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学资源,追求生态课堂.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1018623 上传时间:2023-12-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活用教学资源,追求生态课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活用教学资源,追求生态课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活用教学资源,追求生态课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活用教学资源,追求生态课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活用教学资源,追求生态课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活用教学资源,追求生态课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用教学资源,追求生态课堂.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题目:活用教学资源,追求生态课堂作者:许启进单位:汕头市潮南区教育局职务:小学数学教研员通信地址:汕头市潮南区教育局教研室邮编:515144电话:13539687528邮箱:活用教学资源,追求生态课堂【内容摘要】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生态课堂”已经成为许多教师探索、追求的目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灵活使用教学资源,实现数学素材的合理加工,是追求生态数学课堂必由之路。一般来说,“巧改课题”、“创设情境”、“资源重掘”、“制造认知冲突”、“渗透人文”、“巧用错误”、“巧妙拓展”等做法能有效启悟学生灵思,引发数学思考,丰盈个性情感,合理建构知识,促进可持续发展,从而使课堂教学呈

2、现生机与活力。【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生态课堂;灵活使用 【正文】生态学认为,“生态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达成和谐生态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符合新课程理念核心价值取向支撑的,具有生命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唤醒学生天赋,舒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情感,发展学生能力。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灵活地使用教学资源,实现数学素材的合理加工,能有效启悟学生灵思,引发数学思考,丰盈个性情感,合理建构知识,促进可持续发展,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生机与活力。一、巧改课题,突出内容属性我们知道,一节数学课的课题是教学内容的概括、主题的刻画,对该节课的教学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对学生的记忆往往具有简化和回忆作用。对于一些数学课,我们可以根据其内容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课题做出合理、恰当的加工,就能突出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属性,这既有利于学生领会知识内涵,也能奠定课堂灵性基调。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求同数连加的和的简便运算),如果把课题加工为“从加到乘”就更加生动、形象、贴切。因为这突出了乘法与加法的密切联系,符合数学知识的产生背景;也凸显了教学的关注点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感悟,符合课改理念:教师先组织学生摆6个三角形并用旧知计算:3+3+3+3+3+3=18。再引导学生发现算式特点:求6个3连加的和(相同加数是3,个数是

4、6)。然后组织学生体验6个3连加算式写起来麻烦,并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学生创设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从而引出乘法,板书课题:从加到乘,初步体验乘法的属性,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算式中的3表示相同加数,6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计算结果与用加法算相同,感悟乘法的核心内容,显得形象具体。然后启发学生从乘法的本质属性来推测乘号的由来(由于乘法是求同数连加的和的简便运算,因此乘法的发明者把加号斜放作为乘号),深入体验乘法的属性,显得形象贴切。这样,“从加到乘”体现了知识实质与课改追求,使学生豁然开朗,留下深刻印象,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乘法烙下了清晰的原型,有利于他们终身学习。但是,我们也不能片面追求个性化

5、课题,一定在注意要把准课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然会弄巧成拙,带来负面效果。如,有教师把课题“乘法分配律”的自拟为“选购西装”,这样一改,使课题失去了数学知识的符号表征,反而不好。二、创设情境,凸显学习需要我们知道,学生探究知识是因需要而存在,因问题解决而深刻。他们对知识有了需要,才会有探究意识,探索学习才会成为可能,才能真正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感悟,智慧之花才会自然绽放。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灵活把握内容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地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数学学习情境,凸显学习需要,就能比较有效地刺激学生内部动力,唤醒其天赋和灵性,从而产生探究新知的渴望和奋力向前的冲动,引发数学思考,以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去

6、同化、建构新知。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师通过课件出示第一个滑梯(倾斜度比较小),问:你们玩过滑梯吗? 生: (齐声)玩过!教师再出示第二个滑梯(倾斜度比第一个稍大点),问:想玩哪个滑梯?为什么?生:第二个比较好,因为第一个滑梯比较平,不好玩,而第二个斜度刚刚好。教师紧跟着出示第三个滑梯(倾斜度很大),追问:想玩这个吗? 为什么?生甲:我觉得第三个滑梯太斜了,有点危险。生乙:我也觉得第三个滑梯太陡了,不够安全,不能玩。师:了不起!你们有一双数学的眼睛! 刚才这个“斜”字和“陡”字用得很好。那么这三个滑梯不同在哪里呀?生:只有角度不同。师:对,只有角度不同。大家都能仔细观察,并

7、且能从数学出发去判别,真厉害! 教师因势利导,用课件抽象出三个角,说:第一个滑梯角度太小,不好玩;第三个滑梯角度太大,有危险,不能玩。并顺手隐去这两个角,只留下第二个滑梯的角,再追问:那么滑梯的角多大才算适合玩呢,这就需要测量角的什么?生: 需要测量角的大小。师:那就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量角的大小”。这样,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凸显了学习需要,有效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乐此不疲。三、资源重掘,知识与学法合一我们知道,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尊重知识的生成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只有穿上“合脚”的鞋,才能走得更快更远。在教学中,如果我们以教

