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劲之论纲——童旭东.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1071109 上传时间:2024-02-1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劲之论纲——童旭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内劲之论纲——童旭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内劲之论纲——童旭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内劲之论纲——童旭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内劲之论纲——童旭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劲之论纲——童旭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劲之论纲——童旭东.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劲之论纲童旭东关于内劲,八十多年前孙禄堂先生在其五部拳学著作中 曾有极精辟而又系统的论述,其研修之经验可谓已臻极至。 但是由于孙先生的著述多近于文言,所用之理又为易、丹二经及儒释道之学,使一般文化水平者仍难解其意。加之历代习武者,能得内劲者本来就代不数人。故至今日,提及内劲,人们大多或茫然莫解或牵强附会自立他说,甚至怀疑其真。然而,内劲是武术修为的核心(拳意述真中论之甚详),要想使武术的研究与发展走向正轨,就不能回避对内劲的研究与探讨。本文就此抛砖引玉,对内劲作一论纲式的研讨。一、 内劲的形成与作用机制1、内劲的形成机制中和。 何谓中和?即内外合一。内外合一所成之劲就是内劲。内劲是通过“六合

2、”的修为来实现的。“六合”即内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其是生成内在中和之气的基础。桩架、拳架的内意就是体验是否符合“内三合”的要求。外三合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即所谓形整。其是产生整劲的外在结构基础。桩架、拳架的形态与结构都要符合或寓以“外三合”的要求。通过内三合,能使机体的内在功能系统逐渐同化,产生中和之气。通过外三合,则使机体的肢体系统协同运作,产生形整效应,形成初级整劲。当内在的中和之气能支配外在的形整结构,即中和之气与肢体系统的运作相协同时,则形成内劲。拳术修为中站桩、走架的首要目的就是使机体逐渐能自然地做到符合内外三合的要求,并使内外三合协同一致,

3、成为六合。所谓内外合一。 内外合一,从机制上讲是个功能同化的过程,其一方面是通过内外三合的修为,使整体系统内不同层次的子系统之间能产生相同的功能作用。所谓层次化一。同时,另一方面又通过在顺逆和化中逐步使内外合一发展成动静合一,从而在整体系统中具有不同功能的子系统之间能产生自如的功能转化。所谓结构整合。而层次化一与功能整合的发展极致就是全部系统的合一,即全部功能系统的同化。由此形成的中和之气也将完善,达至冲空周身、和而不流,即功能同化的终极状态。 所谓中和之气,就是机体功能系统同化程度的一个标志。其意味着机体的功能系统从有时空过程及转换“轨迹”的功能结构,已向时空统一、应时共生、无转换痕迹的功能

4、场上转化、发展。中和之气是机体的功能场的同化效应,其完善程度反映着机体全部功能系统的同化与协同的程度。作为修为中和之气的技术就是丹道功夫。所以要想通过拳术修为中和之气,就必须使拳术修为中的技术要则与丹道修为原理相合。这就是以孙氏武学为代表的内家武学的技术法门。故以修为内劲为宗的孙氏武学,要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这一修道技术的进阶理论融入其拳学进阶理论中。这是武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飞跃。 所谓形整,即外三合,也就是劲力在机体结构中传递顺畅。所谓手足相通。从力学效应上讲,其是一种瞬时的“拱效应”结构。即在发力的瞬间,内力在机体骨系中的传递, 只有正向压力,而不产生剪、扭

5、、弯等力学效应。周身内外无一处留劲、较劲,如,起于足上之力能完全通达至手,而周身任何一处的受力,也皆可通过瞬间的调整而通达至足。 那么,为什么要在形整的运作下完成机体内的功能同化才能产生内劲?其一,由形整的定义可知,形整是指机体骨系在力的传递与运作中能顺畅合理,这本身就有协调、疏导气血的作用。且能量内耗比最小。故符合修道的原则。所以通过形整的修为,肢体的运作将有助于协调机体内功能系统达至中和,产生中和之气。另一方面,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中和之气又要反过来协调、进而支配形整的运作。于是“外化”的形整与“内化”的中和之气在相互耦合作用中产生同化效应。于是内丹与外动也就可以产生协同运作,所谓内外合一。

