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中医资料11 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63例疗效的初步分析.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1057050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59年中医资料11 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63例疗效的初步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959年中医资料11 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63例疗效的初步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959年中医资料11 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63例疗效的初步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959年中医资料11 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63例疗效的初步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959年中医资料11 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63例疗效的初步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59年中医资料11 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63例疗效的初步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59年中医资料11 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63例疗效的初步分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党和毛主席十分重视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全国掀起整理和挖掘“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诸多名医的经验和家传秘方也无私贡献出来。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有些老中医的一句话,可以影响诸多医生的一生。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63例疗效的初步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中医研究院内外科研究所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报告很多,疗效也较好。今年我们两个单位协作,通过中西医的密切合作,在北京协和医院设立专科病室,研究中医对肝硬化的治疗,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绩和经验。现在将

2、我们半年多来治疗满一个月以上的肝硬化腹水63例,作出小结。(一)病人的选择和诊断标准为了更正确的观察中医疗效,我们将未满一个月的病例不列人这次总结范围内。从今年1月至8月,经过中医治疗在一个月以上的,计住院病人50例,门诊病人13例,共计63例。诊断标准:体格检查有腹水;部分病人有蜘蛛痣、赤掌、肝脾肿大、浮肿等体征;部分病人进行了腹水常规检查,均为漏出液;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浆蛋白、胆红素、脑磷脂胆醇絮状反应、麝香草脑浊度试验、麝香草脑絮状反应、四溴酚酞钠等试验均不正常;食管造影有食管静脉曲张。根据这些材料的综合结果,可以确诊为肝硬化。病情轻重虽然不加选择,但来诊的多为晚期或较重的病人,一般是

3、危重的或有并发症的才收容住院治疗。住院的50例中,29例有并发症,肝昏迷有15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有19例,感染15例(其中部分病人同时有23利合并症存在)。本组病人中:男性45例,女性18例;年龄分布于3150岁的有38例,51岁以上的13例,30岁以下的12 例。病人多居住在北京地区附近,均无血吸虫病史。其中:有明显传染性肝炎史或黄疸史者12例;有长期营养不良史者21例;长期饮酒史者11例。根据6例尸体检查和3例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的结果,都属于坏死后肝硬化。(二)观察方法住院病人除要求记录常规病历外,均进行体格检还和化验室检查。体重和腹围每周测定一次,用峻泻剂前后均需测定一次,腹围以最大腹

4、围为标准。有关肝的能试验,每月重复一次,包括:血清胆红素、血清蛋白泳分析、脑磷脂胆醇絮状反应、麝香草脑浊度试验、麝香草脑絮状反应,四溴酚酞钠排泄试验(2毫克/公斤)。住院病人均进行食管造影检查。每日记录液体出入量。门诊病人每次复诊时量腹围和体重,只有一部分病人作了肝功能试验的复查。(三)治疗方法本组病例以中医治疗为主,西医治疗为辅。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肝硬化腹水的主要体征是腹大胀满,青筋暴露,颇符合中医的臌胀病。我国古代医家对本病的看法,有人认为是湿热,有人认为是寒湿,可能是由于所处的地区不同之故。本组的肝硬化腹水患者,寒热都有。其中:偏于湿热者较多,有

5、31例;偏于寒湿者9例;也有寒热见证不明显偏于湿者,23例。三者均有湿的存在。李东垣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说明治湿的主要法则是利小便。本组病例的治疗,也是采取了以利尿为重点的治疗方法,常用者有以下几种:(1)属于湿热者:主证为:腹胀满,口干苦,头晕,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苔黄腻,脉数。此类患者多由阳胜于阴,清浊相混,隧道不通,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所致。法宜清热利湿。常用方剂为四苓散合八正散加减。四苓散:白术、云苓、泽泻、猪苓。八正散:车前子、木通、扁蓄、滑石、甘草梢、栀子、灯芯、瞿麦、大黄。(2)属于寒湿者:主证为:腹大胀满,口淡,四肢发凉,大便溏薄,苔白润,脉细弱。此类患者多为

