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教育的边缘.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106196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在教育的边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走在教育的边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走在教育的边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走在教育的边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走在教育的边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在教育的边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在教育的边缘.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在教育的边缘读书笔记1(2010-08-26 08:49:12) 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 专著阅读 走在教育的边缘关键词解释 1、精神成人即引导未成年个体精神世界的生长成长,启迪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美好情怀,诸如爱、希望、善良、诚实、正直、幸福感等,给他们一生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刘铁芳 :走在教育的边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页。2、教育素养指对教育理解,把握与实践的能力。刘铁芳 :走在教育的边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0页。3、教育行为的创新教师的教育创新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之中。当然教师的教育行为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2、而是指在观念和知识引导下的创新,是有内涵的创新。刘铁芳 :走在教育的边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页。4、权责意识即引导个人在公共生活中如何积极承担个人的基本社会责任,同时有效地维护个人的正当权利,权责意识成为个人以公民姿态进入公共生活的内在依据,是独立、自由,有责任感的公民人格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形态。刘铁芳 :走在教育的边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0页。5、社会参与社会参与具有广泛性和层次性。就空间而言,社会参与包括对班级、学校、社区以及民族国家甚至全球事务的关注。就内容而言,社会参与包括对公共事务的决策参与,对公共问题的意见和态度的表达,对公共生活的参与等。就形

3、式而言,社会参与可以通过对公共事务发表言论,进行调查分析,参与实际行动等方式进行。社会参与其实是一种渗透在每个人日常生活之中的,从个体身边开始的,表达对个人周遭公共事务关注的生活习惯。刘铁芳 :走在教育的边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2页。6、三重世界即客观世界、心灵世界和社会世界。引导个体面对客观世界追求知识和真理,有一种求知的热情。面对社会世界追求正义和和谐。面对心灵世界追求德性和幸福。刘铁芳 :走在教育的边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0页。7、教育是有层次性的教育活动的第一个层面,就是关注人的现实活动,这是人事的层面。教育活动的第二个层面,就是关注人心。教育活动的

4、第三个层面就是关注人在社会、历史、文化、现实中的生存姿态。所以教育的三个层面,三种指向,一个是工具人,一个是理想人,一个是社会人,或者叫着文化人的完成。刘铁芳 :走在教育的边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940页。8、生命的三个层次即生存、生活、生命。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生存值活着。生活值有质量的活着。生命则指有价值,有尊严地活着。其中,生存与生活的问题我们可以依据物质生产来解决,而生命的问题则要托付给教育。刘铁芳 :走在教育的边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9页。9、生命化教育就是要让教师真实地回到对人的理解、期待和成全,就是要让他把自己直接关联到教育的理念上去,并从中获得

5、一种尊严,这种尊严不需要靠权威获得,是每个人赋予自己的。就是人性化,个人化教育,始终关注生命的差异,努力成为所有生命的发展目标,对所有生命都表现出一种真正的善意。刘铁芳 :走在教育的边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4页。10、自由教育就在于培养人、全人或人的心灵。就是人生的完成,就是把人培养成独立、自主的自由人,融于历史、文化之中,立于天地之间。刘铁芳 :走在教育的边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2页。走在教育的边缘主要观点摘录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门道,教师这个行业更复杂。在此意义上,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当然表现在很

6、多方面,职业环境,职业目标,职业过程无不体现出教师的特殊性。但特殊性的根本在于教师职业对象的特殊性,教师职业对象的特殊性乃是教师职业特殊性的核心,对教育对象的理解,认识与爱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之一。教师要领悟为师之道,首要的就是去理解,发现,认识,关爱教师的职业对象。刘铁芳 :走在教育的边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页。2、“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期待教师不断创新的艺术。在今天,我们的教育改革逐步走向深入,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专业自由、自主在逐步扩大,而其我们今天的诸多教育问题包括学生负担过重,应试教育的痕迹十分明显,课程的改革尚待深入,信息社会对教育的冲击等远

7、没有定论。我们今天的教育期待创新型教师,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其核心理念无非就是要求教师以一种开放、学习探索进取的姿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个人自觉的教育意识,提升自我教育教学意识。刘铁芳 :走在教育的边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2页。3、教育创新作为时代的需要 我们今天的教育,越来越多地期待教师自身不断地深化对教育的理解以及由此而发的对教育的理想、信念、情感、态度,从而能对自我教育行为作出合理的评价,不断改善自我教育能力。什么是教育?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这个表面上看来玄奥的问题实际是每个教师须臾不离的基本问题,它们作为内在的教育理念或隐或现的支配着外在的教育行

