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一数学上册《有理数》综合测试题苏教版.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105575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初一数学上册《有理数》综合测试题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3年初一数学上册《有理数》综合测试题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3年初一数学上册《有理数》综合测试题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3年初一数学上册《有理数》综合测试题苏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3年初一数学上册《有理数》综合测试题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初一数学上册《有理数》综合测试题苏教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数学上册有理数综合测试题(苏教版)七上数学有理数单元综合测试题(带答案苏教版)1判断题(24)(1)没有最大的整数,也没有最小的负整数()(2)任何有理数的平方都是正数()(3)平方等于16的数是4()(4)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一定相等()(5)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6)任何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商为1()(7)任何小于1的数,它的倒数一定大于1()(8)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0.0560有四个有效数字()2填空题(18)(1)在11,0,2,3.14,12中最小的数是_(2)比小的数是_(3)绝对值小于4.2的正整数有_(4)的倒数与的相反数的和等于_(5)比

2、较大小:43_34,()_,|0.33_0.32(6)数5.6784精确到千分位约等于_3选择题(24)(1)数零是()(A)整数(B)正整数(C)负整数(D)分数(2)大于2.7而小于3.6的整数有()(A)7个(B)6个(C)5个(D)4个(3)如果一个数的相反数比它本身大,那么这个数为()(A)正数(B)负数(C)整数(D)不等于零的有理数(4)在有理数中,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有()(A)1个(B)2个(C)3个(D)无数个(5)下列各对数中,数值相等的是()(A)(2)3和23(B)54和45(C)(2)3和23(D)324和(32)4(6)一个有理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那么这个有理数()(

3、A)是正数(B)是负数(C)为正数或负数(D)任何有理数4解下列各题(14)(1)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括号里:,1,4.7,17,0,5,39,5,6正整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有理数集合:,(2)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用“”号连接起来5,3,0,1,45计算(20)(1)23(3)2(1)11;(2)15()21();(3)917;(4)()30;(5)1()参考答案1(1)(2)(3)(4)(5)(6)(7)(8)2(1)11(2)(3)4,3,2,1(4)0(5),(6)5.6784(1)A(2)B(3)B(4)B(5)C(6)C4(1)正整数集合:1,39,

4、5,整数集合:1,17,0,39,5,6,分数集合,4,7,5,有理数集合:,1,4.7,17,0,5,39,5,6,“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

5、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2)51034“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6、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5(1)72(2)(3)169(4)30(5)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

7、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