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1069179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诗歌鉴赏.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鉴赏步骤1,抓住诗歌的感情首先了解诗歌的情感才可能读懂诗,才知道每句诗的重点)诗歌的情感类型 诗歌一般表现出来的情感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等。 )抓住诗歌情感的方法 从内容和意境来体味诗歌情感 诗中有事也直接突出情感,如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但要分清该词是不是诗人的情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情感总是通过一定的形象,营造某种意境来表达出来的。因此,在阅读古诗时,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画面的色调

2、,来体味其情感。诗歌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一般情况下,乐景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但有时也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 固定的意象包含着固定的情感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有些特定的意象包含的情感有一定的固定性。比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

3、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例如:“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这些常用典故还用化碧、鸿雁、长亭等等。2形象分析 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敲棋子落灯花”)、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

4、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等等。 3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 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从以下方面进行: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分析其写作技巧。 4.表现方式1)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顶针、衬托、反问

5、 (赋比兴、象征) 2)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 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3)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4)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语序倒置等。5)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用典:一

6、般是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想象:更开阔,别出心裁衬托或烘托:又分正衬和反衬,借。突出。渲染: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象征:表达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征抑扬:突出于强调白描:简练的笔墨,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5强化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

7、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古诗鉴赏题的六种答题范式1. 分析意境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解题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双调清江引(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答案:(步骤一)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 (步骤二) 渲染出一

8、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 (步骤三) 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感情。2. 分析技巧型 提问: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解题分析:表现手法是诗(词)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答题范式: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浙江卷第16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青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依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

9、深藏碧伞中。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明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阐运用),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析效果)。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花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也娇羞之态(阐运用),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析效果)。 感情?3. 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口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

10、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唱、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答题范式:明特色(有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重庆三检) 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试作简要的赏析。 答案: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一样“忧”,

11、两样情,诗人的同情和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4.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一个字?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读,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第三世界题)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

12、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呤,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5. 一词(句)统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或一句就能成为全诗的线索,构成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命题

13、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学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范式:思结构(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它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辽宁卷第16题)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头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头:山多大石貌。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思结构),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虑主旨) 6. 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

14、(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理由、原因。 答题范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浙江卷第16卷题)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游子思乡归:一、二句是游子眼

15、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已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高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重点概念阐释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2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