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影响因素研究.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0958938 上传时间:2024-0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影响因素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影响因素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发展,无论是在贸易规模的扩大上还是在贸易结构的优化上,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贸易结构作为一国对外贸易的基础,贸易结构的变动,不仅关系着一国的对外贸易的活动,也与一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作为贸易大国,也难逃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这次危机对中国的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要早日走出危机,一方面要等待世界经济的重新复苏,另一方面中国要进行结构调整。因此,研究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不但是迫切的而且是必要的。本文试图从中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入手,研究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并对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在研

2、究方法方面,本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将经验分析和理论研究相结合。本文先对对外贸易结构的概念进行界定,整理了国内外对对外贸易结构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说明了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接着,探讨了与贸易结构相关的经济理论。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些影响贸易结构的变量,包括外商直接投资、中国资本存量、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人名币汇率、中国人力资本存量等,并对它们进行量化。接下来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即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模式结构以及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的现实发展水平。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对外贸易结构与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关键词:中国;对外

3、贸易结构;影响因素比较优势理论把劳动当成唯一的生产要素,贸易的产生及结构的变化是由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决定的。然而,现实中还存在很多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等。资本和管理要素跃居首位,产品表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成熟期,虽然资本要素投入仍很重要,但非熟练劳动投入则大量增加,并在生产中的作用迅速上升,产品表现为劳动密集型。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由于要素密集性不同,产品所属类型不同、技术先进程度不同以及产品价格不同,因而使得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产品处于不同时期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不同,因而“比较优势也就从一个拥有大量熟练劳动力的国家转移到一个拥有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的国”。产品的出口国也就随之转移。产品生命周期理

4、论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科技状况不同的条件下,工业先进国与落后国之间比较优势的不断转化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过程。工业先进国的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落后工业国的工业化,而且带来了两者之间比较优势和贸易结构的变化。2.1.2.3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格鲁贝尔和劳艾德在1975年合著的产业内贸易一书中提出的,他们通过对所有主要工业国的研究,提供了有关产业内部贸易现象的详细情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兰卡斯特(Lancaster)、迪克斯特(Dixit)和斯迪格利兹(StiglitZ)等人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理论解释,使产业内贸易成为一新的贸易理论。所谓产业内贸易是与产业间贸易相对

5、而言的。产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以生产要素自然享赋优势实行专业化分工基础的商品交换,如发达国家资本充足,但缺少劳动力和资源,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资源,却缺乏资本和技术。因此,发达国家以工业品交换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即为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是以各国部门内产品的生产专业化为基础的交换,这种交换是生产要素享赋相似、产业结构相似和消费结构相似的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国家间要素享赋的差异,从而比较成本的差异是产业间贸易发生的基础和原因。国家间的要素察赋的差异越大,产业间贸易量相应越大。这是传统的贸易理论对产业间贸易的解释。国际贸易中的产业内贸易现象显然不能用传统的贸易理论来解释,因为传统贸易理论有两个

6、重要的假设前提:一个是假定生产各种产品需要不同密集的生产要素,而各国的要素察赋是不同的。因此,贸易结构由各国不同的要素察赋来解释的。第二个是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在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影响因素研究一个特定的产业内的企业,生产同样的产品,拥有相似的生条件。显然在这些假定的基础上,是无法对产业内贸易做出合理的解释。产业内贸易理论以产品异质性、规模经济和需求偏好相似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产品异质性是指同类产品在实物形态上存在差异,如质量、性能、规格、商标、牌号、设计、款式等不同,甚至每一种产品在其中每一个方面存在细微差别。各国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和技术水平存在的差距,使它们不可能在具有比较利益的

7、部门生产所有差异性产品,必须专业化生产某些差异性产品。因此,每一个产业内部的系列产品产自不同国家,而消费个性化引起的需求多样化和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不同,使各国对同种产品产生了相互需求,从而产生贸易。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效率提高所带来产量的增加或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规模经济可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种。外部规模经济是产业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该产业的成本随着下降,经济效益提高,该产业的企业从中获得利益。某一产业的企业大量集中在某一地区,就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在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国际贸易会使产品的价格下降,而价格的下降会引起需求的增加,这又为生产和贸

8、易量的扩大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使贸易各方都获得利益。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单个厂商通过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下降或生产效率的提高。内部规模经济一般会导致不完全竞争。因此,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某一产业部门内,各国将各自专于该产业部门的某些差异产品的发展,再相互交换,即开展产业内贸易,以满足彼此的多样化需求。需求偏好相似理论认为,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的国家需求结构是不同的。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需求不同档次的商品。高收入的国家需求技术水平高、加工程度深、价值量大的高档商品;低收入的国家主要需求一般档次的商品。因此,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相近,需求结构越相似,相

