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0986227 上传时间:2023-10-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陋室铭》教学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陋室铭教学设计 刘晓爽学习者分析:1、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经历和经验,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2、有了前一课桃花源记的学习,为本期学习文言文打下了基础,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上一课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本课,并找到自己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与途径;3、针对本课的新知识:“铭”这种文本、类比、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重点加以引导、讲解和学习。让学生领会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注重分析能力训练与朗读能力训练,疏通文意以学生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2、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分解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

2、关的文言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多种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 2、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课以前,我想先请大家做一道选择题。一间王公大厦,装饰华美,金碧辉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须说很多违背良心的话,做许多丧尽天良的事;有一间斗室,非常简陋,但是有青山绿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边。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学生

3、答选后者)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选择一样。相信你会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2、作者、作品简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参观刘禹锡的陋室吧! 说到刘禹锡,那我们当然就要来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资料。(学生自主介绍作者及作品。点拨: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教师归纳补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3、解题:同学们回家读过这篇文章了吗?(读过)那读完有什么感受呢?(读起来朗朗上口)同学们说的很好,这就

4、是本文文题的特点。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激励自己的格言。墓志铭,在墓碑上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 4、口述:刘禹锡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

5、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二、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疏通大意。 1、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 齐读 (2) 听范读 (3)再齐读 (4)请学生在书上找出重点字词,书上没有的自己写在书下角

6、并补上注释。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把不会的字词画出来,等会我们一起解决。(提醒学生要注意关键词、句的解释。)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教师适当点拨 三、 赏析课文、研读课文 提问: (1)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4)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作用是什么?明确:比喻、对偶。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5)作者列举诸葛庐,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作者意在用

7、古代的贤士来自比,说明自己也具有他们的志趣和品德。这种写法叫类比。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描绘了陋室周围的环境,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概括这里环境的特点?明确:环境幽雅。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明确: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雅。(8)“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这句写什么?明确:写室中之事。(9)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什么和室中之事是什么呢?明确: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说明陋室主人的交往高雅;写室中之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10)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明确:调素琴、阅金经。看出主人兴趣优雅。 (11

8、)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明确:“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提示:安居陋室,只与鸿儒交往,悠闲自得,胸怀着诸葛亮、杨雄那样的抱负。) (12)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自由抒发)(1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明确:结构上,与开头呼应。内容上,总结全文。引孔子的话证明只要主人“德馨”,陋室就不显其陋的哲理。 四、 悟读课文 1、你认为哪一句才是本文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明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分析了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

9、的节操。 3、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言志。托“陋室”之物,言“安平乐道”之志。 4、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人具有这种品质?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吗?(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有所准备。例如:孟子的“贫贱不能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杜甫的“贫贱至极,笔耕不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还有抛弃都市生活自愿选择到汶川支教的年轻教师) 五、 总结全文,结束学习 1、小结:作者先运用比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从而来揭示中心其意不言自明。 2、总结: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能说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已经完全领会刘禹锡的精神境界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 3、布置作业: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短文。如“教室铭”,“寝室铭”等。 (2)背诵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仙名水龙灵陋室德馨不陋自然环境(幽雅) 往来客人(高雅) 主人情趣(优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