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案03.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0976508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窦娥冤教案0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窦娥冤教案0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窦娥冤教案0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窦娥冤教案0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窦娥冤教案0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窦娥冤教案0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窦娥冤教案03.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窦娥冤教案课文鉴赏说明 一、主题、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课文是剧本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这一折可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基本上是一个场面。 第一部分(开头至“只落得两泪涟涟”),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 窦娥在杀气腾腾的气氛中身戴枷锁上场,唱出冤气冲天的怨恨。【端正好】一曲,由窦娥诉说自己无辜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滚绣球】一曲,是她在绝望之中迸发出来的呼

2、号。她揭露人世间的不公:“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指责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错勘贤愚”。 【滚绣球】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表现。 第二部分(“刽子云”至“负冤衔屈”),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 【倘秀才】【叨叨令】二曲和窦娥与刽子手的对白,写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又写她“孤身只影无亲眷”“吞声忍气”“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交代她孤苦无依的身

3、世。“(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今日赴法场典刑”一段说白,回述她为了婆婆免遭拷打,屈招了药死公公的死罪,承上一折再次表明她委实冤枉和她的善良心地。“此后遇着冬时年节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一段说白,以及【快活三】【鲍老儿】二曲,是窦娥向婆婆嘱托后事,央求婆婆顾怜自己冤屈而死和孤苦无依,遇时节能给自己一点微薄的祭奠,突出了这位弱女子的悲惨遭遇,而她在临刑将死之际,还劝慰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又一次表现了她的善良。 第三部分(“刽子做喝科”至结束),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 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第一愿是血溅白练,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让“四下里皆瞧见”,以证明她“委

4、实的冤情不浅”。第二愿是六月飞雪,以“免着我尸骸现”,让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第三愿是要楚州大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 窦娥临刑的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她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抗争。这既是本折的高潮,也是全剧的高潮,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人物性格也得到充分的展示,一个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丰满、鲜明地立在我们面前。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的这一主题思想,揭示了封建吏治压迫人民、贪赃枉法、草菅人命

5、的腐朽黑暗本质。这具有概括性的语句,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也是剧本的点睛之笔,一语道破形成窦娥冤案的社会根源。作品表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二、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显灵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三、本色的戏曲语言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

6、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在课文中,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如火,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语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入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

7、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感人。 解题指导 一、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剧情和结

8、构。 见“课文鉴赏说明”。 二、了解课文所表现的主人公心地善良的性格及其艺术效果。 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还表现了窦娥的善良心地。 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而不走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她为了婆婆免遭拷打,屈招药死公公;她临刑之际嘱托后事,悲痛至极,还劝慰婆婆不要烦恼哭泣,替婆婆设身处地考虑,一片孝心。这些充分展示了窦娥性格善良的一面,并与她的反抗精神相映衬,使她的形象更丰满、鲜明,也为下文窦娥感情的总爆发,蓄足气势。 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者把悲剧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展示给观众,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这体现了悲剧的特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9、。 三、领会【滚绣球】一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以及古代戏曲多用口语,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语言特点。 1合:应该。怎生:怎么。糊突:混淆。 2在【滚绣球】一曲中,窦娥因蒙冤赴刑而发出对天地的怨恨。她悲愤地质问:“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她痛陈现实,指斥天地的不公、命运的不平,使“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这不公平的事实,摧毁了她对天地的敬畏和幻想,使她得出结论:“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她大声呼告,对天地加以否定:“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在绝望中愤而抗议,揭露人间普遍的不

10、合理,否定掌握人间的贫贱富贵、生死寿命的天地鬼神的公正性。这里的天地是现实的象征,鬼神是人间统治者的象征。对天地鬼神的指斥,实际上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抗议,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 这段曲词直抒胸臆,高亢激越,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体现了古代戏曲的曲词富于抒情性的特点。 这支曲子运用呼告、对比以及对偶句、反问句、感叹句、词语反复等,不仅使主人公的满腔怨恨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四鉴赏课文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课文写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不仅表明窦娥的冤屈的深重、反抗的强烈,而且显示她的愤怒抗争的强大力量,寄

11、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反抗情绪和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理想。 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殉情后合葬,墓上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他们的精魂化为鸳鸯,生时离散,死后团聚,朝夕相伴,情意缠绵。这里所显现的情形和所蕴含的感情很美,委婉地表达了对二人忠贞爱情的赞颂和对他们被迫害而死的无限同情,反映了人们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爱情幸福的美好愿望。 两篇作品都运用了大胆的想像。这种想像可以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两篇作品的内容都是

12、植根于现实生活的,但其中理想化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则是不可能出现的。作品通过想像、夸张,以超现实的情节,让美好的愿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以寄寓作者的爱憎,反映人民的情绪和理想。结合作品内容来看,这种写法表现了作品揭露社会矛盾的深刻性和解决社会矛盾的理想化。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喜爱“大团圆”结局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以及传统的文学作品奖善惩恶的教化功能。 教学建议 让学生参看鉴赏提示、注释,认真阅读课文,掌握其中的古白话词语,了解剧情。可结合课文介绍一点有关的杂剧知识。 在弄清字词、了解剧情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可分角色朗读、分段轮读、重点选读或自由朗读,形式可活泼多样,但要进入“角色”,读

13、出感情。【滚绣球】一曲,可结合练习三做重点诵读指导。 课文第二部分展示了主人公性格的另一侧面,使全折的情节起伏跌宕,可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塑造和剧情结构两方面了解这部分在全折中的作用。 鉴赏课文的语言,除重点鉴赏【滚绣球】一曲外,还可选取其他曲词和一些说白,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以及“(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一段说白,着重品味曲词、说白的本色的语言特色。还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领会曲词、说白、科介是怎样相辅相成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了解戏曲语言个性化和动作性强的特点。 鉴赏课文的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着重了解这种艺术手法对表现剧情和塑造人物形

14、象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允许有不同认识,教师应注意引导、总结。 如有条件,可让学生阅读窦娥冤全剧剧本,组织观看戏曲窦娥冤的影片或音像资料。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

15、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窦娥冤与“东海孝妇”的故事 窦娥冤的题材取本于“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孝妇”的故事在中国古代长期流传于民间。说苑贵德汉书于定国传和搜神记中都有关于“东海孝妇”故事的记载。元代的杂剧作家王实甫、梁进之也都作过于公高门杂剧,颂扬替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关汉卿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并参考了当时有关的戏曲创作,完成了这部著名悲剧的创作。经过关汉卿的改造和天才创作,窦娥冤已不再是民间传说中的“东海孝妇”故事的翻版,而是一部深刻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激动人心的著名悲剧。它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