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重心南移的探讨.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0956807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重心南移的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经济重心南移的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经济重心南移的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经济重心南移的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经济重心南移的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重心南移的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重心南移的探讨.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讲座初中中国古代史“经济重心的南移”的教学研究张静(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中学高级教师)第一部分 对学科内容的深层次理解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为止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不仅展示了经济演变的地理脉络,是地域经济开发史和北南经济地位消长的主线,而且直接带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因此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1. 经济重心南移中“南”的定位 在教材和史家的论著中对“南”的定义不一。人们习惯上 秦岭淮河为南北分界线。但在史家的论著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泛指长江以南,比如在李

2、伯重江南经济的发展(上海古籍出版社)书中指的是“江南”,亦称长江三角洲或太湖领域。在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书中指广义的江南,泛指长江以南,但不包括四川及云贵地区。 在新版辞海中对“南”的解释是南方,特指长江领域及其以南地区。江南,“地区名。泛指长江以南,但各时代的含义有所不同。故我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取与史家一致的定义,即广义的江南,泛指长江以南,但不包括四川及云贵地区。 2经济重心南移的时代判定 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表现在整个历史时期,则是经济区域的变化与经济重心的转移。西周以前的主要经济区是黄河中下游平原;从西周开始,泾渭流域成为

3、新的经济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西汉时期关中地区和关东地区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方黄河流域基本经济区。而南方则相对落后。经济重心何时南移的时代判断,是一个最主要、也是最有异议的问题。其中涉及到如何看待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五代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我们再此不想过多展开这方面的讨论,只是结合课程标准以及解读,谈谈大部分史家的共识。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发展趋势是曲折的,在几百年中尽管也有显著的发展,但承受了战乱、灾荒,军事对峙,出现了明显的衰退。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北方不同,南方自孙吴至南朝大体上处于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里,总的趋势是一直向

4、前的,较少曲折。但不能就此下结论: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不能只看速度,还应考虑原有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状况等多方面因素。从这些方面研究,南方并没有取代北方成为经济发展重心,从有关史料看,江南还处于开发阶段,还处在逐步形成自身的经济技术基础的时期。“如果说经济开发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那么经济重心的转移则是一个质的变化过程。虽然质变是以量变为基础的,但二者毕竟不能混为一谈。”(郑学檬) 尽管唐五代时期 江南经济开发在深度广度上大大超过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财赋也有所倚重,但并不意味着经济重心的南移。 大部分史学家持有的观点是南宋说,如第一部研究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专著就是张家驹先生

5、的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将南宋建立作为经济重心完成的标志。与此同时,李剑农先生在其著作中列专节经济领域之重心移于东南,明确指出:“宋以后之经济重心遂移于东南。”另一位有同类专著的专家郑学檬也认为“经济重心南移至北宋后期已经接近完成,至南宋则全面实现了。”持同样观点的学者为数不少。可以看到义教历史课程标准 2011 年版中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提到“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开发”,在宋元时期提的是“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由此可见,历史课标采用的是大部分史家的观点。 3. 经济重心南移的标准 关于标准,在一些史家的著述中进行了探讨,比如郑学檬的专著。 第一,经济重心所在地区

6、生产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超过其他地区,具体表现为:人口众多,劳力充足;主要生产部门的产量和质量名列前茅;商品经济发达。 第二,经济重心所在地区生产发展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不只是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居优势地位,而是有持续占优势的趋势,就是说其优势为后世所继承。 第三,新的经济中心取代了旧的经济中心后,政府在经济上倚重新的经济中心,并在政治上有所反映。 我们认为,经济重心的标准不能就事论事,也不宜就经济重心南移这一明确指向制定。经济重心地区简单地说就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区域,具体说应具备以下条件 : (1) 区域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超过其它地区,其地位具有全国性的带动作用,代表着经济发展的高度和方向。

7、在正常情况下,是中央政府主要依赖的供应基地。 (2) 区域内人口最密集,土地资源和利用最充分,主要生产部门的产量和质量全国领先。主要指标在有资料量化的情况下,应占全国比例的 50% 以上。 (3) 经济发展质量良好。包括劳动力素质较高,自然环境协调,商品经济发达,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和技术进步等,从而能够长期持续发展。 这些标准是有历史证据,或者说是有史实为依据的。 首先,从宋代南方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与北方比较上看。 第一,南方人口数不少于北方,而且税收轻,农民的生产能力超过北方。 第二,南方亩产量高于北方。 第三,南方充分利用劳动力,开垦荒地,及至山谷峻岭,如福建,层山之巅,

8、“不丘而为田”。梯田在南方丘陵、山区比比皆是。南方农业的部门众多,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南方精耕细作的水平超过北方。吴、越、闽等地从唐末以来发展起来的两作制,即双季稻、稻麦连作等方式,到宋代有更大推广。 第四,南方农产品商业化程度高于北方。 宋代南方手工业发展水平也高于北方。任何生产部门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会带动其他。宋代商业的繁荣水到渠成。宋代东南沿海对外贸易港口的增加与繁盛,反映了中国古代“以丝绸之路”为主的陆路对外商道已让位于海上丝绸之路。 南方经济的发展在南宋之后继续深化,元、明、清三代南方经济发展有增无减,相反,北方发展缓慢。由此使得王朝的政治中心对南方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二、经济重

