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案全套7篇.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1008267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3.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教案全套7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化学教案全套7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化学教案全套7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化学教案全套7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化学教案全套7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教案全套7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教案全套7篇.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中化学教案全套7篇 一、教学目标 1物理学问方面的要求: (1)知道并记住什么是布朗运动,知道影响布朗运动剧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缘由。 (2)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章运动的反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2通过对布朗运动的观看,发觉其特征,分析概括出布朗运动的缘由;培育学生概括、分析力量和推理推断力量。 从对悬浮颗粒无规章运动的缘由分析,使学生初步接触到用概率统计的观点分析大量偶然大事的必定结果。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学生对布朗运动的观看,引导学生思索、分析出布朗运动不是外界影响产生的,是液体分子撞击微粒不平衡性产生的。布朗运

2、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章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章运动。这一连串结论的得出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2学生观看到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但它又间接反映液体分子无规章运动的特点。这是课堂上的难点。这个难点要从开头分析显微镜下看不到分子运动这个问题渐渐分散解疑。 三、教具 1气体和液体的集中试验:分别装有H氧化氮和空气的玻璃储气瓶、玻璃片;250毫升水杯内盛有净水、红墨水。 2制备好的有藤黄悬浮颗粒的水、显微镜用载物片、显微摄像头、大屏幕投影电视。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两个演示试验: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

3、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 2在一烧杯的净水中,滴入一二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渐渐扩绽开来。 提问:上述两个试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上述试验是气体、液体的集中现象,集中现象是一种热现象。它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章运动。而且集中现象的快慢直接与温度有关,温度高,集中现象加快。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习过了。 (二)新课教学过程 1介绍布朗运动现象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看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发觉花粉颗粒在水中不停地做无规章运动,后来把颗粒的这种无规章运动叫做布朗运动。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质加藤黄、墨汁中的炭粒,这些小微粒悬浮在水中都有布朗运动

4、存在。 介绍显微镜下如何观看布朗运动。在载物玻璃上的凹槽内用滴管滴入几滴有藤黄的水滴,将盖玻璃盖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然后通过显微镜观看,在视场中看到大大小小的很多颗粒,认真观看其中某一个很小的颗粒,会发觉在不停地活动,很像是水中的小鱼虫的运动。将一台显微镜放在讲台上,然后让用显微摄像头拍摄布朗运动,经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投影成像,让全体学生观看,教师用教鞭指一个颗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点为点,让学生看这颗微粒以后的一些时间内对点运动状况。 让学生看教科书上图,图上画的几个布朗颗粒运动的路线,指出这不是布朗微粒运动的轨迹,它只是每隔30秒观看到的位置的一些连线。实际上在这短短的30秒内微粒运

5、动也极不规章,绝不是直线运动。 2介绍布朗运动的几个特点 (1)连续观看布朗运动,发觉在多天甚至几个月时间内,只要液体不干枯,就看不到这种运动停下来。这种布朗运动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悬浮液不冰冻),永久在运动着。所以说,这种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 (2)换不同种类悬浮颗粒,如花粉、藤黄、墨汁中的炭粒等都存在布朗运动,说明布朗运动不取决于颗粒本身。更换不同种类液体,都不存在布朗运动。 (3)悬浮的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颗粒大了,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看不到运动。 (4)布朗运动随着温度的上升而愈加剧烈。 3分析、解释布朗运动的缘由 (1)布朗运动不是由外界因素影响产生的,所谓

6、外界因素的影响,是指存在温度差、压强差、液体振动等等。 分层次地提问学生:若液体两端有温度差,液体是怎样传递热量的?液体中的悬浮颗粒将做定向移动,还是无规章运动?温度差这样的外界因素能产生布朗运动吗? 归纳学生答复,液体存在着温度差时,液体依靠对流传递热量,这样是浮颗粒将随液体有定向移动。但布朗运动对不同颗粒运动状况不一样,因此液体的温度差不行能产生布朗运动。又如液体的压强差或振动等都只能使液体具有走向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的定向移动不是布朗运动。因此,推理得出外界因素的影响不是产生布朗运动的缘由,只能是液体内部造成的。 (2)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微小颗粒受到液体各个方向液体分子撞击作

