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麦供求形势.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1026398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小麦供求形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小麦供求形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小麦供求形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国小麦供求形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国小麦供求形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小麦供求形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小麦供求形势.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小麦供求形势、前景与对策2012年09月20日来源:国研网近年来,我国小麦持续增收,产量逐渐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产量的增加主要是单产大幅提高和种植区域专业化的结果。小麦市场基本保持供给略大于需求,但结构问题已凸显,普通小麦供过于求,优质小麦供不应求。小麦生产受水资源约束加大,物质费用、土地成本和用工成本同步上升,种植收益比其它主要作物种植收益低,小麦继续增产面临较大压力,应加大对小麦主产区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完善产业政策,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一、小麦生产发展的特点(一)2004年以来产量逐渐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20年我国小麦产量趋势比较平稳,变化不大,基

2、本上保持在9000万12000万吨之间,常年产量占到粮食总产的22%左右。19951998年连续4年产量超过1亿吨,最丰年1997年达到1.23亿吨,占当年粮食总产的1/4;但2003年降到了20年中的最低点,只有8648.8万吨,占当年粮食总产1/5。(见下表)图:历年小麦产量及占粮食产量的份额(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自2004年国家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实施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政策措施以来,小麦产量逐渐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20042010年,小麦总产从9195万吨增加到11518万吨,增产2323万吨,占同期粮食增产的30%,20062010年产量连续超过1亿吨(见表1)。主产省

3、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和江苏五省产量占全国总产的份额稳步增长,过去20年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的份额提高了20%左右,2009年五省小麦产量8514.7万吨,占到全国总产的74%。河南和山东两省产量增长最明显,河南省2004年以来每年产量占到全国总产的27%左右,提供商品量占全国的25%30%。(二)近十年播种面积呈减少趋势我国小麦播种面积在2000年以前基本稳定在3000万公顷左右,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6%27%。2000年以后播种面积明显减少,近几年逐渐增加到了2400多万公顷。20年间小麦播种面积约减少20%,在粮食播种面积中的份额约减少5%(见下表)。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耕地减少。2

4、002年我国耕地减少到了19亿亩以下,这一时期包括小麦在内的粮食播种面积明显减少。二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南方省区红麦面积减少,经济作物面积扩大,北方春小麦产区春小麦面积减少,大豆、玉米增加。三是种植收益低。小麦种植种植收益比油料、稻谷、玉米等作物的种植收益低,主产区减少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图:历年小麦播面积及占粮食播种面积的份额(单位:万公顷)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三)单产和优质麦产量大幅增加我国小麦增产主要是由于亩产大幅提高。20042011年,小麦亩产从339.8公斤提高到395.4公斤,增加了55.6公斤。随着国家对优质小麦的重视,优质小麦产量快速增加。2001

5、年全国优质小麦面积600万公顷,其中优质强筋和优质弱筋小麦面积达到213万公顷。2003年优质小麦面积达到797.41万公顷,产量达3373.19万吨,优质强筋、中筋、弱筋小麦的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22.43%、10.76%、3.04%,产量分别占全国小麦产量的24.73%、12.22%、2.04%。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和江苏五省份的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的67.09%,其中优质强筋、中筋、弱筋小麦种植面积各占全国的81.17%、70.45%、81.88%。2004年全国优质小麦面积达到966.6万公顷,呈现继续增长的态势,到2008年种植面积为1600万公顷,占小麦总种植面积的

6、67.8%,产量7167万吨,占小麦总产的63.7%。2009年秋冬小麦优质率达到71%,比2004年提高30%。(四)生产成本逐年增加、收益减少我国小麦生产总体已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单产提高比较快,但保持继续增产面临较大压力。目前我国水、土、劳动力等资源约束日益明显,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的空间很有限,依靠面积扩大来实现继续增产很难。优质小麦优质率虽然不断提高,但与进口小麦质量比较差距仍较大。随着国家连续提高最低收购价,以及市场价格逐年上升,小麦亩均产值明显提高,亩均产值从2004年526元提高到2011年816元,增加了290元,但是,由于小麦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逐年增加,净收益呈减少趋势。图:小

7、麦主要生产成本增长情况(单位:元/亩) 资料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数据。2011年我国小麦亩均总成本比2004年增加了318元,每50公斤的总成本从2004年的50.4元增长到2011年的82.3元。其中化肥费、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上涨较快(见上表)。对于小规模种植的农户,人工成本、农机使用费和土地租金占到生产成本的近一半。化肥费的增加,主要是化肥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主要是家庭用工成本,随着收入水平增加和农业劳动人口减少,家庭用工折价上涨。土地成本的增加,主要是近几年种粮收益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加之国家对种粮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民种粮积极提高,从而推动了土地租金持续

8、上涨。图:小麦与其它主要作物收益比较(单位:元/亩) 资料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数据。与油料、稻谷、玉米的收益比较,2004年、2008年小麦收益曾高于玉米,但从收益的总体趋势看,小麦在这些作物中的收益水平仍是最低的,并且呈下降趋势(见上表)。2011年小麦亩均净利润141.6元,比上年减少7.6%,比2008年减少14%。河南小麦每亩种植成本为704.7元,增加20.5%,每亩净收益和现金收益均下降;安徽省小麦每亩种植成本为617.4元,同比增加16.9%,加上产量下降,每亩净收益下降51.5%。二、小麦供给略大于需求(一)消费量总体比较稳定近10年我国小麦消

