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之思.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104882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之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之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之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之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之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之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之思.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读后感 很荣幸在黄老师的带领之下学习了半学期的存在与时间,在黄老师费心费力的引领之下,我们尚算艰辛的走到将近本书的第六章。虽然阅读、思考、交流的过程十分不易,但是却有很大的收获。不仅对本书的写作目的、写作方式以及作者写作时所持的思维方式有了清晰的认识,也跟随作者一起重新思考哲学史中最根本也最基础的存在问题以及与人类最为关切的基础生存论问题。在学期结束之际,想对所学所思的部分进行简要的梳理,同时,出于个人对于“此在与时间性”部分的兴趣,也会在本文中作简要的勾勒和理解。 对于本书的写作目的,海德格尔在本书的扉页用发问的方式指出:“我们用是或存在者意指什么?我们今天对这个问题有了答

2、案吗?没有。所以现在要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的问题。”显然,本书的主题是存在问题。在导论中,他指出传统形而上学追问存在方式的弊病:以对象性的思维方式所追问的和得出的形而上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存在者”而非“存在”本身。并提出重提存在问题,以及研究所采用的现象学方法。但是,海德格尔不是从存在本身出发去追问“存在”是什么,因为这种追问“是什么”的方式本身就已经使“存在”遮蔽或者远去。所以,海德格尔采用迂回的方式使“存在”得以彰显自身,而这个契机就是“此在”。因为在众在者中,我们向来所是的在者具有存在者和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我们一方面作为在者另一方面又能够对存在发问,而且始终处在去存在(Zu -sein,t

3、o be)的生存活动之中。也即,“此在”具有两重属性:“向来我属性”和“去存在”。海德格尔的基本思路是:从“此在”出发,通过揭示“用具的上手状态”、“整体”、“因缘”等彰显出“此在”的“周围世界”,进而通过“此在”和“他在”、“此在”与“周围世界”所勾连成的因缘整体使“一般世界”之为“一般世界”得以澄明。 本书的主题是“存在”问题。然而,海德格尔并未按他的原计划完成此书。而是在谈论“此在与时间性”问题中达到高潮,也完结了此书。但是“此在与时间性”部分的写作仍然与其“存在”问题息息相关。虽然因为“此在”具有“我在”和“去存在”的属性而确立了其在基础存在论中的优先地位,但是对“此在”本身的生存状态

4、进行考察也是必要的。海德格尔揭示出“此在”通常并非以“本真状态”生存,而是生存于“非本真状态”之中,受“常人”的控制,生存于“闲言”、“好奇”、“两可”等的“沉沦”之境。此外,海德格尔将此在之存在的整体结构的统一性规定为“操心”或“牵挂”(Sorge),即由“先行于自身的存在”(生存)、“已经在之中的存在”(实际性或被抛)、“寓于之中的存在”(沉沦)组建起来的存在。此在“先行于自身”的性质决定了此在之存在总是有所悬欠的,不可能完成为一个整体。然而,“此在”作为基础存在论的优先者,若欲彰显“存在”,必须从沉沦中唤醒自身进入本真存在,并且须将此在之存在的整体摆在明处。那么,如何使“此在”既作为本真

5、能在又作为整体能在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海德格尔认为,只有对死亡同样进行生存论的解读,才能使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正是在寻求此在作为本真能在与整体能在的维度上,死亡的生存论探究才映入视野。 按照存在与时间一贯的叙述方式,海德格尔首先描述了此在沉沦的死亡观,然后探讨生存论的死亡概念。海德格尔把此在沉沦的死亡观的核心规定为“存在到头”(ZuEndesein)。 我们与他人共在。我们经常会经历到他人之死。这一“经历”似乎使死亡变成了某种“客观上”可以通达的经验。果真如此,那么此在的整体性就是可以界说的了。虽然我们前此的生存论分析都是围绕着此在的“去存在”(zu sein)与“我在”(Jemeinnig

