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语文教育的美好愿景.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1045894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守望语文教育的美好愿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守望语文教育的美好愿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守望语文教育的美好愿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守望语文教育的美好愿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守望语文教育的美好愿景.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写作并非难事谈儿童的诗性思维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小学教学中,写作教学长期遭到忽视,因为教师们心中存有偏见,他们认为小学生没有生活经验与文学语言的积累,无法写出成熟的作品。典雅的文学语言,固然远离小学生们,而幼稚儿童特有的诗性心理及其极具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有时恰是文学作品所需的。本文试从儿童的诗性心理与其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入手,探讨它们对写作教学的积极意义,以期给当前中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带来新的思维与实践操作的可行途径。一、儿童的诗性心理及其作用儿童与成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思维缺乏理性,不会抽象地认识事物,而思维具有模糊性特点,且拥有成人难以企及的形象诗性。这种混沌的诗性思维正是文学的审美根源。研究证

2、明:语言符号、艺术与审美以及人类的发生都是同一个过程。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导源于实物肯定受挫的精神补偿;同时,人类的审美活动是寻找语言符号的过程。这种特性决定了语言与文学的本源的原初诗性。【1】的确,人类早期的思维与语言是充满混沌的诗性。维科在新科学中认为原始的人类语言充满诗性,人类的思维的源头是混沌的“诗性智慧”。卡西尔说“人类文化初期,语言的诗和隐喻特征确乎压倒过其逻辑特征和推理特征。”(语言与神话)而文学语言恰恰就是一种与之不同的审美语言,具有丰富的隐喻色彩,它永远处于所言指向所指的途中。这“既是语言的本性,也是语言的一种特殊的用法特征”,它“最大程度地突出了语言潜在伸长性”,“具有混整性

3、和整体性”,试图努力回溯到语言的原初诗性状态,重新寻求其情感性、光照性(给人以新的生活体验)关系性(语言存在于人与万物的交往之中)的原初向度。【2】儿童思维常常是未被理性规限的模糊诗性思维,其突出的混沌诗性让人惊讶。譬如,呀呀学语的儿童,由于理性的欠缺常常根据形象的因素来认识事物。一个孩子会无意识的模仿猫和狗的叫声“咪咪”、“汪汪”,常常用此发音来称呼这两种动物,而不会或不喜欢用“猫”、“狗”这种特定抽象的理性称谓。相比而言,声音对感官的刺激比抽象性名称给人带来更多的想象,前者的隐喻诗性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形象诗性思维用之于文学常取得突出的艺术效果。具体可从直觉诗性思维与陌生化审美思维两个方

4、面展开论述。(一)直觉诗性思维的开拓儿童的思维主要靠直觉展开,有时候充满了矛盾,但却在丰富的想象中洋溢着诗性。如:“爸爸,雪是什么时候升上天上去的?”“妈!我要睡了!你就关上了窗,不要让雨来打湿了我们的床。你就把我的小雨衣借给雨,不要让雨打湿了雨的衣裳。”上述例子,前例是作家废名记录的自己五岁的儿子对纷扬的大雪的第一反应。后者则是诗人刘半农把他的女儿小惠所说话进行简单的串联。但两个实例让人惊喜,因为从中可窥见儿童直觉思维本身蕴含的无限诗意性。面对自然现象,儿童的第一感觉则是雪是先升上天空然后再洒落人间,而雨也具有丰富的人情味,而且还有自身特制的衣裳。再看下例:“一角系一个铃,风吹铃响,真叫小林

5、爱。不消说,是先生坐在那里大家动也不敢动,铃远远的响起来了。用了他那黑黑的眼睛望着它响。他并没有出声的,但他仿佛是对着全世界讲话,不知道自己是在倾听了。他害怕了,探探的转身。”桥这是废名以儿童直觉心理来描述对铃声的瞬间感觉。汪曾祺评价说,本来丁丁响的是四个屋角挂的铜铃,但是孩子们觉得是万寿宫在丁丁响。这是孩子的直觉。孩子是不大理智的,他们总是直觉地感受这个世界,去“认同”世界。这些孩子是那样纯净,与世界无欲求,无争竞,他们对此世界是那样充满欢喜,他们最充分地体会到人的善良,人的高贵,他们最能把握周围环境的颜色、形体、光和影、声音和寂静,最完美地捕捉住诗。这大概就是周作人所说的“仙境”。(万寿宫

6、丁丁响代序)废名正是以儿童特有的无理却有情的直觉思维进行写作,才而赋予其文字永恒的诗性境界。(二)陌生化审美思维的突出“陌生化”是西方形式主义文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认为“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它力求使文学的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审美感觉的难度与时间长度。儿童对世界充满了陌生的好奇心,在他眼中,平常的事物会以一种炫目的形态与特征呈现出来。而若把这种心理落实于文学创作中,则正好契合陌生化的原理,会极大地彰显作品的审美性。【3】“春天到了!怎么,你不相信?瞧,到处留下了她的脚印。”一位小学生习作“山顶的顶上有一个石头,惟它最高哩,捱了天,上面什么动?一只

