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奇妙的克隆.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1087103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7.奇妙的克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7.奇妙的克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7.奇妙的克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7.奇妙的克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7.奇妙的克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奇妙的克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奇妙的克隆.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7.奇妙的克隆一、 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2、理解说明的思路,掌握说明的方法。3、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的兴趣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继续对说明方法进行学习和巩固,理清作者思路并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

2、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课堂导问”,供小组讨论。 2、课堂导问: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 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掌握讨论情况,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拔。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

3、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

4、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第二课时一、师生探究 在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课文内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学习。 (过渡)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1、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 出示问题组: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

5、“克隆”是什么。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探究小结: 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方法辨析: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通过上面小结,学生可以得出相应结果,教师再作归纳。 2、合作探究 a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b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找出使用的说明

6、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提示: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3、 拓展延伸分组讨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教师可以提供网上、报上的各种言论帮助学生思考,同时也应紧紧抓住课文结尾引用的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对学生的辩论进行点拨。 4、学生小结 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注意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从方法上、思想情感上考虑。5、延伸作业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

7、的新兴技术。 4、 附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植物界的克隆: 动物界的克隆: 鱼类 两栖类 哺乳类一“多利”的诞生 利与弊: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教学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设想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教学步骤一、课前学习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3思

8、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二、课堂教学内容(一)克隆是什么1导入。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他想像的依据是什么呢?2展示查找的资料。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3明确什么是克隆。(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2)齐读课文第一

9、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4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二)克隆的科研成果1分组自学(出示幻灯片)。自学要求:(1)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

10、;(2)将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知识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3)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4)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2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3小结上述内容:(出示幻灯片)。“克隆”与克隆的科研成果说明对象说明顺序类别研究成果时间说明方法克隆无性繁殖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产出的一群个体生物进

11、化 低高鱼类 鲫鱼1979年下定义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鲤鲫鱼 两栖类爪蟾蜍1962年黑斑蛙1978年哺乳类鼠 多利羊1996年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里(“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出现的,为了表格的完整性,故提前列出。(三)克隆技术造福人类?!1阅读思考。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2组织辩论。辩论的要求:(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3

12、)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3教师小结。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三、课后拓展学习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宣传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