6、keit)展开的,但是现在面临着死亡的不可自我经验性,因而也只好以“临终到头的他人此在”来代替此在的整体性分析,或者说,补充此在的整体性分析既然我是此在,他人也是此在,那么对他人之死的经验顺理成章地可以成为“此在”的经验,即我的经验。 但是,他人之死并不可能使我们经验到死亡。因为死亡意味着“去世”或不再“在世”。因而“共死者同在”也一样经历不到死者本真的临终到头。“我们并不在本然的意义上经历他人的死亡过程,我们最多也只不过是在侧”。有过他人之死的“经历”的人都知道,我们似乎经历了一次从生到死的过程,但那不过是在在者状态上一个活的存在者变成了一个死的的存在者,死亡本身仍然是不可经验的。 然而,尽

7、管他人之死同样不可经验,但是以他人之死来代替此在的可能之在的整体分析却表明了一种现象:此在可以随随便便用其他此在来代替,所以在自己的此在身上始终经验不到的东西,可以靠陌生的此在通达。这对于此在的存在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意味着,企图通过他人之死来经历自己的死,表明了此在以他人代替自己的能在的存在方式,而这种存在方式正是此在沉沦的表现。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之所以心甘情愿地让常人代理自己的存在,根本上就是为了逃避死亡。 但是在海德格尔看来,逃避死亡恰恰表明死亡是“存在”的。此在日常在世以沉沦的方式逃遁,这反而证明了:“连常人本身也一向已经被规定为向死之在了;即使它没有明确地活动在一种想到死的

8、状态中也是这样。即使在平均的日常状态中,此在的本旨也始终在于这种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不可逾越的能在,即使其样式是为一种针对其生存的最极端的可能性的无动于衷而操劳也罢”。1 尽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放弃自己的能在,把一切都交给常人代理,但是死亡这回事却是任何人也无法“代理”的。死只能是我自己去死。每一此在向来都必须自己接受自己的死,只要死亡存在,它依其本质就向来是我自己死亡。死亡确乎意味着一种独特的存在之可能性:在死亡中,关键完完全全就是向来是自己的此在的存在。死显现出:死亡在存在论上是由向来我属性与生存组建起来的”。2 由此可见,常人式的沉沦的死亡观表现为一种在者状态的“线性的”的死亡观。此

9、在只要活着,死亡就还没有来临。作为悬欠于外的终结,死亡乃是在生存之外发生的,只有存在到头才会遭遇到的东西。但是,“只要此在存在,它就始终已经是它的尚未,同样,它也总已经是它的终结。死所意指的结束意味着的不是此在的存在到头,而是这一存在者的一种向终结存在。死是一种此在刚一存在就承担起来的去存在的方式”。3“向终结存在”中的“终结”是始终悬临于此在生存之中的最本己的、最具确定性的可能性。 由此,死亡作为此在的一种存在可能性,与生存一样以“去存在”和“我在”为其生存论机制,亦即以“操心”或“牵挂”(Sorge)为其基础,我们“必须从此在的基本建构来阐释死亡之为向终结存在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弄清楚:按

10、照此在的存在结构,在此在之中一种由向终结存在组建起来的整体存在在何种程度上是可能的”。4海德格尔在此给“Sorge”下了一个定义:Sorge是“先行于自身的已经在(世界)之中的作为寓于(世内)来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它完整地表达了此在之存在的诸种基础性质生存、实际性和沉沦。显然,如果死亡植根于此在的生存可能性之中,如果死亡在某种特别的意义上属于此在的存在,那么它也必须从上述那些性质得到规定。 死亡是此在之“尚未的终结”,这个终结并不是死到临头才来临的,而是对此在来说无论何时何地都已“悬临于此”的最本己的可能性。“尚未”源自“先行”,死亡作为一种存在可能性则意味着“先行到死”。海德格尔所言的“向

11、死而在”就是把死亡理解为一种存在可能性,一种特殊的存在可能性,那么就有可能将此在理解为一个生存着的能在整体,一个向终结存在的生存整体,一个真正开放的始终未完成的整体,一个向着终结(死亡)而经历着自己的能在整体的整体。但是只能把死亡作为此在的一种可能性,而且始终在于让这种可能性保持为可能性。一旦可能性变成现实,就意味着此在成为“在者”而完结。而此在作为在者的此在,是有限的,与此相关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因为以此在为基础的在者,是有限的。因此,对于此在而言,只有在死亡这种可能性保持为可能性之时才能积极筹划自身,一旦死亡成为现实,则此在亦终止。虽然海德格尔对于如何筹划自身以及具体朝向何种可能性筹划自身并

