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词三首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1021041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古诗词三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5、古诗词三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5、古诗词三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5、古诗词三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5、古诗词三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5、古诗词三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古诗词三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下古诗词三首备课时间:2019.2 备课人:陈晓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教学过程教学准备(课件、知识链接、教具、学生课前学习内容):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及处理、教学思路):牧童舟过安

2、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却又不一样。可以说,读着它们的时候,就是穿越千年时空,去揭开尘封的古老故事。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这个话题本身对学生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浓

3、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学中可以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两首。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

4、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应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比如牧童一诗,对“六七里”和“三四声”,就不能单纯地从字面上来理解,而要结合前面的“草铺横野”“笛弄晚风”来体会实际的意思,想象诗句展现在眼前的意境,感受这样表达的语言美和音律美。比如舟过安仁,“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再比如清平乐村居,“喜”字不单解作“喜欢”,它可以说是词的点睛之笔。小儿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

5、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更为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所以说小儿是最招人喜欢的,不仅喜欢他的天真烂漫,喜欢他的无忧无虑,更喜欢有了他,这个普通的农家给人的那种美好的感觉。、加强朗读和背诵。典范诗文的积累,是一种重要的积累,它不仅是语言积累,而且是文化积淀。要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应该说,三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读的时候突出故事的特点,突出事情的趣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在学生对诗意有

6、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题,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学生的感悟可能是不同的,但只要他有所体会,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就要给予鼓励。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课外,可让学生搜集、诵读、积累有关写童年趣事的诗词,有条件的可以组织一次主题语文活动,把学生搜集和积累的古诗词进行交流,激发学生读背、积累古诗词的兴趣。、教学本课生字,可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学习方法记忆

7、字形,通过形近字对比或结合形声字的特点,扎实地写好生字。本课出现的多音字“剥”读bo。要在初读时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熟读时体会它们的意思。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

8、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4全班齐读此诗。(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6练习背诵。(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

9、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3)师生共同评析。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

10、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六)拓展活动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第二课时(一)乐调情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4介绍辛弃疾生平。(二)读入情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三)品悟情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11、。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三)议深情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2总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四)布置作业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学生练习:(课内、课外练习)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拓展延伸(课堂内外的探究):选择一首诗改白话文教学反思:三首古诗比较浅显,采用比较学习的方法:读通,读懂,比较写法,改写小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