7、用不平衡造成的。 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固体的微小悬浮颗粒,液体分子是看不到的,由于液体分子太小。但液体中许很多多做无规章运动的分子不断地撞击微小悬浮颗粒,当微小颗粒足够小时,它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平衡的。如教科书上的插图所示。 在某一瞬间,微小颗粒在某个方向受到撞击作用强,它就沿着这个方向运动。在下一瞬间,微小颗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强,它又向着另一个方向运动。任一时刻微小颗粒所受的撞击在某一方向上占优势只能是偶然的,这样就引起了微粒的无规章的布朗运动。 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越小,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数越小。布朗运动微粒大小在10m数量级,液体分子大小在10“m数量级,

8、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明显,因此,布朗运动越明显。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越多,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不明显,以至可以认为撞击作用相互平衡,因此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看不到。 高中化学教案全套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响原理第四章第三节。本节课与氧化复原反响、化学反响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等相关学问亲密相关。它是电化学的根底,也是原电池学问的延长,更是进一步讨论其应用的根底。在中学化学根底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指导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理论依据。学习电解池之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氧化复原反响、能量转化、元素化合价学问、电解质溶液和原电池

9、原理等学问联系起来的一个学问网络。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了原电池的相关原理,对于氧化复原反响也很熟识,并且把握了能量之间的想换转化的方式和途径,为学习本节课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学问根底。高二学生处于思维活泼期,有很强的奇怪心理,同时具备了肯定得试验探究力量和合作学习力量,具有较强的分析推导力量,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力量根底。 三、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学生熟悉电解池组成,理解电解原理并初步把握电解电极反响式的书写。 (2)学生学会利用比照总结的方法,比拟学习离子放电挨次。 (3)综合分析设计试验验证电解池两极产物。 2、过程与方法 (1)综合应用化学和物理

10、学问动手试验,体验电能与化学能转化的探究过程; (2)应用试验、观看等手段猎取信息,应用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组试验与争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培育团结协作的精神; (2)通过探究试验的操作,现象的观看、记录和分析,培育学生试验操作、观看和分析力量,感受试验方法在化学讨论中的重要作用体验科学讨论的严谨与艰辛。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电解原理; 2、教学难点;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放电挨次推断 五、教学方法:试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帮助教学法。 六、教具预备 教师:电解池、CuCl2溶液、KI淀粉试纸、多媒体课件 高中化学教案全套篇3

11、 一、教材分析 “化学计量在试验中的应用”是以化学根本概念为根底,与试验严密联系,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节教学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乃至今后连续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材内容具有概念比拟多,且抽象又难于理解的特点。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熟悉引入物质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应留意不要随便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二、学情分析 对于“物质的量”这个新的“量”和“摩尔”这个新的“单位”,学生是很生疏的,而且也很抽

12、象,但通过学习和生活阅历的积存,他们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米、千克等。可采纳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依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的某些属性上一样,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也一样的一种科学方法。如物质的量与其他学生熟识的量类比、摩尔与其他国际单位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等,运用类比思想阐释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能够提高这两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兼容性,有利于对这两个生疏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熟悉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熟悉摩尔是物质的量的根本单 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

13、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 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的思想帮忙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和稳固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培育学生自学的习惯、探究的意识。 (3)体验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熟悉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讨论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培育学生敬重科学的思想。 (2)调动学生参加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2)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

14、 (4)通过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计算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概念。 五、教学预备 多媒体、黑板 六、教学方法 采纳创设情境方式,通过故事(一粒米的称量)和生活实例,以聚微成宏的科学思维方式,引出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搭建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用单位(箱、包、打等)与抽象概念类比、国际单位之间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感受概念的生成过程,初步形成物质的量的概念并理解其重要性。 高中化学教案全套篇4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复原反响。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推断反响中的氧化剂和复原剂。 3理解氧化复原反响的本质。 4辨析氧化复原反响和四种根本反响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育比拟、类比、归纳和演绎的力量。 5理解氧化反响和复原反响、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