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作品多元解读.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0984779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文学作品多元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典文学作品多元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典文学作品多元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典文学作品多元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典文学作品多元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文学作品多元解读.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E4)古典文学作品多元解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提要 随着新课标理念进一步推行,许多教师对新教材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作出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在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积极地鼓励、支持学生的个性阅读、多元阐释,使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得以确认,有了自己思想和理解的权利,可以以平等的身份与所有阅读的参与者对话,交流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阐发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和体味。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却由否定作品的一元解读转而走向对文本的无限衍义,他们似乎忘却自身作为“对话主体之一的首席”的身份,似乎害怕背上压抑学生的恶名;学生则似乎茫然于“主体身份确认”的激动,无所顾忌地狂想,千奇百怪地释义。本文就针

2、对古典文学作品教学的多元化解读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谈点粗浅的看法。关键词 古典文学作品 多元化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有着明确的指导意见:“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同一的标准答案。”这个意见的核心就是关注和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3、,而且对“个性化解读”的内涵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说明。作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当然也应遵循这一要求。一、问题的提出在新教材中,古典文学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由于缺乏文言的语境以及我们过去对古典文学作品采取的教法是从作家、时代背景、作品内容、人物形象、主题到写作特点逐一分析,这些对生活在中外文化交融时代的中学生显然很难有吸引力,因此,古典文学作品在新课标理念下怎么“教”,业已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点、热点,同时又十分自然地成了教学的弱点和难点。这一问题,不仅为众多学者所关注,也是众多中学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新课标理念进一步推行,在古典文学作品的具体教学实践中,许多语文老师积极开展探

4、究性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语文活动实践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许多深刻、新颖、独到的见解应运而生,课堂教学因而变得生动有趣。这既是社会日趋多元化,人们思维日趋活跃、个性化的表现,也是随着新课标理念推行,学生思想不断突破僵化框框,敢于表达自己声音的表现。然而在这背后,也出现了一些剑走偏锋现象。 1、漠视文本,刻意求新 新课标强调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有的教师对此缺乏正确理解,在教学中刻意标新立异。如有一位教师讲季氏将伐颛臾一课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句话?我们都知道,本来季氏的着眼点是鲁国内部的权力之争

5、,想通过伐颛臾为自己争权夺利增加砝码,这是孔子洞若观火的见解,这句话很好地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远见卓识。但有个同学却据“危而不扶,颠而不持,则将焉用彼相矣”一句,推断孔子认为季氏担心的是自己内部没有得力的助手。对这一明显偏离课文原意的错误推断教师竟然连声叫好,还呼吁其他同学为这位同学的“有新意的见解”鼓掌。难道为了创新,就可以凌驾于教材之上、随意误解甚至曲解课文作者的本意吗?2、忽视背景,主观臆测古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选入教材的古典文学作品除了以意境引人入胜外,就是以情感人:或喜或怒、或爱或憎、忧郁、愤激这些都是由作者独特的处境、身世经历、思想倾向、个性特征以及文化修养所

6、造成的。因此,教师在欣赏教学中若不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背景材料,就不能启发引导学生调动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以及文化素养去体验作者当时的情绪,也不能达到如见肺腑、如共痛痒那样相知相亲的境地,即那种“感同身受”的境地,这样学生难以真正感悟作者所表达的各种思想感情。比如,对唐代的妓女与当今的妓女概念不一样,唐代的文人有当时特有的作风等背景知识不了解,那么在琵琶行一文的教学中,学生自然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白居易为何要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一个是朝廷命官、大文豪,一个是长安故倡,身份相差太大,这种感叹又何以会成立?如果以现代的观念去理解,会觉得白居易很不正常。当今社会哪有行政官员或作家

7、见到妓女引为知己的?即使引为“红尘知己”,哪个会写文章昭告天下的? 3、藐视先见,热衷否定新课标强调,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据此,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解读听之任之,而不加以评判、引导,造成有的学生以否定为乐,凡是传统的说法,教材与教参里延用的,否定了之,不顾自己观点能否立住脚跟的后果,导致了学生对文本任意性解读、误读的现象十分严重,文本的许多潜在价值由于缺少教师的指导而得不到应有的开掘。比如,有人就把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被休解读为“刘兰芝嫁到焦家两三年了,一直没有生育,这威胁到焦家接香火大业,焦母无法容忍”。再如,有同学在阅读智

8、取生展纲的过程中,非常细心地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整篇课文氛围严肃,气势压抑,但也出人意料地写到一次笑声,这就是杨志被迫同意大伙在黄泥冈歇息后,“众军汉都笑了”。有同学认为这似乎是一处闲笔,删掉它既不影响文字通顺也毫不影响故事情节的推进。还有同学认为可以把这句话移至后文中杨志同意他们买酒之后,相关句子改为:“听了这话,众军汉都笑了,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似乎能买酒吃比能坐下来休息更让人高兴。应该讲同学们对这个细节的发现是颇为独特的,但是对这个细节作用的理解却又不太站得住脚。其实对这个细节,如果我们去关注一下故事情节,便可知道:这是文章中最为精彩的一个细节。“众军汉都笑了”出现在情况发生了急剧变

9、化的关口押送工作由严密执行转化为漏洞出现,杨志由主动指挥转化为被动招架,以老都管为核心的众军汉由被动执行转化为主动要求,因而这句话也就成为杨志押送失败的一个潜在标志。可以说,情节进行到这里,杨志已经没有原则了,因而,杨志的失败是可以预见的下文中同意众军汉买酒解渴(此乃黄泥冈和整个押送途中的大忌)以及最终遭到打劫,在这里已经埋下伏笔。总之,对这一简单的神态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闲散之笔,而是作者巧妙设置的机关,既不能删除,也不可移动。二、解决的对策古典文学作品多元解读中存在的以上问题,都有悖于多元化解读的初衷。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要解决古典文学作品的多元化解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如下对策:1