6、其二,形整的力学效应是瞬时“拱效应”,由于是骨系间节节正向力相摧,有如“立柱顶千斤”,具有最大的传、受力的结构效应。即所谓劲整。故内外合一之劲,即是一种通过内外协同能自然转运的至柔之劲,又是一种能随时内外协同作用的至刚之劲。如果我们把隐于内的协同转运谓之:“阴”,把显于外的协同作用谓之:“阳”。则拳中之劲的刚柔相济其实质就是阴阳互济。阴阳互济既是源于系统的中和状态,又是系统只有在中和状态下才具有的作用方式。故内劲是拳术中“道”性的体现。 所以,形整即是产生机体内中和之气的外在基础和条件又是形成整劲的结构基础,故形整是内劲形成的必要条件。 修为形整,就需要通过站桩、走架的练习来逐渐完成。因此,一

7、方面,桩架、拳架在拳术的修为体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只有合理的桩架和拳架才具有修为形整的作用。而要完成形整与中和之气的协同运作就更离不开拳架的作用。关于桩架与拳架的合理性标准及其在拳术修为中的作用,请参阅笔者在武魂(1998年第1期)上撰写的“桩、架之作用”一文。因此,在拳术修为中,若要修为出完善的内劲,就必须通过合理的拳架(套路)来完成。所以在拳术修为体系中去掉合理的套路练习(走架),将有悖于内劲的形成机制,从而使拳术不能臻达上乘。 需指出,内劲形成时,形整的运作已成为机体内中和之气的一种运转方式。并逐渐产生“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作用效果。即,当内外合一成为一种自然能力

8、时,在作用瞬间,机体自然能内不悖于神气运行,外合于形整的力学结构,故能产生打若未打,不打即打的作用效果。2、内劲的作用机制功能协同与功能转化。 何谓功能协同?即不同的功能系统,能够为了同一个作用目标共同作用。其既能发生在不同层次的系统之间,也能发生在相同层次的不同系统之间。整体意义上理想的功能协同是指整体中全部功能子系统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作用,产生最大的作用效果。即全部功能子系统的合一。之所以说内劲是内外合一之劲,是因为内劲是机体内外诸功能系统所产生的协同作用的结果。所谓刚劲,就是指功能协同。当全部功能系统都能参与协同作用时,则达至六阳纯全刚健之至。 何谓功能转化?不同功能系统间的功能转换称为

9、功能转化。其即能发生在不同层次的系统之间,也能发生在相同层次的不同系统之间。所谓暗劲,就是指功能转化。 而整体意义上的理想的功能转换是指,整体系统中全部子系统所具有的各项功能,皆能无转换痕迹的作为整体的功能应时而出。即功能协同与功能转化的合一,也就是化劲。 所以,作为内劲作用形式的明劲、暗劲、化劲,都是机体系统中的功能协同与功能转化的结果。此为内劲作用的基本机制。 机体系统的功能转换与功能协同,不可能从无到有地一次性进入理想境界。而是有一个由部分到全部、由基本功能系统到精微入化的全部子系统的进次过程。故修为内劲,有明劲、暗劲、化劲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进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在那个修为环节处出

10、现不谐,都将使这一进阶过程在该层次上终止。因为出现不谐,必然使某些功能系统在功能转换时不顺,或在共同作用时与其他功能系统相悖而未能与之相协同。从而使功能转换与功能协同终止在某一水平上。 如:仅具有形整能力的拳手,若不能很好地掌握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之要,则其技击运作的协同能力只能停止在外部肢体的动作协同上,其内脏功能系统则难以参入其动作协同。从而使拳手将滞留于外力阶段。 再如:当明劲未臻六阳纯全时,整劲在拳手体内尚不能自然转换,故打与不打、发与不发,对于拳手的机体功能状态而言尚不能统一。也就是发劲与换劲在拳手的机体功能中尚不统一。这种功能上的分离,必然使拳手在认知上亦难产生浑

11、融一体的观念,使拳手于拳中亦难以悟道。故,孙禄堂先生认为明劲是拳学的小学阶段。无论从拳与道合的层次上讲,还是从丹道修为的进阶上讲的,都是合乎逻辑且符合丹道修为的原理。而当明劲达至六阳纯全时,由于此时是机体各个层次全部功能系统参与协同作用,这个协同作用的本身就存在着不同功能间和不同层次间的功能转换的过程。所以孙禄堂先生指出,明劲练至是处暗劲渐生。此时功能协同与功能转化在拳手机体内相通。两者逐渐统一。于是发劲与换劲互寓。所谓刚柔互济。这种在拳手机体中渐臻形成的功能状态上(功能协同与功能转化)的同一性,必将要影响到拳手的认知水平,使拳手能逐渐体验和感受到事物间的共同本质,由拳渐通于“道”。所以,孙禄

