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经济管理专业课资料).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1048559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人口(经济管理专业课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城市人口(经济管理专业课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城市人口(经济管理专业课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市人口(经济管理专业课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人口(经济管理专业课资料).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循环经济 11/28/05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和意义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资源利用的三个发展阶段:1资源产品污染排放;2先污染后治理(生产过程末端治理);3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包括:资源开采者、处理者、消费者和废物处理者循环经济的三大(3R)原则:减量化 Reduce(输入)、再利用Reuse(过程)、再循环/资源化Recycle(输出)循环经济的意义在于:1、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2

2、、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3、是我国应对入世挑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4、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二)、产业(工业)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将产业系统乃至整个经济系统作为特殊的生态系统看待,将其纳入到生物圈之中,围绕着各个物种在不同的环境中的代谢活动,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都有其恰到好处的构造和运作方式。即把产业生产看作一种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其中某个产业链环的“废物”或“副产品”,可以成为其他产业链环中的投入原料或“营养物”。(三)循环经济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我国循环经济是基于物质资源消耗流程的资源

3、核算方法为评价方法,形成了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物最终处置降低率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生产环节中资源的开发、利用,到废弃物排放的循环过程中体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的内容;二是反映消费环节中主要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理等;三是反映具有代表性的重点行业的生产运行情况;四是反映主要能源、原材料的使用和废弃物的排放情况。循环经济的评价方法:物质流法、方程、环境价值计量及绿色核算、生命周期分析、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管理体系等方法(四)、循环经济的实践循环经济的实践在经济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

4、个重要的层面上,分别通过运用3R原则实现三个层面的物质循环流动。另一种循环经济实践的分类是:企业、工业园区、城市、区域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在工业集中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在企业层面上(小循环),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全国试点已达14个。清洁生产的内容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产品和清洁的生产过程。 在区域层面上(中循环),在工业集中地区,把上游的废料作为下游的原料,并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建设生态工业园。园区应按照

5、下述四类指标体系进行规划建设: 1. 经济发展指标:如经济发展水平指标(GDP年平均增长率、人均GDP、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GDP新鲜水消耗等);经济发展潜力指标(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等)。 2. 生态工业特征指标:如有无成熟的生态工业链;重复利用指标(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原材料重复利用率、能源重复利用率等);柔性特征指标(产品种类、原材料的可替代性等);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如信息网络系统、废物处理共享设施等)。 3. 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如环境保护指标(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污染物处理处置等);环境绩效指标(万元GDP工业废水产生量、万元GDP工业固体废物产

6、生量、万元GDP工业废气产生量、万元GDP有毒有害废物产生总量);生态建设指标(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园区绿地覆盖率等);生态环境改善潜力(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等)。 4. 绿色管理指标:如政策法规制度指标(园区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园区内部管理制度的实施、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企业管理制度的实施等);管理与意识指标(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所占比例、园区企业ISO14001认证率、生态工业培训等)。在社会层面上(大循环),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从不同范围、不同区域构建循环型社会(生态省、市)。示范区应按照下述四类指标体系进行规划建设: 1.

7、 经济发展指标:如经济发展水平指标(GDP年平均增长率、人均GDP、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GDP新鲜水消耗等);经济发展潜力指标(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等)。 2. 循环经济特征指标:建设有若干个具有示范意义的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资源循环型社区。主要有三类指标:一是资源生产率,用来综合表示产业和人民生活中有效利用资源情况(资源生产率=GDP/天然资源投入量(也称直接物质投入量)。二是循环利用率,表示投入到经济社会的物质总量中循环利用量所占的比率,包括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原材料重复利用率、能源重复利用率、城市中水回用率、废电器回收利用率、废纸回收利用率、废塑料回收

8、利用率、废金属包装物回收利用率、城市垃圾的分类回收率等。三是最终处理量,表示城市废弃物和工业废弃物最终处置量。三类指标中,前两类应尽量高,后两类应尽量低。 3. 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如环境保护指标(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污染物处理处置等);环境绩效指标(万元GDP工业废水产生量、万元GDP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元GDP工业废气产生量、万元GDP有毒有害废物产生总量);生态建设指标(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园区绿地覆盖率等);生态环境改善潜力(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等)。 4. 绿色管理指标:如政策法规制度指标(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地方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地

9、方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实施等);管理与意识指标(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所占比例、园区企业ISO14001认证率、循环经济知识培训、循环经济的社会认知率、信息系统建设等)。城市人口、就业、与土地利用的基本问题 11/28/05 1城市人口及规模变化的原因:(1)经济因素 (2)文化因素 (3)政策因素2 城市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因素:供给影响因素:(1)人口特征 (2)劳动力素质(3)劳动参与度(4)制度因素需求影响因素:(1)最终产品价格(2)生产投资量(3)其他要素价格 (4)生产技术水平3 城市就业增长的收益与成本:收益:(1)增加收入 (2)社会稳定 (3)产品和服务多样化 (4)降低了公

10、共产品的平均成本。成本:(1)通勤成本上涨 (2)污染和交通拥挤等城市病 (3)城市管理成本上升4 城市土地价格的决定因素:(1)当前利息率水平 (2)土地的存量水平 (3)土地的需求水平 (4)土地的利用效率5 土地利用分区制的内涵和市场效应土地利用分区制(Land-Use Zoning)是一种城市规划措施,它是指市政当局根据城市中各类活动的特点,以及这些活动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和影响程度,在空间上规定这些活动的特定范围,以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质量。即对城市的每一块土地都明确指定了所允许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对土地进行掠夺性使用(把消极性外部因素强加给邻近居民的使用方式)和平衡土地收益支出关系。土地利用分区制的市场效应:1在土地使用中引入政府管理机制,可以促进城市土地整体的资源配置;2通过强制性的手段进行的合理分区,有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3有助于保障土地开发的可持续性,弥补市场选择的短期化不良后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