6、脾阳不振,命门火衰,土虚不能制水,水反尅土,呈阴盛阳衰之象。法宜助阳利湿,常用方剂为实脾饮、济生肾气汤等。实脾饮:白术、茯苓、甘草、厚朴、大腹皮、草豆蔻、木香、木瓜、附子、黑姜。济生肾气汤:熟地、萸肉、山药、云苓、丹皮、泽泻、肉桂、附子、车前子、牛膝。(3)属于湿者:主证为:腹大胀满,身困少食,小便不利,苔白润,脉缓弱。此类患者多由脾虚水渍,运化失调,而成臌胀。法宜健脾利湿,常用方剂有胃苓汤、五苓散、五皮饮。胃苓汤、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茯苓、泽泻、猪苓、桂枝。五苓散: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桂枝。五皮饮:陈皮、茯苓皮、姜皮、桑白皮、大腹皮。在诸利尿法中,常加入行气、活血、化瘀之品,目的在使

7、主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中医认为“胀病不外水裹、气结、血凝”(3),又认为气行则水行,气滞血亦滞。常用的行气药有:陈皮、厚朴、香附、木香、腹皮、枳壳等;化瘀药有:三棱、莪术、桃仁、红花、水蛭、蝱虫、丹参等。在利尿法无效时,部份患者加用了逐水法,我们用过的逐水药有下列几种:芦氏肾炎丸:用黑白丑、姜汁、红糖、大枣配制的成药,每剂分为26丸左右。每丸约合黑白丑一钱六分。一一般每次服4丸,一日两次,连续两天(共计黑白丑2.5两)。个别病例按情况有所增减。舟车丸:黑丑、大黄、甘遂、大戟、芫花、青皮、橘红、木香、轻粉,加巴豆霜。每次五分至一钱,用汤药送服。此外还用过臌症丸、甘遂末等,但用的例数很少。以上

8、的中医治疗方法,只列举了主要者,并没有包括全部的治法。为了配合治疗,病人住院后,一律鼓励用高蛋白饮食,但实际上由于病人食欲的限制,每日所进蛋白量约为7090克,热量为2000一2500卡。一般酌量用维生素A、B、C、D、K。食欲过差者,静脉注射葡萄糖。一般均下使用维生素B12,肝精或趋脂性药物(如甲硫丁氨酸等)。在中医疗效不显著,病人血浆蛋白过低或严重贫血时才给输血在28例住院治疗有进步的病人中,9例曾使用西药利尿剂(撒利汞、Diamox)。其中5例使用次数较多,另外4例只用过几次利尿药,对治疗效果影响很少。1例在入院时曾放腹水一次。其余有效的病例都是中药治疗的。合并昏迷、出血和感染时都采用中

9、西医综合疗法。(四)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可以从症状、体征和化验室检查等方面来估价。(1)腹水:腹水消失是病情进步的显著标志,患者往往在腹水开始消退时体力进步,其它症状也减轻。治疗效果见下表: 腹水消失,是从体征、体重和腹围三个方面来判断的。体重的改变反映腹水和水肿的变化,但在病人营养情况改进以后体重可能会增加;腹围反映腹水的程度,但是胃肠胀气的程度和腹壁紧张的程度也都会影响腹围的大小。在31例腹水消失和9例腹水显著减少的病例中:腹围减少20厘米以上者6例;1019厘米者14例;10厘米以下者18例;记录不详者2例。体重减少10公斤以上者6例;59.9公斤者14例;4.9公斤以下者19例;记录不详者

10、1例。31例患者腹水消失的时间:在治疗后1个月以内消失者14例;两个月以内消失者9例;两个月以上消失者8例(其中1例治疗6个月以后腹水才消失)。腹水消失和腹水显著消退的患者,水肿亦同时消失或显著消退。(2)黄疸:在有效的病例中,原来胆红素在2毫克%以上的11例,治疗后有6例下降到2毫克%以下;5例仍在2毫克%以上,但其中4例均较治疗前降低(有两例曾用皮质素治疗)。(3)体力:在治疗有效的住院患者中,入院时10 例能下地;18例卧床不能下地或仅能勉强下地,治疗后体力均有增加,能下地散步。(4)贫血:原来血色素在8克以下者7例,治疗后6例均有进步,血色素分别增加1.55克%。(5)肝功能检查:在有