9、费总体比较稳定,消费量在1亿1.1亿吨之间,波动幅度在1000万吨左右,由于连续增产,小麦基本保持供略大于求的形势。美国农业部对我国小麦消费(包括工业消费)的估计数量低一些。20032004年度是1.045亿吨,20092010年度是1.05亿吨,6年间数量几乎不变。从消费结构看,食用消费一直是小麦的主要消费方式,目前占总消费量的75%左右;饲用和工业消费分别约占10%;种用消费一直比较平稳,约占4%。饲用消费近年来出现小幅增长,主要是由于玉米价格持续走高,小麦/玉米价差缩小,出现比价优势,销区一些饲料企业、养殖企业用小麦替代部分玉米。根据以往经验,在工业生产上,小麦替代玉米的比价为0.9:1

10、,当小麦与玉米比价低于0.9:1,开始采用小麦替代玉米。在饲料生产上,小麦与玉米比价低于1:1时,开始采用小麦替代玉米;当小麦与玉米比价低于0.95:1(小麦比玉米价格低0.05元/斤)时,开始出现较大规模替代行为,小麦替代玉米量可达到10%20%。2011年以来,玉米价格上涨明显快于小麦,与小麦的价差拉大,饲料行业小麦替代玉米数量增加,2011年饲料行业用小麦替代玉米的数量约1500万吨,比往年多600万吨左右。未来我国小麦消费大多将保持较为平稳的趋势。小麦主要是用作食用消费,替代玉米用作饲料的量以及工业消费的量有限,这制约消费大幅提高的可能。业界甚至认为我国小麦消费开始进入人均消费量逐步下

11、降的阶段,消费总量有降低的可能。有研究表明,小麦的消费量与经济发展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在人均GDP达到3300美元左右时,小麦人均消费量、工业消费量将达到最高点,此后则逐渐减少。我国人均GDP已过3300美元,小麦人均消费量、工业消费量将缓慢减少,小麦需求总量将进入平稳期。(二)普麦供应充足,优质麦需进口满足需求目前小麦供应整体充足,但结构性供需不平衡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普通小麦供过于求,而优质小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供不应求。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优质麦的种植,强筋和弱筋小麦发展较快,但优质麦在质量上却大多不符合要求,企业以进口麦替代国产麦的需求持续增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一直是世

12、界上最大的小麦进口国之一。之后随着国内产量提高,供给增加,进口量逐渐减少,2002年、2003年出现出口量大于进口量。但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优质小麦国内需求大,2004年、2005年进口数量剧增。2006年开始,国内小麦连年丰产,产大于需,库存充足,以及优质小麦质量不断提高,对进口小麦形成部分替代,使进口大于出口的矛盾缓和。2009年以来,由于国际小麦价格大幅下跌,相对于国内市场存在明显的价格优势,加之国内优质麦供应不足,进口又出现大幅增长。(三)2004年以来价格总体呈波动上涨趋势20032004年度国内小麦价格处于谷底,低价刺激了小麦的滥用,因为成本低,大量的小麦被用作饲料甚至生物能源原料

13、。而后经过连续几年的大幅上涨,小麦价格处于历史高位。20042007年,我国普通小麦产区批发价每市斤在0.7元0.8元之间波动,2008年下半年涨到每市斤0.8元0.9元,2009年2月开始持续高于0.9元。2010年下半年,小麦价格进一步上涨,11月份达到每市斤1.03元历史高位,较2004年初上涨46.4%。影响小麦价格波动上涨的因素很多,2004年以来价格上涨主要是以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货币因素。自2004年以来,国内货币供应量由22.5万亿增长到2010年的65.7万亿,增长了192%,年均增长20%,是GDP增速的2倍。货币持续超GDP大幅增长,必然导致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农业

14、生产则表现为土地、劳动力、农资等价格的上涨。二是价格政策因素。国家从2006年开始对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到2011年三等白麦、混麦/红麦每百斤的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了95元、93元。最低收购价政策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同时也直接催生了粮价的上涨。三是关税政策因素。我国对小麦、稻米和玉米实行进出口配额,并设置了高额的进口关税,避免国际市场的冲击。大豆没有进口配额,所以国内价格基本上追随国际市场波动。关税政策使小麦国内价格保持在高位。2005年以来,整体来看我国小麦价格高于美国小麦价格25%左右,我国小麦价格最高时(如2010年3月我国强筋麦2233元/吨,美国小麦1199元/吨)约是美国

15、小麦价格的2倍。CBOT小麦期货价格除了因金融危机影响在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高于我国强筋麦外,其他年份均低于我国小麦价格。从目前形势看,我国小麦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1亿吨以上,库存在6000万吨以上,库存消费比超过55%,为20032004年度以来最高水平,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三、国家对小麦的调控政策(一)生产和收入补贴政策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对重点粮食品种(水稻和小麦)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中央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2006年出台农资综合补贴。到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的补贴达到1334.9亿元,比2004年增长9.2倍。对小

16、麦的补贴,种粮直补10元/亩,良种补贴10元/亩,良种补贴到2009年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补贴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小麦产量和面积连年增加。(二)价格支持政策从2006年起,在河北、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湖北6个主产省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之后逐年连续提高收购价格。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稳定我国小麦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全球粮食增产使国际小麦价格快速下跌,国内小麦连续增产,市场价格受到较大的下行压力,最低收购价政策使国内市场总体没有受到明显冲击,价格仍平稳略升。(三)托市收购及竞价销售政策2006年启动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到2010年五年国家托市收购量分别为4094万吨、2895万吨、4203万吨、4004万吨、2241万吨,分别占当年小麦商品量的69%、45%、64%、59%、34%。同时,按顺价原则公开销售。收购政策使国家掌握了较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