9、互需求就越大,相互间发生贸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偏好相似理论得出的结论是: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在具有相同或相近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更易于开展。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当一国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出新产品后,它可凭借这种技术差距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向其他国家出口这种产品,这种技术差距将持续到外国通过进口此新产品或技术合作等方式逐渐掌握了该先进技术,能够模仿生产从而减少进口后才逐渐消失。而创新国由技术优势所获取的垄断优势利润的消失促使其不断改进技术、工艺,开发出新产品,创造出新一轮的技术差距。这种技术差距变现为创新国在一段时间内垄断出口,这一段时间称为“仿效差距”。“仿效差距”由“掌握差距”和“反应差

10、距”构成。“反应差距”是指从创新国生产到模仿国开始模仿生产所需要的时间;“掌握差距”是指模仿国从开始生产到达到创新国同一水平所需的时间,这一时间内生产扩大,进口被本国产品替代。另外,创新国新产品问世,而外国消费者还不认为它是国内产品的完全替代品,对它并无需求的这一段时间间隔称为“需求差距”。需求差距与反应差距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国际贸易的利益。技术差距理论证明了,即使在要素察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国际贸易。这也较好地解释了技术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周期。技术差距理论将技术作为一种要素引入国际贸易领域,强调了技术差距对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影响。一

11、国若要改变其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的落后地位,就应该重视技术革新。2.1.2.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雷蒙.弗农在1966年的国际投资和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一文中最先提出的,并运用该理论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流向,建立了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后由经济学家威尔斯等人加以补充不断完善。弗农从产品的技术创新的角度对工业先进国和落后国之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比较优势变化而导致贸易结构变化做出了论述。他认为,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先后经历五个不同的阶段新产品导入期、产品成长期、产品成熟期、产品衰退期和产品让预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12、,由于生产要素投入比例的差异,产品在分工和贸易总的比较优势存在明显的差异。产品在导入期,生产过程中科研、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占有很大比重,产品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成长期,2.对外贸易结构影响因素 2.1.3保护贸易理论本文所分析的保护贸易理论,包括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和战略性贸易理论。2.1.3.1幼稚产业保护理论1841年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保护幼稚产业理论。李斯特反对“比较成本理论”关于当外国能用比较低的成本生产并出口某种产品时,本国就不必生产该产品,而是通过对外贸易获得之,同时双方都能从贸易中获利的主张。因为贸易知识既定财富的再分配,它虽然

13、使一个国家获得了短期的利益,但却丧失了长期的生产利益。从外国进口廉价的商品,表面上看是合算一些,但实际上却影响了本国工业的发展,以至于长期处于落后和依附的地位。如果对幼稚产业实行保护关税政策,虽然一开始生产的成本会高些,消费者要支付较高的价格,但经过一段时间,本国的产业可以获得充分发展,而且生产力将会提高,商品的成本将会降低,商品的价格也会下降,甚至会降到进口商品以下。2.1.3.2战略性贸易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布朗德(J.Brander)、斯本塞(B.SpenCer),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克鲁格曼(P.Krugman)等人分析和论述了在不完全竞争、规模

14、经济条件下的国际贸易格局及其成因,提出了战略性贸易理论。克鲁格曼等人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论的研究成果,对国际贸易格局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战略性贸易理论。所谓战略性贸易理论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一国政府采取生产扶持、出口补贴、关税保护等政策手段,促使本国战略性产业迅速成长并扩大规模经济效益,增强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实现本国经济福利的最大化。2.2对外贸易结构的影响因素这部分分析的对外贸易结构影响因素,是基于上面分析的传统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及保护贸易理论来进行选择的。2.2.1基于传统贸易理论的影响因素传统贸易理论强调要素的作用,如比较优势理论强

15、调了劳动的作用;要素察赋理论除了强调劳动的作用外,也重视资本、土地等要素的作用。因此,基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影响因素研究础方面,技术进步首先对各种要素发挥其了巨大的作用,能够改变土地、劳动和资本在生产中的相对比例关系,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可以通过对产品、企业、产业施加影响而产生相应的比较优势。一旦贸易基础得以确立,贸易格局也就随着相应改变。传统的工业经济形态主要以冶炼、加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为主要产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因而在出口结构中,初级产品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制成品也处于粗加工状态。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主要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主要依靠高精尖的设备和技术劳动力。其产品体现了大量的开创性研究活动,决定了其产品价值构成所消化的能源和原材料的价值比重较小,而知识创造的价值比重较大。在经济全球化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难以在一个国家或企业单独完成,而是需要多国或多个企业参与协作来完成。如产品零部件分工与协作的加强,必将引起中间性机械产品贸易量的增加,从而促进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比重变大。另外,科技引导消费导致对高新技术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需求增加导致高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