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唤起体验师:马上就要到中秋佳节了,说到中秋节,我们眼前就仿佛浮现出一家人围成一桌吃月饼赏月亮的美好画面。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就会掉下许多写“月”的诗来。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哪

2、些写月的诗句呢?(学生说,师补充)小结:这些写月的诗都很美,但它们在一首词面前都黯然失色,那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有位学者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利用白板的聚光灯功能重点突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篇评价如此之高的诗词! 二、 朗读感知,体味词意1、 听读感知。欣赏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词文内容。(播放配乐朗诵)2、 朗读体味。师: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可见诗词朗读的重要性。提出明确朗读要求:(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利用白板,学生板书,正音),生自由读词,自由讲述词意,师巡视解疑。(屏显词意)生集体朗读词意。(2)有板有眼

3、地读(利用白板,学生板书,画出停顿)。通过揣摩诗词的朗读节奏以及一些词的重读,把握词作的抒情意味(3)有情有味地读小结:“深情朗读”是诗歌欣赏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三、合作探究,感悟品味紧扣诗词中心,明确提出两大主问题。1、面对如此皎洁的明月,苏轼却发出“明月几时有?”这样的疑问,这是什么原因呢?明确:孟子曾说:知人论世,他认为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出示写作背景:苏轼在写这首词时41岁了,被降职远调到密州做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再加上与他弟弟子由已有六七年不见了。在这样的情境下,他虽然眼前是自然界中皎洁的明月,但心中一片灰暗,没有“

4、明月”来照亮。所以他“欲乘风归去”,想要逃避现实,再着重引导学生理解“高处不胜寒”的言外之意,理解苏轼逃避现实与回到现实的矛盾思想。2、夜已经很深,苏轼为何依然无眠?明确:表面原因是思念弟弟,更深层的原因是当时苏轼政治上的不得意,处处被贬,郁郁不得志。但他不没有一味消沉下去,是如何化解自己的愁闷的呢?引导理解“此事古难全”中的以理遣情,对自己政治失意的泰然处之。接下来,作者思想境界又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不限于表达对弟弟的怀念之情,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他在自己如此低落的心情下还能想到别人,由此可见作者心胸宽广,博大旷达的胸怀。小结:诗歌欣赏的一

5、般方法:深情朗读、知人论世、咬文嚼字、重现情境、探究疑点。四、歌曲欣赏,深入品味师:好了,体会了作者的感情之后,让我们来共同欣赏王菲演唱的这首但愿人长久,再去品味一下词人苏轼那种乐观豁达的胸襟和中秋之夜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播放歌曲)五、点击生活,延伸思考1、中秋之夜,妈妈思念在外上学的哥哥,你会用水调歌头中哪句话劝慰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2、离家在外,你会用水调歌头中的哪句话表达你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古代诗歌仍具有现代人生的参照借鉴价值。 引进新闻材料:“9月20日,26岁的衡阳籍博士生孟懿在就其读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跳楼身亡。9与11日,孟懿的父亲在上海公布了孩子的遗书,在遗书中,孟懿坦言自杀的原因是:“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这则消息说明什么?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七八九,不能没有乐观旷达的襟怀。你人生中有过不如意的的事吗?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你应该怎样做呢?(让学生课后有感而发,抒写一段感想)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