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7].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1047679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7].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 肇 中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和“格物致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举例子、讲道理” 的论证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学习重难点:1、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2、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资料链接: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段落划分:第一部分( 12)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312)分析

2、问题。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读准字音:肇( zho)彷徨( png hung) 3、课文讲解: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明确: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2)“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

3、,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5)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否一样? 明确: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6) 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明确: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

4、,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7)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8)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结论是什么?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作者的结论是: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课堂小结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讨论: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