12、堂先生认为暗劲是拳学进阶的大学之门。因为只有机体的功能水平达到这个层次, 拳手在心智上才可能获得切实的感悟,去自觉地进行拳与道合的追求。 也就是说,功能协同与功能转化在机体系统内的相互影响及其互寓相通性,只有当机体各个功能系统“中和”到一定水平时,才逐渐显示出来。故明劲、暗劲之理,初习之似异。若习之正确,进阶到一定程度时,才可体悟出其相通。体悟其中明(劲)中隐暗(劲)、暗(劲)中寓明(劲)的中和之理。所谓阴阳互济。于是可证“道”体。证“道”体,就是体悟事物生成与相互作用的根本规律。于是当拳术修为符合中和之理时,就能真正开发出习者的心智,使习者的认知能力产生飞跃。所以,拳术有“体物不遗”的认知功

13、能。 机体系统的功能协同与功能转化,不是两个相对立的机制,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两个相互孕育和相互启发的机制。所谓一定条件,就是中和这个条件,即对内外合一的追求。开发机体的功能协同机制,其本身就要对机体的功能转化机制产生一定程度的启发。而开发机体的功能转化机制,同样也会对功能协同机制产生一定的诱导。协同作用机制属明、刚、阳,转化作用机制属暗、柔、阴。形意拳是从开发机体的功能协同作用机制入手,逐渐过渡到开发机体的功能转化机制。所谓是由刚达柔。太极拳则是从开发功能转化机制入手,逐渐开发出机体的功能协同作用机制。所谓由柔达刚。八卦拳则是从开发功能协同与功能转化之间的互寓、相通机制入手,使两大功能机制形成

14、相通机制。所谓刚柔体一。 总之,作为内劲的修为,无论是内劲的产生原理,还是内劲的作用原理,其要核就是中和。孙禄堂先生指出:“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作为具体修为的技术要则,如“六合”、“九要”等,则需明师言传身教,孙剑云大师说:“修为孙氏拳,若要获得一定成就,一要择其人,二要三年内不可一日无师。”便是此中之理。二、内劲的层次与表征 内劲的修为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修为过程大体上说要经历五个层次。即形整层次、明劲层次、暗劲层次、化劲层次、修道成真。这一进阶过程是针对无内修基础的习拳者而言。对于通过静坐或站桩在丹道功夫上已有一定成就者而言,则可通过形整层次的修为,直接达到与其丹道功夫

15、相对应的内劲层次上。如:对于丹道功夫达到小周天层次者,通过形整的修为,可直接获得明劲。对于丹道功夫达到大周天层次者,通过形整的修为,可直接获得暗劲。对于丹道功夫达到脱丹层次者,通过形整的修为,可直接获得化劲。总之,形整的修为与内丹的修为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二者合一,能协同运作才是内劲。得内劲便能通于“道”,完善人体身心的适应机制。 下面谈谈这五大层次的机理与表征:1、形整层次。关于形整的力学机制笔者在松柔之本质(见武魂97年12期)上已有详细论述,在此不赘。严格地讲,形整还不是内劲。但形整确是习者通过拳术练习获得内劲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何为形整?就是传统说法的“外三合”。其作用机理就是

16、,通过调节机体骨系,瞬间形成力学上的“拱”效应,使劲力在身体内顺畅传递,不较一丝力、不留一丝力在自己的身上,将劲力全部作用在对方身上,或将对方作用在自己身上的力,顺畅地传递到自己的足底。所谓手足相通,就是此意。那么,为什么说形整是通过拳术修为内劲的基础呢?通过上述形整作用机理的介绍可知,形整就是使劲力在体内传递顺畅自然。由于劲力传递自然,故身体不别劲,机体组织处于一种协调、自然的状态,而这一状态恰恰有利于气血协同有序的运行。而这正是引发内动,修为丹道功夫的基础和条件。所以,孙禄堂先生一再强调通过拳术修为内劲的入门关窍是,在“恬澹虚无”的心态下,通过“式正气从”自然地由微渐著而成。即入门阶段是通过正确的站桩、走架进行调息。而不是去寻求什么用心驭气之法或什么妄意假借之方。 需强调的是,以修为内劲为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