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及答案.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0955722 上传时间:2023-12-31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1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及答案.doc(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 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推回了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你”刘伟正从外

2、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你别管。”刘伟头也不回,_,走了。 “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母亲万分高兴

3、,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关你什么事!” “我是你爹!” “起来!” 父亲没动。 “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4、 “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 , 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1)填入第段横线上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_,因为它与后文_(用原文填空)一句相照应。 A顶着火辣辣的太阳B冒着冷丝丝的寒风C踩着金灿灿的落叶D迎着雾蒙蒙的细雨(2)小说以“单车”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母亲购买旧车_父子骑车看病(3)第段与第段内容基本相

5、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细读第段,紧扣划线之处,说说结尾的妙处。 【答案】 (1)A;刘伟“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2)父亲生气砸车;刘伟挣钱买车(3)两段都写了母亲“留饭”和父亲“揭开锅盖看”的情节。这些重复动作蕴含着父母对儿子的牵挂,突出了对孩子的爱;也为后文父子矛盾的解决做了铺垫。(4)“环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认可;身体“一震”也是内心的震动,表明刘伟体会到了父亲的信任与关爱;“车铃声”渲染了父子和好带来的愉悦。结尾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一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生活的磨练中获得了成长。 【解析】【分析】(1)后文中写父亲问单车的来历是,儿子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

6、买的”,于是父亲下意识地看到了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一句其实就在暗示,儿子的话是真的,所以这里应该填“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才能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据此作答。 (2)文章围绕“单车”首先写了母亲为儿子买来单车,结果儿子整天疯跑,于是父亲一气之下砸了单车,儿子愤怒地离家出走,其实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挣钱买车,最后儿子的愿望实现了,父亲坐上了儿子的车去看病。据此解作答。 (3)文中和段写到了母亲给孩子留饭和父亲揭开锅盖看的细节,流露出二人对儿子的牵挂,这也在暗示后文父子二人的矛盾最终会得以解决,儿子最终也会让二老的心变得踏实。据此理解作答。(4)“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

7、的腰。刘伟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句中“环住”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信任。“震”是对儿子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儿子内心的活动,他此时理解了父亲的信任。“一串清脆的车铃声”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气氛。这个结尾,恰当地暗示了主题。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A;刘伟“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 父亲生气砸车;刘伟挣钱买车 两段都写了母亲“留饭”和父亲“揭开锅盖看”的情节。这些重复动作蕴含着父母对儿子的牵挂,突出了对孩子的爱;也为后文父子矛盾的解决做了铺垫。 “环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认可;身体“一震”也是内心的震动,表明刘伟体会到了父亲的信

8、任与关爱;“车铃声”渲染了父子和好带来的愉悦。结尾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一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生活的磨练中获得了成长。【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通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再细读这一部分内容,根据语境及题意选择合适的句子即可。 本题考查梳理、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要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最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把握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旨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这一情节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这一情节与小说其它情节有什么

9、关系;这一情节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尾段作用的能力。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其妙处。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茶毕,行者回头一看,见后壁上挂著一幅圯桥进履的画儿。行者道:“这是甚么景致?”龙王道:“大圣在先,此事在后,故你不认得。这叫做圯桥三进履。”行者道:“怎的是三进履?”龙王道:“此仙乃是黄石公,此子乃是汉世张良。石公坐在圯桥上,忽然

10、失履于桥下,遂唤张良取来。此子即忙取来,跪献于前。如此三度,张良略无一毫倨傲怠慢之心。石公遂爱他勤谨,夜授天书,着他扶汉。后果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太平后,弃职归山,从赤松子游,悟成仙道。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A悟空闻言,沉吟半晌不语。龙王道:“大圣自当裁处,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悟空道:“莫多话,老孙还去保他便了。”龙王欣喜道:“既如此,不敢久留,请大圣早发慈悲,莫要疏久了你师父。”行者见他催促请行,急耸身,出离海藏,驾着云,别了龙王。 正走,却遇着南海菩萨。菩萨道:“孙悟空,你怎么不受教诲,不保唐僧,来此处何干?”慌得个行者在云端里

