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的启发式教学.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1056159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的启发式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的启发式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的启发式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的启发式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的启发式教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的启发式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的启发式教学.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的启发式教学摘要:启发式方法仍是思想政治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在新课程下,无论是发挥主体性还是启发学生思维,启发式都有了新的涵义和更高的要求,本文试图给出关于新课程下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些建议。关键词: 启发式以生为本兴趣实施方法一、启发式方法仍是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的根本教学方法从2004年开始,我国陆续启动的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涉及到课程、教学、评估、考试等诸多方面,但不可否认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核心环节,而教学方法仍是支撑课堂的手段。启发式教学是被中外教育实践证明了的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代替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将贯穿我国几次教学改革的始终。所谓启发式教学

2、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新课程改革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如新课程认为教师教的本质在于引导,而引导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启发;同时,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并非教师仅仅教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的过程;另外,新课程也十分强调实行教学民主,倡导建立和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与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实质相一致的。虽然新课程没有对于教学方法做出明确规定,但我们可以理解新课程把启发式作为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各种教学方法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二、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新特点启发式

3、教学的实质是调动学生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新课程的实施对启发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在发挥学生主动性上,有了新的要求1.以生为本,内容选择要尊重学生学习是学生潜在能力的释放过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材料的个人价值和意义。对尊重人性来说,学生是一个能动的、具有思想感情的人。学生是否接受教育者的内容,又取决于这些内容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过去我们也考虑到他们的需要,但更多的是从社会的需要、党和国家的需要的角度向学生选择教学内容,学生觉得不真实,离自己太远,这就在思想政治教学与其他实用科学教育之间划了一道鸿沟,也难怪学生缺乏积极性。在信息还

4、很匮乏的时代,人们对于信息没有多少选择和拒绝的余地,他们也许只知道服从;而今天是信息空前发展和更新的时代,教育对象对于信息的选择的能动性凸显。而且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存在着由先前的认知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和预期期望。试想,如果只有教学方法上的启发性,而所授的内容本身只是泛泛陈言、照本宣科,问题也仅仅是从总结出来的学科知识为线索展开的,提出的问题并非是生活中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求异性思维,那么,充其量只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一些陈旧、呆板的内容,而且因不是学生喜欢的,他们是被迫接受的,也无从体现以生为本。所以启发式教学的真正内涵应包含不仅要在方法上启发,而且要在内容

5、上启发,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让所有的学习活动都从实际生活入手,教学设计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把所讲内容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需要结合起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以生为本,实现启发的交互性戴维在论对话中说到,“让每个人都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能彻底地表达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和看法,然后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碰撞、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在新课程下,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群体之间可以开通广泛的信息交流渠道,使学生在他人那里发现自我,在自我中发现他人,互动中达到视野融合,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交流。 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启

6、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特别是这种方式还能让老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到学生的奇思怪想,受到启发,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教育;这样做最突出的优点是真正把学生放到被尊重被重视的地位,真正发挥学生主动性;这种“生态课程”也是和谐社会的体现。3.以生为本,谨防“假启发”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下的启发式教学,“假启发”比比皆是。教师先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地把这个结果问出来。就像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一样,所有的启发最终不管学生如何作答还是被老师拉回“标准答案”上来,而不是引导学生讲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学生的参与是虚假的主体参

7、与,独立思考成了牵引思考,课堂民主成了假民主。此外课堂教学中还有话语霸权,老师面带微笑的问“这样的景色美不美啊?” “这个孩子可怜吗?”“这样的现象可恶吗?”类似的假问题课堂上比比皆是,学生根本没来得及感悟,所以也没有自己的真实情感。还有,在日常教学中,假问题、假启发的现象,在课中屡见不鲜,所有的“发现”与“兴奋”,不过是做秀。课堂上少有学生主动提问,即使学生有问题,老师也是有礼貌地搪塞:我们时间有限,课下再讨论好吗? 让学生扫兴的启发式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这种以结果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其实也是“假启发”。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或许很活跃。但是,问出了结果,是否就意味着学生掌握了形成这一结果的思

