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阶练习(一).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1010579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阶练习(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阶练习(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阶练习(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阶练习(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阶练习(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阶练习(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阶练习(一).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一、单选题1.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细菌”实验中,科学家分别用32P、35S标记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其作用是()A.研究DNA的结构B.研究蛋白质的结构C.研究T2噬菌体的结构D.将DNA和蛋白质区分开2.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一段时间后分别进行离心,检测到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是()A.沉淀物、沉淀物B.上清液、上清液C.上清液、沉淀物D.沉淀物、上清液3.赫尔希与蔡斯分别用含32P和35S的T2噬菌体与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液混合,一段时

2、间后经过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用32P和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需长时间保温培养B.32P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沉淀物中也不排除有少量放射性C.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32P放射性升高D.本实验证明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二、填空题4.回答下列问题: DNA是生物主要的 ;基因是有 的DNA片段;真核细胞核中DNA与 紧密结合;原核细胞和DNA病毒的DNA则 存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其DNA自动与 发生分离。 5.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别用同位素 、 做了如下表的标记。 噬菌体 细菌 核苷酸32P标记31P氨

3、基酸32S35S标记此实验所得结果是:子代噬菌体与母噬菌体的外形和侵染细菌的特点均相同。请分析回答:(1) 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_,原因是 (2)子噬菌体的蛋白质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_,原因是 (3)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参考答案【答案】1.D2.D3.C4.遗传物质 遗传效应 蛋白质游离(独立) 蛋白质外壳5.(1)31P和32P 噬菌体的DNA(32P)进入细菌后,利用细菌未标记的含31P的核苷酸为原料合成自身的DNA 。 (2)标记35S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蛋白质外壳(

4、含32S)未进入细菌体内,而是以细菌内含标记的35S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 (3)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解析】1. 解:噬菌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其化学组成和结构简单,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用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从而将DNA和蛋白质区分开,单独观察各自作用,并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故选:D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

5、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本题结合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过程图,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注入细菌中;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明确图示实验只能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 解:正常下,一段时间培养后,子代噬菌体在细菌体内不释放出来,离心后存在于沉淀物中 实验中,32P存在于子代噬菌体的

6、DNA中,其放射性也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 实验中,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所以搅拌离心后,蛋白质外壳分布在上清液中,即其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 故选:D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研究着: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本

7、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解:A、用32P和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不需要长时间保温培养,A错误; B、32P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上清液中也不排除有少量放射性,B错误; C、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但上清液中也有少量放射性其原因:一是离心前混合时间过短,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能侵染细菌,二是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一些细菌裂解释放出带有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C正确; D、本实验证明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故选:C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噬菌体侵染大

8、肠杆菌的实验,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推理能力,平时应该加强训练 4.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DNA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各种生物的DNA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解答】 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基因是具有遗传

9、效应的DNA片段;真核生物的细胞核中的DNA与蛋白质紧密结合构成染色质(染色体);原核细胞和病毒的DNA游离(独立)存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其DNA自动与蛋白质发生分离,DNA进入大肠杆菌细胞,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5.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增殖的过程。【解答】(1)噬菌体的DNA(32P)进入细菌后,以自身的DNA为模板,利用细菌的含31P的核苷酸合成自身的DNA,所以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含有31P和32P。(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分子注入到细菌细胞内,其蛋白质外壳(含32S)留在外面,并在自身DNA的控制下,以细菌内含标记的35S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自身的蛋白质外壳,所以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上只有35S。 (3)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在丝路上的共同点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的研究各自的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