10、、多元解读要从文本出发 文学的解读是两个视界的融合。文学作品有它自己的世界,解读者也有他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两个世界在解读者的理解中发生接触后,融合为新的世界意义。真正的理解没有随意性,总是受到两个视界的限制,一个是作品的视界,一个是读者或解释者的视界。 新课标虽然强调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作品的文学价值也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为了张扬阅读理解的“个性化”,就允许学生脱离文本天马行空式地驰骋想像。个性化的解读行为虽然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但是,这一切都应该立足文本。根据新课程标准所采信的文本阐释理论,文本有一个最基本的层面,这个最基本的层面是

11、个性化解读的基础,它是多义、多元解读的空间。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不能颠覆文本中最基本层面的意义。只有在这个基本层面上自圆其说,有理有据,所解读的意义才有价值,才是真正的个性化解读。否则,就是对个性化解读的歪曲。例如,有人认为窦娥的三桩誓愿,“混淆了其复仇对象与其他公众的利益界限,将一己之私仇扩大至整个楚州人”、“窦娥的复仇一定要牺牲其他无辜者的利益吗?她有这种形式的复仇权力吗?”最后结论是:“窦娥:一个善良的野蛮人。”(参见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年第4期)如此观点可谓新颖,但总觉得这种解读脱离了作品的视界,而过分强调了读者或解释者的视界。 同是对窦娥的解读,窦娥式的抗争:人肉筵宴中弱者

12、的呼号(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2004年第5期)一文,立足于窦娥冤全剧的有效把握,提出了“窦娥的指斥天地和三桩誓愿,与作者的反抗精神,事实上仅是一种表面的巧合。从整个剧本看,窦娥之悲之冤,不在于她的反抗性恰恰在于她亦步亦趋地顺从那个社会所倡导的思想和规范,一生恪守孝道和贞节,危难来临时信官府、信天理,却最终被那个社会扼杀”的观点,应该说这一观点很有个性。不仅于此,从对张驴儿逼婚的抗争、对桃杌屈打成招的控诉,对最后指天斥地三方面如何认识,结合全剧实际,作了有理有据的阐述,最后指出“在这样的社会,弱女子窦娥无处可逃,无法反抗,只得充当封建伦理秩序构筑的文明祭坛上的牺牲品。她的哭诉和祈祷,套用鲁迅先生

13、的话说,无非是几千年来无数的人肉筵宴中悲惨弱者的几声微弱的呼号”。可见,以文立解,从文本最基本的层面出发,是多元解读的关键一环。 2、多元解读要立足于知人论世鲁迅先生有一段名言:“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这段精辟的论断告诉我们“论文”的三大原则:顾及全篇、顾及全人、顾及所处的社会状态。由于大多的古典文学作品创作年代距今较远,因此,我们尤其需要通过理解作者来深入理解文本,尽量做到知人论世。对于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有必要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和精神世界。不妨以上文中提到的对琵琶行一文的解读为例。由于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妓业也在

14、发展,可以说达到了一个相当鼎盛的时期,像琵琶女这样色艺俱佳的高级妓女叫艺妓(当今日本尚有残余),在社会上得到认可,被认为是一种正当职业,并没有什么不光彩。“每个城市都以它的艺妓为荣,她们经常出现在一切公开的庆祝活动中。”“艺妓的存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制度,无论在长安还是在外省,都是风雅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古代房内考高罗佩著,李零、邱晓惠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恩格斯说过:“雅典的全盛时期,则广泛盛行至少是受国家保护的卖淫。超群出众的希腊妇女,正是在这种卖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她们由于才智和艺术趣味而高出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一般水平之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60

1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唐代的许多妓女也正是这样一些才智和艺术趣味高出于一般妇女之上的女性,她们不仅姿色出众,技艺超群,而且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能歌善舞,有的还能写诗作文,精通琴棋书画。作一个不很恰当的类比,唐代的琵琶女相当于当今社会的明星大脘。作为官员也好,文人也好,与文艺界人士交往属平常之事,无须讳言,这是他们的一种生活社交方式,是他们风雅生活的一种体现。同时代的文人,如李白甚至道学家韩愈都是如此。如果我们了解唐代的妓女与当今的妓女概念不一样,唐代的文人有当时特有的作风,那么我们对前面提到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3、多元解读要尊重他人的话语权解读文学作品,由于解读视角的不同,对同

16、一作品的解读会出现不同的解读方法,可能会读出不同的意义,但是意义之间往往并非是相悖的,而是互相补充的;不同的读法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深入理解文本。因此,在发表自己的解读见解时,要尊重他人的声音,尊重他人的话语权。如教鸿门宴一文时,讲到“项王不杀沛公”原因的理解,一般学生都认为是项王的为人不忍,这是由他的轻敌、优柔寡断的性格造成的。但也有同学联系历史背景,提出在鸿门宴之前,项羽刚刚与秦军精锐部队“战于河北”,结束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巨鹿之战”,“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有什么“为人不忍”呢?解读出项王终于不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的第二个深层心理动因:项羽刚刚活埋了二十万秦军士卒,已经很不得秦地百姓的民心,倘再杀了“劳苦而功高如此”,尚未有背叛把柄的刘邦,那就彻底违弃了诸侯间的盟约,进一步失去天下诸侯的心。由此可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