8、考过程和方法?这样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养成对教师提问的依赖,离开教师提问学生就不会思考。而且,更为可怕的是,学生会养成猜测教师提问意图的思维习惯(从此会丧失独立思考习惯和批判性思维习惯),而不是去认真地思考问题本身应该怎么解答。(二)启发学生思维上,激发学习态度和兴趣更重要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愤”指急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启”是指点拨、诱导。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应先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再点拨、诱导他们。国外的基础教育也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态度。“创造性教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充满智力挑战、怡人性情、益人心智、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精神漫游。” 所以启发还包括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9、。 传统的教学以“双基”为主,虽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没有明确的要求,难以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过去的学习以牺牲态度为代价,启发式教学也只是为学生学知识而教学。由于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实施,教学任务由“双基”变为“三基”,要求在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要求由注重教师教转变为注重学生学,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或学习兴趣的培养者,再不要设想在几年时间里把所有的知识教给学生,不可能也无必要,所以把教学放在如何培养学生学上,你虽然没有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如果你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或教给了学习方法,就是成功老师。所以教师在课堂中

10、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三、新观念下如何坚持启发式1.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多种教学情景,通过文字材料、故事、笑话、音乐、漫画、表演小品、电影故事、现代电教多媒体等手段,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在心理上营造一种由此而发出来的主观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由静态到动态,变平面为立体,促使学生形成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让学生欣赏美的同时,教学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完成。长期的应试教育使美被排斥在政治教学之外, 本来应该是在真情实感中孕育的道德感,却成为了生硬的道德理论的探讨,感觉、顿悟、欣赏、

11、感动的过程被简单的训练代替了。思想政治课本应是感受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反而造成了对生命的压抑。所以我们可在教学中,使学生感觉美、欣赏美,以激发他们激情和灵性,分辨真伪、美丑,获得思想启迪,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在行动和实践中启发,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思想政治新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12、。卢梭说过,“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知识,而要由他们去发现那些学问”。 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也是思想政治课的要求,在教学中,真实的生活情境被运用到学习内容中,学生可在活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2.因材施教,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性虽然几乎所有老师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是启发式,可是在课堂中,少数宠儿充当着课堂焦点。本该是全体学生的课堂,可老师把目光只集中在少数优秀或能言善辩的学生身上,他们充当课堂焦点,教师的提问都是他们代劳,其他学生没有机会。那些思维较慢、不善表达、缺乏自信的学生成了课堂被遗忘的角落。面向每一位同学是新课程要求,而且我们都能意识到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

13、发挥是全体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要诚心诚意地将全体学生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中必须尽量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性,因材施教,也可以因生施问,问题可以难易搭配,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但要尽量使所有智力段和基础段的学生都能发言,使所有孩子们的思维能被调动起来。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特别是使那些思想不甚活跃的学生能有机会在课堂上发出自己声音。3.重视过程,由简单的“结果启发”到“过程启发”能力只能在过程中体现,单向思想交流的结果启发,势必影响启发式教学的效果。那么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呢?启发式的最高水平是:启而有发并且最终不需要启发。弗莱雷也曾经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了一些要求:“要提出能

14、激起思考的问题;要能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提问,学生不仅仅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答案提出疑问。”思想政治学科是开放性的,许多问题的结论不是唯一的。过程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的提问指向思考过程而不是答案,让学生受到思维过程上的启发;要求教师把启发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向自己提问,自己启发自己的思维过程。比如以“激疑”为先导,以“质疑”为基本过程。除了老师用兴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外,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问问题方式,比如:列举问题(列举符合同类性质的事物)、比较问题(就两项或多项事物比较异同)、替代问题(用其它的字词来代替现有的概念)、除了的问题(比如,国家除了阶级性还有什么属性)、可

15、能的问题(联想推出前瞻性的问题)、想象的问题(如果商品价值量不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会出现什么情况)、组合的问题(提供相关的资料加以排列组合)、连续追问的问题、类推的问题(对东部的经济开发经验,西部应注意什么)等等。这样,学生不仅启而有发,而且能最终不需要教师的启发。这一方法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问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融合,也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4.“做人” 的启发,代替纯知识的启发过去我们运用启发式一般都是在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16、上,新课程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是对学生做人的教育,尽管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但教师的侧重点该有所变化,努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质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先把教育过程看成老师自己做人的过程。教师的不偏不倚,教师的信任与真实,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远远胜过这堂课的教学任务,这就是有效的德育,就是有效的启发。5.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更利于启发式教学的实现发挥民主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保证。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行之有效的启发能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感和枯燥感,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因此在新课程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要善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