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数学设计24时计时法_人教新课标.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1058801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数学设计24时计时法_人教新课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三年级下数学设计24时计时法_人教新课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三年级下数学设计24时计时法_人教新课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三年级下数学设计24时计时法_人教新课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三年级下数学设计24时计时法_人教新课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数学设计24时计时法_人教新课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数学设计24时计时法_人教新课标.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主题24时计时法一、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4时计时法”作为计时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中还是第一次。教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感兴趣的题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使学生主动了解24时计时法的规律,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计算打下基础。二、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的年龄思维方式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间单位是比较抽象的计量单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我们每天在钟面上都能

2、看到的时、分等。学生在每天日常生活中,看节目预告、作息时间表等,已经接触到了24时计时法的时间表示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到新课程的学习中。在练习的设计中,也紧密地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学习很重要。三、教学目标1.知道一天是24小时,能用“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并能正确进行两种记时法之间的转换。2.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整体建构,通过对钟面记时方式的集中探讨,在对比中凸显两种记时法之间的关联,并借此强化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意义理解。3.

3、通过形象化的素材、启发性的联想和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时间的流动以及用有限表达无限的数【教学重难点】理解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进行两种计时法的呼唤。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本课的教学我使用了课件展示、微课程学习和电子书包。本课我通过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对比两种计时方法环节利用微课程,将所学知识形象生动的展示,用直线型的“24小时轴”和圆圈形的“12小时钟面”进行组合对比,将两种记时法

4、的内在关联向学生直观展示,让“24时计时法”附着在记时法的大框架中,在整体建构中生成,学生将两种计时方法进行对比,加深了对两种计时方法的认识;整节课对电子书包的使用,使得课程中flash的推送更方便,游戏环节的设计,学生通过点击pad学习,在玩中巩固了对两种计时方法的认识。通过这样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身临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使学生能更直观的感受普通计时法及24时计时法产生的过程及记录时间的方法。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课件出示:一条小河静静向前流

5、淌着)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引出时间。学生观察情境图,说出自己的发现:美丽的田野,碧绿的草地;一条流动着的小河。课微课呈现flash: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自然的引出对24时计时法知识的学习。二、借助素材,探究方法研究“1天=24小时”。1.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时间。如果我用这条线代表向前流动着的时间,(老师边说边用蓝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条长长的带箭头的直线)那么,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可以看成时间长河中的一小段儿(从蓝色带箭头的直线上截取一段)。孩子们,你知道一天有多长时间吗?2.一天的24小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6.一天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一起看看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段视频吧

6、。7.当夜里12时的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新一天就开始了,我们记作0时。一般情况下,0时,我们在干嘛?8.对呀,我们常常在睡梦里迎来了新的一天。让我们联系自己的生活,随着钟面上指针的转动,一起回忆一下一天24小时是怎么走过来的吧。(播放视频)一天有24小时。学生可能会猜想:是从天亮开始的;是从夜里1时开始的;是从夜里12时开始的。我们在睡觉呢。播放微课程:引导学生明白一天的24小时是怎么度过的。学生观看微课程,知道一天是从0时开始的。三、体验感悟,内化生成1引出“24时记时法”。钟面上只有12个数呀,它怎么能表示出一天的24小时的呢?2.时针转两圈,就是每个数字都会转到两次,那怎么来区分第一圈和第

7、二圈相同的数学表示的时间呢?比如说,时针指着7,怎么来区分是什么时候的7时呢?3我们可以在时间前面加上“早上、晚上”这些表示时间的词。你还知道哪些时间词呀?4如果我们不用时间词,只用数字,可以将一天的24小时也准确地表示出来吗?讨论一下。5为什么加12呢?6按照他的想法,时针到了第二圈的“2”时,我们可以怎么记录?7.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记时方法吗?8.引出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钟面上时针转两圈。两个12加起来就是一天24小时了。早上7时,晚上7时。中午、凌晨、夜里学生讨论后交流:把第二圈的时间不用112来表示;下午的时间加上12。因为第一圈已经有了12小时,第二圈是接在第一圈后面的,所以要加

8、12。12+2=14时。手机上;电视上;餐厅里的营业时间利用微课程,并引导学生学习24时计时法。学生反复观看视频,学习两种计时方法。四、巩固拓展,综合应用两种记时法的比较。1.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都能将一天的24小时记录清楚,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2.有没有时间词是它们最直观的区别。练习1.现在给你一个时刻,你能不能很快判断是什么记时法呢?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间3.用普通计时法表示4.用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说说”我的一天”学生讨论:普通记时法要加时间词,24时计时法不要加时间词。24时计时法使用的数较多,0到24,普通记时法只用0到12。游戏练习,flash展示,调动学生的积

9、极性。呈现课件,对比练习。学生通过游戏,点击“24时计时法”或“普通计时法”,如果做对将继续下一题,做错则游戏结束,共10题。学生做完后,教师机上将对学生的做题情况进行统计,并全班反馈学生的完成情况。课件呈现两种计时方法:通过对比,让学生找到两种计时方法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两种计时方法的认识。五、全课总结,目标检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言自己的收获,交流自己的想法。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1.导入环节利用“微课”,创设生活化情境。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不

10、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课始我利用利用微课程呈现“小河流淌”的flash,从而导入对时间的学习,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使课程内容很自然的

11、呈现。2.新授环节实施“微课”,改变教学方式。很多学生知道一天有24个小时,但他们对于“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一天的24个小时是怎么度过的?”这样的问题比较模糊。虽然学生课前对时间有充分的生活经验基础,也有一二年级认识钟面、用普通计时法记时的知识基础,但是,由于他们非常缺乏对“24”这一时间数值的基本认识,“24时计时法”的建立也就显得“底气不足”。故而,本课教学我们设计通过“一天有24小时”、“一天是怎么度过的?”,以及“如何记录24小时”来层层推进,优化教学结构,简化教学程序,力求让课堂简洁、清晰、流畅、生动。三年级学生正处于9、10岁左右,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比较短,而学生的容易被动态的画面所吸引。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我们在这一环节的设计加入微课程。3.反馈环节尝试“微课”,数学联系生活。知识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与实践,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强化。而概念教学要重视让学生在应用概念的过程中巩固概念、沟通概念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概念教学要重视让学生在应用概念的过程中巩固概念、沟通概念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在认识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后,我们在微课程的最后加上了练习反馈。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