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分数乘整数》教学案例与反思.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1062768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资料】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分数乘整数》教学案例与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资料】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分数乘整数》教学案例与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资料】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分数乘整数》教学案例与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资料】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分数乘整数》教学案例与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资料】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分数乘整数》教学案例与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资料】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分数乘整数》教学案例与反思.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资料】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分数乘整数教学案例与反思师:你们知道3的计算结果吗?(绝大多数学生举起了手,部分同学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师:说一说你们是怎么计算的?生1:我从书上看到,分数与整数相乘时,只要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就可以了,分母不变。所以339,分子是9,分母仍然是10,结果就是。(举手的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生1的发言,还有个别学生表示是数奥班的学习中了解到的。)师:老师也同意用这个方法进行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对于这种计算方法,大家还有什么疑问?生2: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10不和3相乘?师:问得多好啊!看来你是经过积极思考的。(这个问题正是理解算理的关键)大家有什么想法?可

2、以在小组内交流。(几分钟以后,许多同学举起了手。)生3:我是这么想的:3表示3个相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所以只计算分子333,也就是33=9就可以了,分母仍然是10。师:你能抓住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从而将分数乘整数与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联系起来思考,真好!表扬!生4:里面有3个,3个的3倍就是有9个,也就是。师:你对分数的计算单位以及分数单位的个数理解得很透彻!生5:如果将的分子和分母都乘3,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结果还是,而不是3个。师:你从反面给我们讲明了分母不能与整数相乘的道理,谢谢你。生6:我认为等于0.3,0.33等于0.9,也就是。所以,3等于。生7

3、:我想给大家举个例子说明3等于9。老师拿来10支粉笔,每天用去,也就是3支,三天用去9支,也就是用去这些粉笔的。师: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数学,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生8:我是通过画图得到的结果。先画一个长方形,把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份表示,我涂了3个,得到。师:用画图法分析题意,也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你很会动脑!反思在这一片断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研讨和解决之中,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反思这一教学过程的成功,主要原因是:及时调整策略,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设计教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遵循3备原则,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在教学分数乘整数之前

4、,其实班里已经有许多学生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如果再按照一般的教学程序(呈现问题探讨研究得出结论)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觉得这些知识我早就知道了,没什么可学的了。,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合理的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方法、形式,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在教学时,我故意将分数乘整数的结论灌输给学生,省去了获取结论的研究过程,意在让学生问为什么?。这时学生抓住这一质疑点,提出: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10不和3相乘?接下来的教学就引导学生带着为什么去探索。由质疑开始的探索是学生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主动探索,因此学

5、生在课堂上迫不及待地,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解决疑问。极大的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创新的火花在学生激情发言中迸发。案例背景说明:本人执教的六年级2个班,其中六(4)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课外知识丰富,学生活泼好动,课堂气氛活跃,发言积极,常常有一鸣惊人的表现。故在教学中,我及时调整了策略,对2个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形式。即在给同轨教学班中的一个班上这节课时,按照通常的做法。先复习了乘法的意义,然后引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通过几个相同的分数相加引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教师步步铺垫,学生学起来可以说没什么困难,但课堂上却气氛沉闷,课下问原因,学生们说:老师,我们早就会了,听着觉得没什么意思。,所以作者在给另一个班上课时作了调整,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个案例页码 / 总页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