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098497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二章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二章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二章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二章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章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二章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教学设计 备课年级 八年级 学科 生物 备课教师 杨容 课 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课 时1课 型新授课准备部分激发动机情景激趣、问题引趣、媒介导趣共定内容(1)认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2)解释不同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不同的原因。(3)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共定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2)解释不同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不同的原因。(3)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2.过程与方法通过坐标、曲线图来表示数量关系,并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

2、生物的情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环保理念。(2)通过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学生初步形成辨证唯物主义观点。(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学部分按“自学指导交流要点释难破疑”的环节进行课时设计一、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蓝天、绿草、牛羊勾画出一幅令人充满遐想的画卷。但是近些年来,诗歌中描绘的美景正在面临着荒漠化的威胁。如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那么,生态系统是怎样进行自我调节的呢?调节方式有哪些?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二、新课学习(一)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

3、的,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在通常情况下,适度地改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并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崩溃。分析讨论:驼鹿与狼的数量变化关系美国的罗亚岛国家公园是一个长约80 千米、宽约13 千米的小岛。在岛上,狼是驼鹿唯一的天敌,而驼鹿也是狼唯一的食物来源,狼和驼鹿完全依靠彼此的生存而生存。20 世纪50 90 年代,科学家对岛上驼鹿的数量与狼的数量进行了持续调查,结果发现岛上驼鹿的数量与狼的数量具有一定关系。1.20世纪5090年代,驼鹿的数量与狼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驼鹿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狼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再下降。驼鹿数量增加时,因为食物丰富,狼的数量相

4、应增加;狼的数量增加又导致驼鹿的数量下降。两者相互制约,保持相对稳定。2.假设某年在狼群中出现了一种疾病,导致狼大量死亡,随后的一年中将会对鹿群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狼大量死亡,天敌减少,鹿群的数量短期内迅速上升。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林木的生长自然受到危害,但食虫鸟类因食物丰富而数量增多,这样就会抑制害虫数量的增加,从而使它们的数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正是由于这种自我调节机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才能较长时间地保持一种动态

5、的平衡。视频: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和苔藓,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它们来维持生存。假如地衣受到大面积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有可能崩溃。而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即使某种生物大量减少,同一营养级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生物可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仍然能够维持相对的稳定。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调查活动:目的要求:1. 了解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原因。2. 提出保护和恢复生

6、态系统的建议。方法步骤:1.拟定调查方案。2.实地调查,做好记录。3.查阅文献,收集资料。4.撰写调查报告。表达交流:提出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建议。【详阅教材P75】当池塘受到轻微污染时,它能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消除污染,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当池塘受到严重污染,超出其自身的调节能力时,池塘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就会急剧减少,最终清水池变成了污水湾。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受到损害,从而引起生态失调,甚至导致生态危机。相关链接: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雷

7、击、水灾、旱灾、台风、山崩、海啸等,可在瞬间使一些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人为因素如修建大型工程、大量排放有毒物质、引进或毁灭某些生物种类、大量使用农药或化肥等,也会使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进而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目前,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生态平衡失调的初期往往不容易被人们察觉,如果恶化到一定程度,就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平衡。现在,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正在影响着自然界中各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致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因此,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根据当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对策,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以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目的。拓

8、展部分按“引导练习引导学法引导拓展”的环节进行课时设计本节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态系统处在动态平衡之中,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板书设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一、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生态系统处在动态平衡之中,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1.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2.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教学反思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最终达到动态的平衡,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要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在学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这一知识点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狼和驼鹿数量变化关系的曲线图,来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达到动态的平衡。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采用图片、视频、实例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强化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和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基本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