8、为。当一位教师宣称他确实没有思考过这类问题时,不过是标明他没有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解与意识而已、他只是把公共的、常规的、人云亦云的对教育的看法不自觉地纳入到了自己潜在的教育意识之中罢了。“一个教师如果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才能,那就需要运用他的智慧、情感和想象力,对他的原则、价值和目的作透彻的思考。”(莫里斯比格:实证相对主义一个崭新的教育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由此看来,教师个体是满足于经验、常规之中的教育模式,照章行事,还是不断去追求教育的真知,更多地获致对教育的理解,并积极转化成个体当下的创造性实践,乃是当今评价教师职业道德高下的重要尺度。刘铁芳 :走在教育的边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9、,第12页。4、教育是有层次性的教育是有层次性的,教育活动的第一个层面,就是关注人的现实活动,这是人事的层面。对于教育而言,对于人事的关注就是四个基本的东西:知识、技能、能力、规范。教育的第二个层面就是关注人心,人心就是人的情感,态度,兴趣和爱好,基本价值观,就是人的心灵生活。教育的第三个层面就是关注人在社会,历史,文化现实的层面。刘铁芳 :走在教育的边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9页。5、以阅读开启心智先人有言:“仓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仓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静静地阅读,在书林中漫步,用书香来洗涤人世的纷扰,让人面目清新,所以宋人黄庭坚这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

10、”三日不读书,便觉世俗生活的尘埃积淀。当代生活的过于世俗化,导致人心的肤浅与个体精神的平庸。持久的阅读会仍我们从源远流长的历史典籍中找到心灵的眼睛,足以引导个体穿越心灵的迷雾,面对现实的浮华而得以从容安顿自己的人格与精神。一个不读书的人其精神世界是狭窄的,是否读书跟一个人是否大学毕业没有关系。书才是真正的大学,才是让人精神成长的家园。刘铁芳 :走在教育的边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9页。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走在教育的边缘是我读刘铁芳先生的第二本文集。这本著作,研究的问题深入、具体,有些理性和沉重感。本书为三方面:坚持理想、沉思现实和扣问心灵。每一方面的题目就给人以灵魂深处的思维跳

11、跃。学习了这本著作后,有一点感受。首先我们必须认清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意志品质尚未形成,自制力较差,因而导致某些学生对有些错误明知故犯,甚至一错再错。他们对道德评价标准掌握不准,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导致某些学生犯了错误也不知错在哪里。所以教师要宽容他们,宽恕他们的过错,允许他们犯错误,理解他们,并能容纳各种类型的,特别是有缺点、犯过错误、伤害过自己的学生。教师用“宽容”对待学生,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会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交流更多,教学的效果自然更好,教书育人的目的也就容易达到了。要用好宽容,那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教师应努力做到:课上出现问题,尽可能放在课后处理,切忌在课

12、上就和学生计较起来,甚至把学生赶出教室等;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不可随便停其课,或把他赶回家和家长一起来校承认错误、作出保证等,这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会招致学生及家长的反感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言:我们应该模仿天上的太阳,它把光、热与生气给予整个世界,让凡是能够生存、兴旺和能够发芽的东西都可以生存、兴旺和发芽。老师的宽容与谅解造就了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更造就了一颗颗健康明朗的心灵,在老师的宽容之下,同学们会看到希望的曙光,在老师的善意的尊重与信任中,同学们会更加自律与自强,充分发挥内在潜能,日异其能,岁增其智,创造一个完美的人生。其次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停留在有望升学的学生身上,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学

13、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要用自己的爱教学生学会爱。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育人”,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做人的道理,促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最终使他们以健全的人格在社会上安居乐业,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新课改也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就是真爱、平等和公正。身为人师,应该拥有一个满浸着人间大爱的灵魂,真正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牵挂他们。没有爱的教学是苍白的,不懂得爱的教师是贫乏的,因为爱是教育的真

14、谛。同时关注学生,就要平等地善待学生,尊重他们。公正地对待学生,是我们教师人格的体现,是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们要让每个学生看到一生的希望,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爱,一个都不能少。偏爱一小部分学生,往往会伤害一大部分学生的心,严重影响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意志品质方面较差的学生,作为教师,不要歧视他们,相反给他们以格外的关照。而且,对于这些学生,激励永远比批评更奏效,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是至关重要的。公正地善待每个同学将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也将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书到用时

15、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在我的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我认真研读走在教育的边缘一书。从这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这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 一、 用知识武装自己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

16、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二、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