11、施礼道:“向蒙菩萨善言,果有唐朝僧到,揭了压帖,救了我命,跟他做了徒弟。他却怪我凶顽,我才闪了他一闪,如今就去保他也。”菩萨道:“赶早去,莫错过了念头。”言毕,各回。 这行者,须臾间看见唐僧在路旁闷坐。他上前道:“师父!怎么不走路?还在此做甚?”三藏抬头道:“你往那里去来?教我行叉不敢行,动又不敢动,只管在此等你。”行者道:“我往东洋大海老龙王家讨茶吃吃。”B三藏道:“徒弟啊,出家人不要说谎。你离了我,没多一个时辰,就说到龙王家吃茶?”行者笑道:“不瞒师父说,我会驾筋斗云,一个筋斗有十万八千里路,故此得即去即来。”三藏道:“我略略的言语重了些儿,你就怪我,使个性子丢了我去。象你这有本事的,讨得

12、茶吃;象我这去不得的,只管在此忍饿。你也过意不去呀!”行者道:“师父,你若饿了,我便去与你化些斋吃。”三藏道:“不用化斋。我那包袱里,还有些干粮,是刘太保母亲送的,你去拿钵盂寻些水来,等我吃些儿走路罢。” 行者去解开包袱,在那包裹中问见有几个粗面烧饼,拿出来递与师父。又见那光艳艳的一领绵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行者道:“这衣帽是东土带来的?”C三藏就顺口儿答应道:“是我小时穿戴的。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行者道:“好师父,把与我穿戴了罢。”三藏道:“只怕长短不一,你若穿得,就穿了罢。”行者遂脱下旧白布直裰,将绵布直裰穿上,也就是比量着身体裁的一般,把

13、帽儿戴上。三藏见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干粮,却默默的念那紧箍咒一遍。行者叫道:“头痛!头痛!”那师父不住的又念了几遍,把个行者痛得打滚,抓破了嵌金的花帽。三藏又恐怕扯断金箍,住了口不念。不念时,他就不痛了。伸手去头上摸摸,似一条金线儿模样,紧紧的勒在上面,取不下,揪不断,已此生了根了。他就耳里取出针儿来,插入箍里,往外乱捎。三藏又恐怕他捎断了,口中又念起来,他依旧生痛,疼得竖蜻蜓,翻筋斗,耳红面赤,眼胀身麻。那师父见他这等,又不忍不舍,复住了口,他的头又不痛了。行者道:“我这头,原来是师父咒我的。”三藏道:“我念得是紧箍经,何曾咒你?”行者道:“你再念念看。”三藏真个又念,行者真个又痛,只教:“莫

14、念!莫念!念动我就疼了!这是怎么说?”三藏道:“你今番可听我教诲了?”行者道:“听教了!”“你再可无礼了?”行者道:“不敢了!”(选自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有删节)【相关注释】心猿意马(xn yuan y m):形容心思不专,变化无常,好像马跑猿跳一样。现代汉语词典(1)西游记的标题暗含隐喻,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小说第十四回和第十五回暗含了成语“心猿意马”,结合“相关注释”及这两回的内容,揣摩这两回标题的内涵。 (2)第段中画的名字“圯桥进履”可以略过不读,请写出理由。 (3)阅读文中画线句A,结合文本,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悟空闻言,沉吟半晌不语。(此时孙悟空在想什么?请以第一人称写出

15、孙悟空的心理活动。)(4)文中画线句B和C是一处矛盾,唐僧教孙悟空“出家人不要说谎”,转眼自己就“顺口儿”骗人,你怎么看待唐僧的自相矛盾? (5)观音菩萨用“紧箍”来约束孙悟空,这样做有必要吗?请结合选文和整本西游记,以及你的人生体验阐述你的观点。 【答案】 (1)孙悟空和小白龙皈依佛门,一心一意保护唐僧西天取经。(2)画的名字跟主要情节没有紧密关系;“圯”是生僻字,读不出字音,可以暂时不读,略过即可;下文有龙王对这幅画的具体解读,通过下文内容就可以得知画的主要内容。(3)张良为黄石公三次捡鞋三次穿鞋,任劳任怨,最后得以宝书,功成名就;而我说是保师傅西去取经,可我却忍受不了师傅的一点教诲,碰到一点小困难就临阵逃脱,这样以后怎能有所成就,取得正果?(4)骗孙悟空戴上紧箍帽是观音的旨意,唐僧只是奉命行事;为了西去大业,唐僧也只能打破出家人不能说谎的原则,骗孙悟空;从唐僧骗人的话语中可见,唐僧也不是如常人认为的老实厚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