11、效的病例中,有32例在治疗前后曾经进行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浆蛋白测定,血清絮状反应和四溴酚酞钠试验。(于治疗前后,其白、球蛋白变化在0.4克以内、絮状反应相差在一个“+”号以内及四溴酚酜钠的变化值相差在5%以内者,均因变化不明显,不予计算;麝香草脑浊度试验的变化值的意义,参考麝香草脑絮状反应的变化决定)。复查中看到:两项以上有进步者9例,一项有进步者12例。1.血浆蛋白测定:28例在治疗前后均曾经血浆蛋白测定。其中总蛋白增加者15例,平均增加1.28 克%;减少者4例;无变化者9例。白蛋白增加者14 例,平均增加1.03克%;减少者2例;无变化者12例。2.血清絮状反应:32例曾经复查。脑磷脂胆

12、固醇絮状反应进步者11例,均由“+”、“+”降到“+”或“-”;退步者2例;无变化者19例。麝香草脑浊度试验和麝香草脑絮状反应,进步者8例;无变化者24例。3.四溴酚酜钠试验:16例曾经复查。进步者4例;退步者1例;无变化者11例。(6)随访结果:腹水消退已达两个月以上者18例,对其中的15例进行了随访。结果是:28个月(平均3.6个月)腹水没有复发者13例;于5个月后大咯血又发生腹水者1例;于5个月后死于肝昏迷者1例。(五)讨论(1)逐水药的使用:关于逐水药的使用,虽有不同的意见,但一般的赞同根据病情,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本组14例曾使用逐水药,其中:有10例使用芦氏肾炎丸共使

13、用过20次;另有一部份患者使用舟车丸、臌症丸及甘遂。后三种因使用不多,经验很少,现仅将使用芦氏肾炎丸过程中的点滴经验,说明如下:病人服芦氏肾炎丸(每日约合黑白丑1.2两)以后,一般每日腹泻10一15次,个别的只泻36次,多的泻35次。在20次的应用中(每次用药一天或二天),除5次病人体重没有改变外,其余的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一般每次可减轻2公斤左右,最高的可减轻5公斤。腹围的变化比较少。凡是体重减轻的病人,同时腹胀的感觉也减轻。服此丸有一些副作用。在20 次的应用中,13次有腹痛,9次有恶心,2次有呕吐,9次有食欲不振。副作用比较明显的有6次。泻下以后一般稍觉软弱,但短期即可恢复,只有两例软弱

14、很明显。我们还测定了15次用攻下药时期大便的含钠量。病人都用低钠饮食,每日进钠量在43毫当量左右,每次治疗后,大便排钠量约为100200毫当量。10次治疗后体重减轻,一般减轻2公斤左右。平均每损失82毫当量的钠,体重下降1公斤。4例排钠100160 毫当量,而体重无改变;1例排钠只13.6毫当量,体重无改变。病人用攻下药以后,有10例曾经在一周内检查血清的钾和1钠(用火焰光度计),其中两例在治疗后有轻度低血钠,各为129及132.5毫当量/升;另一例在治疗后血钾为3.0毫当量/升,都没有明显的症状。另外两例有轻度的低血钠,和攻下药无关。攻下药对血清电解质的影响,是治疗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这组病人

15、用攻下药的效果方面,三例有效,四例暂时有效,半数无效或恶化。从这些病人可以看到,攻下药对脉象细弱、体力衰弱、不能起床、脸色晦暗、声音细弱,黄疸明显的病人是不适宜的。对于这种病人如果采取攻补兼施的方法,是否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还缺乏经验。本组因为多数有效的病人没有采用攻下药,只有那些久不见效的患者才用攻下药,所以使用攻下药的病人中,有效的较少。但对于适当的病人,仍然是有效的(例如孟,在住院后体重上升9公斤(由60.3公斤增至69.5公斤),采用攻下药后病情好转,体重下降到55.5公斤,腹水减少,尿量增多)。(2)利尿现象: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有健脾利湿、清热利湿、助阳利湿等法,一部份病人还参用活血化瘀法。本组28例经治疗后腹水消退或显著进步的住院患者中,17例在治疗过程中尿量始终较多,或忽多忽少,难以说明药物和尿量的关系。另外11例患者在治疗后有明显的利尿现象(治疗前在800毫升以下,治疗后平均每日尿量增加300毫升以上),其中:7例在腹水开始减少时才有利尿现象;3例在长则治疗后出现利尿现象,腹水才开始消失;1例在开始治疗后有利尿现象。从这些有明显利尿现象的病例可以看出:1.一部份病人在腹水减少后才有利尿现象,其中两例在腹水已经接近消失时才有利尿现象。可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