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1065884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为第卷和第卷总分100分。答题时间为60分钟第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60分)1.礼记礼运篇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一记载反映了()A. 分封制开始出现B. 阶级矛盾尖锐C.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 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答案】C【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礼记中对当时社会的描写。从“天下为家”可以看出这是“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也就是王位世袭制开始,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描述;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D选项材料

2、没有记述这一点。2. 礼记礼运记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文中的“制度”是指A. 礼仪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井田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材料的意思即周天子将大部分土地封赐给诸侯;诸侯又将其领地的一部分以采邑形式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一部分土地转赐给自己的家臣。这样就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土地占有关系。从材料中的“天子”、“诸侯”、“大夫”等字眼,即可快速判断此为分封制种的森严等级。故本题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左传桓公五年)这反映了A

3、. 周王室的衰微B. 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C. 分封制的崩溃D. 阶级矛盾的尖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周王夺取了郑伯的政权,其原因是因为郑伯不再服从周王的统治,所以这表明分封开始瓦解,故答案选择C项。A项没有C项表达的准确,故排除。B项不符合题干的主旨,故排除。D项没有体现阶级矛盾,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代的分封制【名师点睛】尊重史料是我们在解答历史问题的关键性的问题。有时候史料反映的不一定是与课堂中所学到的内容完全一致,但是我们仍要以史料为准,因为这是第一手资料,我们要据此来分析和回答问题。其次我们再考虑到所学知识,与所学联系,这样才会有所进

4、步。本题解题的关键就是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4. 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 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 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 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 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故C正确。5. 姓名是人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 )A. 男尊女卑思想B. 专制王权的影响C. 个人主义心理D. 家族宗法观念【答案】D【解

5、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反映的是把“家族”放在第一位,体现了浓厚的家族宗法观念,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材料不涉及男尊女卑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不涉及专制王权影响,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西方的姓位于名字之后体现了个人主义心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家族宗法观念6.“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该文表明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A. 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B. 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 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答案】D

6、【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元元黎民”即是老百姓 ,“得免于战国”意思是避免战争之乱,取得了相对安定的环境,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为秦统一意义但于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均为秦朝统一中国的意义,但与材料无直接联系,故排除。7.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嬴政这一做法A. 重在限制丞相权力B. 具有宣扬功业色彩C. 旨保障国家统一D. 企图保证皇位世袭【答案】B【解析】【详解】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功劳超过了“三皇五帝”,所以把“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由此可知,嬴政这一做法具有宣扬功业色彩,故B项正确;“皇帝”称号和限

7、制丞相权力无关,故A项错误;“皇帝”称号保障了皇权的专制,和国家统一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皇帝”称号和保证皇位世袭无关,故D项错误。8.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室的生活事务,宗正管皇室亲属。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 分工细致,相互协作B. 家国一体,皇权至上C. 相权扩大,威胁皇权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详解】由秦朝 “三公九卿”制分配国家官员管理皇帝的宗庙和生活等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家国一体,皇权至上,B项正确;分工细致不是其本质,A项不符合题意;秦朝的“三公九卿” 职务具体与相权扩大无关,

8、C项错误;材料无关政务繁忙,D项错误。9.秦统一中国后,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垂直管理”的具体含义是A. 所有官员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命B. 官僚政治从此取代贵族政治C. 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由此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自秦朝开始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指的是即皇帝任免调动地方郡县长官,中央集权加强,C项正确;所有官员中包括了中央官员,A项不符合对地方管理的要求;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郡县制的意义,不是具体含义,B项错误;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组成部分,D项错误。10.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

9、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A. 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 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C. 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D. 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的“封建政治”是指分封制度,而“郡县政治”是指郡县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郡县制不是;郡县制维护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分封制维护了奴隶制度;分封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11.黄仁宇在其著作中国大历史中说:“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帝国跨地过广,于是采用一种“斑马式”的管理,就是有

10、些地区秦朝所设置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方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文中的“斑马式”管理应该对应的制度是A. 分封制B. 郡国并行制C. 郡县制D. 行省制【答案】B【解析】据材料“采用一种斑马式的管理,就是有些地区秦朝所设置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方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特点,即郡县与封国并存,故B项正确;分封制属于周代,没有实行郡县制,故A项错误;郡县制属于秦朝,当时也没有实行分封王侯的制度,故C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不是郡国并行制,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斑马式的管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

11、,其他地方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郡国并存制的角度正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2. 西汉推恩令,北宋知州担任地方长官,元朝行省制度等措施的实行,本质上反映了A. 宰相权力不断削弱B. 文臣地位不断提高C.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所述均为不同朝代针对地方采取的措施,通过不断削弱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权力,本质上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答案为D。AC项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与材料不符;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加强13.朝廷凡有军国大事,

12、则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封驳,尚书省受而行之,该“朝廷”A. 北魏B. 唐朝C. 明朝D. 元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封驳,尚书省受而行之”是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程序,B项正确;北魏时期还没有形成三省六部制,A项错误;明代废除了中书省,皇帝统率六部, C项错误;元代实行中书省一省制,D项错误。14.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A. 德才兼备B. 家庭背景C. 个人声望D. 考试成绩【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孝廉”“

13、茂才异等”“贤良方正”“孝悌”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以德才为主,故A项正确;BD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对材料信息概况不准确,排除。15.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 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 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 选官重视思想品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科举制冲击到了贵族特权,而不是完全否定,所以A不正确,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皇权,所以B不正确,科举制以考试成绩的好坏录取,重视的是知识和才能,而不是品德,所以D不正确,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

14、进与强化科举制16.“品”是我闰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直接原因是明代A. 废宰相权分六部B. 官员晋升相对容易C. 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的中央机构设置的调整使得明代六部最高长官的品级提升,故A项正确。官员晋升难易程度与品级调整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科举制选拔的严格程度与品级调整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总体趋势,不能反映明朝调整官吏级别的特殊性,故D项错误。17.有学者指

15、出,明代的内阁“不过是皇帝御用的一个拟定朝廷政令文件的文书房”。这表明明代内阁A. 不是法定机构B. 是皇权附属物C. 未受士人重视D. 阁臣权力有限【答案】B【解析】材料中“皇帝御用的一个拟定朝廷政令文件的文书房”表明内阁只是为皇帝服务的机构,是皇权的附属物,B项正确;A项和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没有体现内阁的本质。18.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A. 建筑布局愈益合理B. 行政效能不断提高C. 中央集权愈加完善D.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内阁和军机处都是中央的政务机构,所以其距离皇帝寝宫的距离越近,表明其受皇帝的控制越强,故D符合题意,所以选D而排除C;题干中问的是本质,A不是本质,故排除;两个机构距离皇帝寝宫的远近仅仅是受皇帝控制程度的加强,与行政效能关系不大,也不属于本质,故B排除。19. 清代内阁处理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