9、心南移的原因 与上述问题相比,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虽然同样众说纷纭,但大都取决于各自的断代,况且这么大的一个事件,其原因必然众多而复杂。所以除了个别非常具体的说法之外,大多数观点尽管不一致,只是各有侧重罢了,实际上从不同角度为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概括起来,主要有: 第一,战争对北方的破坏及流民的南下。这种历史最为悠久,影响也最广泛,一般多将此当作主要原因。如张步天所言:“安史之乱也是经济地理分布明显变化的分野。由于战乱破坏和尔后北方藩镇割据以及西线吐蕃等的压力使经济中心南移。”另有学者言,宋辽金元时期,“北方人口大批南移的浪潮再度出现,南方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不但使我国经济重心的历史

10、性转移最终完成,而且不断拉大南北农业的差距。” 第二,地理环境的差异与变化。不少学者提出了这一原因,比较典型的是彭克明的专文论述。他认为古代经济“北优南劣”及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就在我国南北地理环境的差异上。”暖温带的北方地区是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和一马平川的黄淮海冲积平原,降水比较充沛而且基本上雨热同期,有利于先民抛荒轮作和迁徙。这些有利条件造成了我国进入文明社会之初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在地势崎岖、水道纵横的南方,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大为提高,而南方的水热条件一经开发即比北方更有利于农业生产。郭育庆从黄河变迁角度指出,隋唐时期黄

11、河中游森林开始遭到破坏,黄河的决溢显著增加,南北地理环境演变的巨大反差使南北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巨大升沉起伏,直接影响着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持续发展。郑学檬认为唐宋时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仅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着眼显然无法加以圆满的解释,南北自然环境变迁是一个重要因素。在研究了唐宋时期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的自然环境之后,得知北方环境恶化,在当时的条件下对土地、森林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接近饱和,却不能承载继续增长着的人口,而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土地生产能力减退等与自然环境有关的因素,在这当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倪根金曾专文论述了气候对古代北方农业经济的影响问题,认为气候变迁也是造成我国古代经济重

12、心逐渐南移的重要推力之一。董咸明从森林角度论述了自然生产力对唐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大影响,指出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的统一,乃是决定经济重心所在的根本原因。南方虽然一直有着很高的自然生产力,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社会生产力是落后的。随着北人大规模南迁,南方的社会生产力赶上北方,与优越的、潜力巨大的自然生产力逐渐取得统一,经济迅速发展并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第三,农业经济本身的发展规律。吴存浩从农史角度指出,经济中心南移问题只能从农业经济本身的发展规律中去寻找,即探讨“南北地区不同农业经济类型的内在发展潜力和水平”。一些学者引用日本学者的研究进行了一些探讨。日本学者认为,中国统一王朝的政治中心自

13、古以来就在华北,文明的中心也在华北,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华北农业比江淮稻作农业优越。从唐代开始,到宋代完成的稻作农耕法的改革,才使江南水田农业最后凌驾于华北旱田农业之上,同时确立了江南在中国农业中的基本地区的地位。郑学檬因而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就是建立在江南地区精耕农业较高的发展水平之上的,这种南移的完成是“全部质变”。 第四,综合因素。以上观点多属论者强调的主要或根本原因,自是见仁见智,各不相同。一些专门研究文章,往往总结综合原因或在不同章节论述不同原因。如郑学檬即在提出前引地理环境变迁因素、南方稻作生产发达因素之外,专门论述了技术进步,将此作为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之一。还特别指出,南方经济最

14、终超过北方,“归根结底是由构成社会生产力实体三要素 (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 的情况所决定的。”同时“也不否认生产关系的巨大影响。” 我们综合以上观点,概括为四条: 其一,生产技术与自然环境的结合是基本动力; 其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又一动力; 其三,政治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低估; 其四,外部环境的作用是重要因素。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这一问题并不需要学生掌握,但是为了理解原因,教师需要了解史学的新进展,更新知识。 经济重心南移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南移。从夏商周三代开始,黄河流域就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农业经济的

15、发展,南方文化也在逐步发展。得益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他们不仅是劳动力,还是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传播着。移民过程就是文化快速传播的过程。北方移民中有人数众多的士人。北宋初期,南方文化日渐发达,但从整体上看,南方文化还不能凌驾于北方之上。开封、洛阳作为文化中心城市,南方尚无城市与之抗衡。太祖太宗两朝将相重臣几乎全是北方人。但这种局面得到改变。陆游的论述真实反映了这一过程:“伏闻天圣以前,选用人才,多取北人,寇准持之尤力,故南方士大夫沉抑者多。仁宗皇帝照知其弊,公听并视,兼听博采,无南北之异及绍兴、崇宁间,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复有沉抑之叹。”可见到北宋末年,中心已趋向东南。南宋时,南方文化超北方,南宋在经学、史学、文学、地理学方面,涌现了大批的杰出人才。许多文人雅士汇聚南方,衣冠人物,萃於东南,如:“今吴、越、闽、蜀,家能著书,人知挟册!”虽有夸张成分,但也道出了南方文化的欣欣向荣。 元明清三代,南方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的地位不可动摇。以致清代学者顾炎武评论北方文化曾说:“今日北方有二患,一曰地荒,一曰人荒。”康熙皇帝曾为诗:“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盛赞南方的经济文化。 第二,经济中心的南移使中国古代后期各王朝的财政经济重心与政治军事重心分离,促进了沟通经南北经济的交通运输线大运河的发展,提高了漕运在各王朝中的政治地位。 第三,经济中心的南移使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