8、材为“蓝本”,灵活结合实际和自己的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二度开发资源,实现知识与学法的和谐结合,就能比较有效地点燃学生个性,促使他们提高情感投入,调动思维活动,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圆的认识”,教师组织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张纸片并按以下要求进行探究:(1)画一画:你用什么方法画圆?(2)剪一剪:你发现圆的周长是一条什么线?(3)折一折:圆心在圆的什么地方?什么叫做半径?直径呢? (4)画一画并量一量:在同(等)圆中,有几条半径、几条直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5)议一议并画一画:怎样才能既准确又简便地画出一个圆?请你画一个直径是5mm的圆,并标明圆心、半径

9、和直径。这样,由几张纸片加上预设的五个小问题,就把圆的特点、各部分的名称与关系、怎样使用圆规画圆等知识暴露无遗。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得心应手,饶有兴趣,生气盎然,不觉得探究学习的遥远与辛劳,同时丰富内心感受,其效果比直接按照课本教予要好得多。四、制造认知冲突,擦亮智慧火花我们知道,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通常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对于一些知识点,我们可以通过恰当、富有情趣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制造认知上的冲突,就能容易打开他们思维活动的闸门,使其思维活动方向明确,动力充足,从而激起求知欲望,擦亮智慧火花,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时,教

10、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三个1,问:这三个1相等吗?生:相等,在读幼儿园时就知道了,老师!接着,教师在第二个1后面添上一个0,变成10;在第三个1后面添上两个0,变成100。问:现在这三个数相等吗?生:不相等。一年级的小朋友都知道,老师!师:好,那我就提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来考考你们。你能不能通过添上适当的长度单位使它们相等?谁敢试试?生甲:我知道,可以分别添上米、分米、厘米,因为1米10分米100厘米。生乙:我有不同方法,也可以分别添上分米、厘米、毫米,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师:你们的方法真棒,请继续开动脑筋,看看谁更棒!在第二种情况中,你能统一用单位米来表示吗?生:0.1米0.10米0.10

11、0米。师:它们的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生:没有。师:其中蕴藏着什么数学规律?比比谁的眼睛最亮!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样,通过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活动,故弄玄虚,帮助学生制造认知上的冲突,使其思维活动在峰回路转中有机碰撞,从而产生创新灵感,主动发现知识,课堂学习因而精彩纷呈,印象深刻。五、渗透人文,陶冶学生情感我们知道,课堂教学过程是生命互动的过程,其中还包括对学生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对于一些静态的文本资源,我们可以适当渗透入人文性,把其转化为动态的生命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知识与生活世界、生命世界有效融合,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引领他们依托经验,实

12、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并在形成技能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知识的生态价值,陶冶自己的情感。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师:同学们,在2010年广东省育苗杯数学竞赛复赛中,小明和小丽均获一等奖。学校决定拿出300元奖励他们。你认为该怎么分配这笔奖金?为什么?生:每人一半,也就是每人奖励150元。因为他们都是获得一等奖,这样才公平。师:每人分得同样多,我们称为“平均分配”。刚才的平均分配体现了学校制度的公平公正。在最近举行的汕头市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知识竞赛中,君君和东东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学校决定拿出250元奖励他们。是否还是平均分配?为什么?生:不能平均分配。因为他俩获奖的等级不同

13、,奖金按理应该有所差别。师:有道理!这时用平均分配反而显得不公平。那么,你决得怎样分配才比较合理呢?同桌之间商量一下,看看谁的意见最合理!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出了新的分配方式“按比例分配”。并追问:学校采纳了同学们的建议,决定把奖金250元按32的比例分配给君君和东东。他们各获得奖金多少元呢?请你帮忙解决这个问题,比比谁棒!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多种算法,并合理优化。最后师生探讨“按比例分配”与“平均分配”的包含关系。这样,通过追求公平的处事方式,引领学生进行灵动的剖析探讨,既使他们学习掌握新知,又使他们舒展灵性,充盈体验人本价值,有效促进和谐发展。六、巧用“错误”,挖掘深层内涵我们知道,

14、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设性的因素。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需要一个对比、澄清的过程,他们有时在学习上出现偏差或错误现象是比较正常的。如果我们能灵活地将这些现象及时加以捕捉和运用,因势利导地融入到教学中,机智地挖掘知识深层内涵。那么,这将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发挥着良好的教学价值,课堂教学也会因而精彩灵动,充满生命力。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个数除以小数”。学生在练习巩固中碰到一道有余数的小数除法0.850.7,多数学生的计算结果是商1.2余1。教师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把它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探究,找到三种判断的方法及依据:(1)余数1比除数0.7大,说明

15、余数1错。因为根据法则,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2)余数1比被除数0.85大,说明余数1错。因为余数是被除数中一部分,部分应该小于整体。(3)验算1.2719.4被除数0.85,说明余数1错。因为根据乘除互逆关系: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剖析原因,找到正确的余数:由于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倍,造成余数也被扩大了10倍,所以必须通过缩小10倍来还原正确余数得0.1。这样,充分挖掘“错例”潜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探究,并在纠错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从而帮助学生开阔境界,舒展个性,迈上收获高台。七、巧妙拓展,再掀课堂高潮我们知道,习题不仅是巩固数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解题技能的工具,也是促进他们智力发展的载体。在设计习题时,如果我们能在保底的基础上作适当拓展,成为例题知识的补充和延续,既符合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也容易再次掀起课堂教学高潮,做到“曲终人不散”,富有生命渗透力。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到拓展延伸环节,教师课件视频出示:“星期天平平过生日,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正准备吃蛋糕的时候,来了七位同学。平平于是就从侧面又平均切了一刀,然后分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