7、鹞鹰!一动,飞在石头之上了,不,飞在天之间,打圈子。青青的天是远在山之上,黑的鹞鹰,黑的石头,都在其间。一刹间随山为界偌大一片没有了那黑而高飞的东西了,石头又与天相接。鹞鹰是飞到山的那边去了,他默默的相信。”桥前例是一小学生习作语言,短短的话语中充满感叹、疑问,请求语气,从中可看出小作者喜悦、迫切的当下直觉心情。后段话中,废名模仿儿童的思维来观察周围的世界,把本来简单的事实描写成了奇异的视觉经历,正是这种陌生化思维突显了作品的审美效果。前后相比,语气与情感何其相似。儿童的陌生化思维对作家审美趣味的影响于此尽显。二、儿童的诗性语言及其写作意义儿童处于人生的伊始,理性意识很薄弱,常常依赖形象来认识

8、事物,体现在具体语言上,则处处洋溢着形象性,而形象性则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此外,儿童由于逻辑的缺乏,其语言表述异于约定成俗的公共习语,充满跳跃性、反常规性。而文学语言的形式上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反常规性、跳跃性。【4】不难看出,上述两种语言有着密切的契合之处。下面分别通过实例深入论证儿童语言的形象性及其形式的特异性。(一)语言形象性儿童以其特有的心理来体验万物,总会赋予周围的一切以神奇色彩,表现在语言描写上,常常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来突出事物的鲜明形象性。看下面的习作:“小溪流不分日夜向前奔流,他的歌声叮叮咚咚,他的眼睛清清亮亮。哎呀!不好,一块巨大的石块挡住了他的去路,我真为小溪流担心。可小溪

9、流才不怕呢。你看他像一个机灵的小孩轻轻跳跃两下,这时他的歌声更加响亮,更加清脆。一路上,年老的枯树桩,让小溪流歇会儿,枯黄的小草让他在那儿待下来。可小溪流却依然唱着歌,不知疲倦地继续向前奔流。我的心也跟着小溪流不停地流呀流,小溪流终于长大了,长成了一条小河。”我敢说,上面的这篇小学生习作中的许多语言,我们成年人是很难写出的,因为这是他们稚嫩心灵的语言展现,这种语言是儿童的专利,比如“哎呀!不好”一语,这是典型的儿童直觉心理的形象语言折射。小作者运用拟声、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把小溪的人生轨迹融进了自己的诗意想象中,语言的纯洁与诗意是含蕴不尽的。(二)语言跳跃性与反常规性儿童的思维迥异于成年人,

10、体现在语言上,则是语言前后之间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同时,语言形式也常常异于常规语法。可通过下述例子分析。“在那儿,它(指马)没有星期天可以休息,而且,当时正值酷暑。它的主人和车夫一样是硬心肠因为那无情的鞭子会在它身上抽出血来。”“看到这一幕幕情景,使我想起几年前东南亚地区发生的海啸,我不禁捂住了我的双眼。”“男垃圾箱”一位四岁女童见到标有人形的垃圾箱的话语反应。上面前两段话是笔者选录的小学生的习作片段。在运用语言思维上,二者与正常思维有异,语句间的跳跃性很大。前一句,本是要展现主人与车夫的冷漠,却突然把“无情的鞭子”这一意象作为描写重点,给人新奇的感受;第二句,本意要写人物因眼前的惨景引起情感的

11、波涛起伏,却出人意料地以“捂住了双眼”的动作作结,情在言外,自不待言。第三例是语文教学论专家潘庆玉博士论证文字的光照性、诗意性诗举出的他的孩子的话。他的孩子平时在洗手间门上看到的男女图像学会了分辨事物,但在遇到垃圾箱时,由于看到人像图形,就随机把它命名为“男垃圾箱”。这四个奇怪的字眼,“男”与“垃圾箱”的搭配迥异于常规习语和语法组合,但却蕴涵着巨大的语言张力,具有鲜明的陌生形象性,会带给我们一种新鲜的审美心理体验,儿童好奇心与其话语表达的创造力于此尽现。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儿童具有混沌的诗性思维,通过形象性来认识事物,拥有独特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种思维与语言的表述能力同文学的诗性本源具有人类生理与心理上的一致性,这就赋予了儿童心理及其呈现外在的语言表达极为丰富的审美性,与文学语言具有共通性。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儿童特有的这种写作优势,扬长避短,加以适当引导,深入挖掘儿童的写作天赋。只有这样,写作教学才会唤回其诗性的荣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