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释疑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100385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疑释疑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质疑释疑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质疑释疑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质疑释疑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质疑释疑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疑释疑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质疑释疑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广大语文教师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问题教学法,并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教学法。有的是教师创设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有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可以说,这里对质疑释疑教学法的阐述是对广大语文教师教学经验的汇总。那么,质疑释疑教学法的实质是什么呢?这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目的的教与习的能动过程。问题教学法强调培养学生的质疑释疑能力。一、质疑释疑的作用1.质疑在学习中起到导向的作用。人们学习时,不可能对所学的全部内容都进行同等深度的信息加工,而是选择对某些部分(如重要内容)作精

2、细加工,对另外一些部分(如次要细节)作粗略加工,甚至忽略不作加工。在学习中进行提问正是把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深入加工的作息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2.质疑释疑可以促进积极的信息加工活动。学生学习时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需要综合学习内容的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思维,缘疑而思,启动和促进各级水平和各种方式的信息加工,从而成为积极的理解和独立思维的学习者,提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水平。3.质疑释疑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研究表明,优秀的读者在阅读中具有良好的元认知能力;他们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知道为了实现目的应做什么和怎样做;他们能够监控自己理解的状况,当遇到理解困难时能采取必要的修正策略

3、。如通过提出问题和寻找问题的答案来检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状况,以便于进一步地调整阅读认知活动。当不能回答问题时,再次加工相关信息,从而促进理解。这往往要运用往回看的策略。仔细阅读包含答案的部分内容,或综合各个部分的内容形成答案。但是,一般学生,尤其是差生,在阅读文章时往往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也不知道自己阅读完后对文章是否理解和理解的程度如何。因此,引导学生运用质疑释疑策略,是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关键一步。4.质疑释疑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从而加深对文章的信息加工。学生原有知识影响着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学生缺乏恰当的原有知识会难以理解文章的内容。但学生有时形成阅读理解的困难,不是因为缺乏原有知识

4、,而是因为没有激活相应的原有知识。因此,学生在阅读中通过恰当的提问来唤醒头脑中储存的相关概念和经历,用来解释和重组所读文章的内容,使所读的内容更富于意义,从而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5.质疑释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手段。“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创造的支点。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陆九渊也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为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必须鼓励他们大胆地质疑问难,寻根究底。二、课堂教学中进行质疑释疑的教学操作1.要营造有利于学生质疑的教学氛围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

5、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见解。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学中提出了“三不”,“三欢迎”和“三允许”的观点。所谓“三不”,一是不迷信古人,二是不迷信名家,三是不迷信老师。所谓“三欢迎”,一是欢迎质疑,二是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三是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所谓“三允许”,一是允许说错做错,二是允许改变观点,三是允许保留意见。他鼓励学生:谁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就得到表扬;如果谁提的问题教师不能立刻回答,需要三思而后答之,这就更好,因为这个问题有深度;如果谁提的问题使教师不能回答,这最好,说明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比教师还深,教师今天不能回答,可以留待以

6、后解答。这种要求有利于放开学生的手脚,促使学生积极思维。2.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提问是学习中点燃智慧的火花,激发兴趣的启动器,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但要学生在学习中从无疑到有疑需要一个过程,是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才逐渐达到的。引导学生质疑,首先需要教师进行质疑的示范,让学生认识到在什么情况下该怎样去质疑等,也就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质疑方法如下:(1)从已知之处提问学习往往需要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原有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的知识,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消化。因此,在阅读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原有的生活体验来质疑课文,会促进更丰富的思考。(2)从反常之处提问即检查、发现课文中不同寻

7、常、不合常规的内容和写法,进而提出问题。课文中不同寻常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无须写出的却偏要写出。有些文章的某些内容看起来似乎是多余的,而这些往往正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多余之中有深刻的含义。似应写出的却有意略去不写。有些文章的某些内容如果写出来,文章会显得更完整、更连贯,但作者却把它略去了,这也常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在文章中多次反复写到的。有些文章的某些内容在文章中多次写到,这也是作者的独具匠心之处,如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四次写到背影。这四次“背影”所指是否完全一样?文中多次写到“我”的流泪,每次流泪的感情是否相同?一般应这样写却那样写等。(3)从矛盾之处提问矛盾是打开思维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

8、阅读兴趣。而有些文章的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之间存在着某些矛盾现象,这些矛盾常是有意安排的,体现着特殊的用意,阅读时发现这些矛盾,并问“为什么”,能促进对文章的理解。(4)从含蓄之处提问许多文章都有一些耐人寻味的句子,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影响着对全文的理解,就这些句子提问,促使对其进行深入探究,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5)从阻滞之处设问在阅读中有时思维会暂时阻滞,出现盲点,这时如果提个问题,换个角度思考,会激发更大的兴趣,迂回旁通,豁然开朗,越过阻滞,达到理解。例如阅读故乡,对其主旨不易把握,可以从小处着眼,提问思考:闰土后来见到“我”为什么叫“老爷”?叫“老弟”有什么不妥?(6)从无疑之处

9、设问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同样的表达又可以有不同的含义。阅读文章,要善于从平常处发现问题,于无疑处生疑。孔乙己的名字叫什么?为什么一个人活在世上连个姓名都没有呢?祥林嫂嫁给贺老六后大家为什么还叫她“祥林嫂”,而不叫“贺六嫂”?等等。这些问题会引向深刻的思考,有时可能没有什么准确的答案,甚至不可能得出什么结论,但却拓宽思路,形成创造性思维。(7)从瑕疵之处设问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多数是名家名篇,其选文、注释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审订,无疑是典范之作,是应该相信的,但相信不等于迷信。由于时代的变化,语言的发展,或者有的思考欠周密,名家作品中也会存在着某些不妥之处,如一些不合语法习惯、表意不明的句子,或注释不准确的条文。要鼓励学生不要迷信课本及权威,而应主动探索,大胆怀疑前人之说,敢于吹毛求疵,发现问题,通过讨论辨明是非。质疑释疑,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质疑释疑的方法与技巧,才能有效地改善自身的教学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