12、未言明,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筹划的方向一定要是有益于人类的。他可以自觉地把批判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最为基础的存在问题,重新寻找存在并重建形而上学这个哲学上的巨胆承受起来,逻辑上是不可能任此在在面对死亡做出抉择时坠入另一种深渊。 如以上所简述的,海德格尔对死亡所作出的生存论解释,不仅使此在作为本真能在和整体能在成为可能,从而也崭露出此在作为基础存在论的优先地位去彰显存在所具有的启明作用,而且对死亡的生存论分析更对沉沦于“常人”之境的此在产生惊愕、震惊之感,可以称得上是重生,迫使此在进入本真状态,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及其意义的设定。 对于本书而言,伴随“向死而在”这一“投湖之石”的思想高潮而来的就是海德

13、格尔对于“时间性”的解读。但是,由于“时间”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问题,再加上海德格尔对“时间性”所做出的独特理解,我对之的把握很有限,希望以后在进一步学习积累的过程中提升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在此,就十分简略的说出海德格尔“时间性”与传统时间观或者说流俗时间观的不同之处。传统时间观尤其是黑格尔之前的西方哲学是建基于传统哲学本体论之上的,因为以对象性思维方式切入,认为实体性的存在是绝对的、唯一的、永恒的,所以与此相对的时间也具有永恒的,独立于现象世界之外的线性特点。从尼采开始,后来包括狄尔泰,柏格森等生命哲学家,都逐渐将时间与个体的内在生命连结起来,区别去黑格尔之前时间所表现出的外在于人的

14、冰冷特质。海德格尔的时间观批判了传统时间观,并吸收了生命哲学家对时间的理解。他把传统所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改写成“曾在,当前和将在”。看似只是词语的改变,但实际上却是语境与意义的巨大转变。 海德格尔为了区别传统的时间观,将他所要理解的与“本真自我”的生存相关的时间改成“时间性”。并对“时间性”做出大致的描述:“我们把如此这般作为曾在着的有所当前化的将来而统一起来的现象称作时间性”,“时间性绽露为本真的操心(Sorge)的意义”。5在“曾在,当前与将在”三者之间,“将在”是占主导的,这是与前面所说的“此在”的“先行于自身”、“去存在”等一贯的。由于他的时间观是与“此在”的生存密切相连的,所以

15、海德格尔所认为的“将在”是“有终的将在”。它在“死亡”作为一种可能性保持其可能性时是维持为“将在”,但是伴随“死亡”的真实来临,也终止。 海德格尔的对于死亡和时间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他通过与传统哲学的批判对比,希冀“存在”本身的澄明和显现,虽然在本书最后并未完成最初的目标,但是对作为在基础存在论中占据优先地位的“此在”的分析却“触目惊心”。若他揭示出的“此在”之“被抛入世”具有一些生命自身的悲剧性,那么他通过对“向死而在”的生存论分析将“本己”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赤裸裸的揭示出来,免于在有限的生命中一直受常人控制,则是“此在”面对本己虽显“孤独”,但却具有了活出本真状态的可能。虽然海德格尔没

16、有指出具体的可能之选择,但是我认为,也正因为他为指明具体的可能性,才给后来的“此在”留下了更多自由抉择的空间。因为,诚然,哲学家可以给一般人起到引领的作用,但是并不代表哲学家可以“越俎代庖”,掌控一般“此在”的人生。“此在”本己的生存只有他自己才可能真正的完成。“他在”只是具有辅助具体“此在”,使其本真生存更为饱满的作用吧。参考文献:1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译修订本,第292页,三联书店1999年。2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译修订本,第276页,三联书店1999年。3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译修订本,第282页,三联书店1999年。4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译修订本,第287页,三联书店1999年。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译修订本,第327页,三联书店1999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