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二历史选修一最后冲刺卷(二).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0998834 上传时间:2023-09-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二历史选修一最后冲刺卷(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年高二历史选修一最后冲刺卷(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年高二历史选修一最后冲刺卷(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年高二历史选修一最后冲刺卷(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年高二历史选修一最后冲刺卷(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高二历史选修一最后冲刺卷(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高二历史选修一最后冲刺卷(二).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高二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最后冲刺卷(二)1. (2012三明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这部反传统观念的著作将孔子描写成人民权利而不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理解由著名德国学者格奈斯特和施泰因所提倡的国家组织之梗要,我对其观点知之甚深,乃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回观国情,人人皆信乎英美法自由激进之论,视其为金玉良言,以至国家几被

2、损毁。但我已有纠正之理由,报国正是此时,我深信实现此信念至为重要。 伊藤博文(1882年)请回答:(1)材料一对戊戌变法性质的分析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7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选择“天皇制政体”的原因。指出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体制上的不同结果。(8分)2. (2012威海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高祖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材料二 “盖帝(孝文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

3、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1)材料一提到的改革措施是什么?结合材料指出孝文帝推行这一措施的目的。(4分)(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赵翼的“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观点的认识。(6分)3. (2012丽水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众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辖。马丁路德说:你若明白了这一层,就必知道:你需要那为你受苦而复活的基督;你既已信他,就因这信可以成为新人,使你一切的罪都得赦免;并且你因另外一位的功德,就是单因基督的功德,得以称义了。加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

4、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概括材料一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共同观点及其核心内涵。(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宗教改革运动是如何推动欧洲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6分)4. (2012河南六市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材料一 明治政府颁布法令:官员礼服为西式礼服,提倡人们穿西装;为使日本人长得更高,天皇下达食牛肉的敕令。欧式砖瓦建筑不断兴建;有轨马车、人

5、力车、火车成为人们新的交通工具 材料二 改变日本传统生活方式的极端做法,不仅花费了大量的宝贵资金,而且伤害了一般日本人的感情,因而引起他们的反感,并引发社会震动。著名大学教授、小说家夏木漱石批评这种欧化风气是一种“轻佻”行为,他担心浅薄地模仿西方会失去“日本人的特性”。著名医学专家森鸥外也反对完全以欧洲为模子来改变日本的习俗、制度和机构。甚至福泽谕吉也改变了腔调,认为日本的传统文化不能全面放弃,应“尽量少抛弃”,而对西方文化应尽量多吸收,从而提出了“少弃多采主义”。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材料一反映了日本当时什么政策?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这一政策进行评价。(10分)(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

6、说明为什么许多重大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新的重大举?(5分)5. (2012江西九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6分)材料二 (商君)开塞耕战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 魏亡之祸,成予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

7、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2) 根据材料二和三,分别指出两场改革的性质,材料中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9分)6. (2012邵阳第二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 西太后说:“变法乃素志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光绪说:“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迭经谕令各将军督抚切力筹办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复存观望。”康有为说:“杀几个一品大官,法就可以变只要皇帝驾临乾清门大功告成。”英国人赫德说:“他们把足够几年吃

8、的东西不顾他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他吃了。”纽约时报报道:“改革派在现实政治斗争中非常不善于利用人们对既有体制的反对人民的内心都憋着一股劲儿,并且人民的情感会被广泛地唤醒,而只有这种状况真正出现时,才会对改革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编自戊戌变法相关当事人和旁观者的言论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兴起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变法失败的原因。(9分). (2012江苏启东预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

9、鞅之法生焉。摘自淮南子要略材料二 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毛泽东材料三 (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秦军战绩全胜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败北58次3次4次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请回答:(1)材料一从哪四个方面概述了商鞅变法的条件?(4分)(2)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

10、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2分)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1分)(3)(4) 结合材料一、三,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4分)2012年高二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最后冲刺卷(二)参 考 答 案第1题【参考答案】(1)不正确(1分) 材料一认为戊戌变法是“传统范围内的改革”,而康有为维新思想是西方政治学说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提出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法的政治主张;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6分)(2)天皇制在日本有深厚的基础;吸收德国的经验,借鉴英法美革命引起社会动荡的教训;武士阶层是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保留较多的封建残余;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不

11、充分,封建领主经济占据统治地位。(4分,答出2点即可)中国戊戌变法没有实现政治体制的变革,日本完成了幕藩体制向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转变。(4分)第2题【参考答案】(1)讲汉话。(2分)促进鲜卑族积极接收汉文化,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2分)(2)认识:答案一:该观点正确(1分)。北魏推行“汉化”政策学习的多是汉族的繁文缛节;改变了本民族的武勇之风,进一步削弱了军事力量,失去统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招致人民的反抗,导致国势衰退。(3分)。答案二:该观点错误(1分)。汉化政策不但没有使北魏政权的国势衰退,相反“汉化”政策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复苏和繁

12、荣;有利于北魏社会的进步(或:风气的改进、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开发等(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答案三:该观点过于偏激。(1分)理由参照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答案。(5分)第3题【参考答案】(1)观点: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2分)核心内涵:人文主义。(2分) (2)否定罗马天主教会权威,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教派还成为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6分)第4题【参考答案】(1)政策:“文明开化”政策。(2分)评价:它有利于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

13、俗习惯,改造日本社会习俗;有利于日本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4分)但是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弱化了日本传统文化。(4分)(2)原因:旧的风俗往往会起到阻碍改革的消极作用;(2分)通过移风易俗,促使人们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3分)第5题【参考答案】(1)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6分)(2)性质:前者属于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后者属于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4分) 共同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2分) 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3分,言之成理即可)第6题【

14、参考答案】(1)背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等。(每点2分,任写三点得6分)(2)光绪帝手无实权;没有周密的策划;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空怀改革理想而缺乏实践经验和策略;急于求成、树敌太多;超越时代心理承受能力;改革触动权贵的利益;缺乏社会广泛的认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弱小性和软弱性;封建势力过于强大等。(每点2分,任写四点得8分,条理清晰1分) 第6题【参考答案】(1)民风民俗;地理环境;物质基础;统治者的抱负。(4分)(2)措施:奖励军功;奖励耕织。(2分)原因:改革者取信于民。(1分)(3)特点:利用强悍民风,因势利导;刑赏并用(以法家学说为指导思想)。(2分) 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富国强兵,加快秦统一中国的进程。(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