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复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B卷)及答案.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0953641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9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复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B卷)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下)复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B卷)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下)复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B卷)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下)复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B卷)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下)复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B卷)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复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B卷)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复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B卷)及答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下)复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B卷) 评价等级 友情提示:1.考试时间为60分钟。2.请使用蓝色或黑色钢笔、圆珠笔答题。3.本试卷分选择题和主观题两部分,选择题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主观题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有据,即可酌情给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请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相应栏内。)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1.唐朝时负责审核诏令的中央机构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行中书省2.下列关于唐朝初期赋役制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赋税主要以白银缴纳 B.减少百姓服劳役的天数C.规定可以用实

2、物代替服役 D.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3.承续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基础的是( )A.唐高祖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 武则天时期 D.唐玄宗时期4.下列生产工具是在唐朝才出现的是耧车 秧马 曲辕犁 筒车( )A. B. C. D.5.如果你生活在唐朝中后期,下列哪些现象是你可能见到的在长安城内可以见到长年聚居的外国客商 有人正在看活字印刷的金刚经饮茶风靡全国 棉布成为普通民众最主要的衣料( )A. B. C. D. 6.你认为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明显保留着中国唐朝的许多风尚的国家是( )A.日本 B.阿拉伯 C.波斯 D.印度7.右边两幅图片人物的活动经历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3、(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C.世界领先独占鳌头 D.闭关自守大国自居 8.唐代诗歌高度繁荣,名家辈出,被后人称为“诗仙”的是( )A.李白 B.杜牧 C.杜甫 D.白居易9.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壁画出自( )A.西安碑林 B.云冈石窟C.龙门石窟 D.敦煌莫高窟10.“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 描述的是由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哪座桥( )A.玉带桥 B.赵州桥 C.泸定桥 D.卢沟桥11.第一次把火药配方记录下来的是( )A.张衡 B.张仲景 C.孙思邈 D.沈括12.北宋初期生活在今宁夏、甘肃一带的游牧民族是( )A.契丹族 B.党项族 C.女真族

4、 D. 匈奴族13.下列关于宋辽澶渊之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宋对辽称臣 B.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C.和议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D.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14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实现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是在什么时期?( )A.五代十国 B.隋唐时期 C.宋朝 D.魏晋南北朝时期15.13世纪强大起来的蒙古先后灭掉了( ),完成统一A.北魏、西夏 B.辽、北宋 C.辽、西夏 D.金、南宋16.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 )A.唐朝的长安地区 B.北宋的四川地区 C.南宋的杭州地区 D.元代的大都地区17.宋代时期,杭州是著名的大都市,商业贸易发达,在这里政府设立了专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5、( )A.中书省 B.宣政院 C.行中书省 D.市舶机构18.忽必烈推行的重农政策不包括( )A.将农田都改为牧场,发展畜牧业 B.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C.诏令编写农书农桑辑要 D.以人口的增殖,荒地的开垦等作为衡量官员政绩好坏标准19.王军在一张残破的古地图上依稀能看到“辽阳行省、岭北行省”等字。这说明绘制这张地图的朝代不早于(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20.我国古代“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了世界面貌”的科技成就是蔡伦改进造纸术 朱载堉提出“理由数显”思想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李春设计赵州桥( )A. B. C. D.2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

6、东。”反映了时人渴望朝廷振作,收复故土的愿望,它出自哪位女词人?( )A.朱淑真 B苏轼 C李清照 D王安石22.有四位同学分别用一词组概括了1368-1840年的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总的历史特点。你认为哪一项概括的最准确?( )A.繁荣与开放并存 B.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C.繁盛与危机并存 D.政权的分立与民族汇聚并存23.龚自珍的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意思是说,当时的思想界陷入沉闷气氛中。你知道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闭关锁国的政策 B.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 D.军机处的设立24. 郑成功诗云:“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据

7、此你知道17世纪侵占我国宝岛台湾的西方殖民国家是(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英国25.下列哪部著作是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题材创作而成( )A水浒传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二、主观题26.请将下列历史人物与其所处朝代及历史贡献联系起来康熙皇帝 唐代 梦溪笔谈戚继光 元代 抗击倭寇黄道婆 北宋 雅克萨反击战沈括 清朝 霓裳羽衣舞李隆基 明代 革新棉纺织业27.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

8、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中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读下图,填写相关内容。1.请将与大运河相关的四个城市的字母代号选出并填入相关方框内。A.长安 B.江都C.余杭 D.涿郡E.洛阳2.请将大运河各段的数字序号选出并填入相关括号内.邗沟 .通济渠 .江南河 .广通渠 .永济渠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借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学,不思进取,照样可以世代垄断高官显位。材料二 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置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隋朝的科举制还处于初步阶段,大体在隋炀帝时期

9、设置成为国家纯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材料三 科举制度使得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低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北宋时期的吕蒙正自幼遭遇不幸,其父将其母子二人赶出家门,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中过着饥寒的生活。他发奋读书而高中状元,后来治理国家,成为宋朝名相。材料四 唐代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内容为时务策、对礼记、左转等经典的识记理解、律诗、赋四项。请回答:(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选官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唐朝时期,常设的考试科目有哪些?(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科举制度有哪些积极作用? 2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

10、的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材料二: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注:1557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居住权)矣。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请问:(1)材料一中反映清朝实行“海禁”的最初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反映18世纪中期清政府实行“海禁”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中反映清朝统治者的什么观念?(4)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给近代中国带来什么影响?七年级(下)复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B卷)参考答案评分说明:选择题依据答案标准评分;主观题的评分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原文,只要基本意思正确或相近,即可酌情给分。本答案及评分标准

11、仅供参考。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CACDCABADBCBA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CDBDADACCBCA二、主观题(26题10分,27题8分,28题18分,29题14分,共48分)26题.(10分)答案见教材。27题.(8分)答案见教材第5页。28题.(18分)(1)选官由主要凭借家世背景(2分)变化成凭借才学公开竞争,择优录取。(2分)(2)进士(2分)明经(2分)(3)科举制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或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为士子创造了

12、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的自信与热情;推动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每点2分,本小题共10分,答出其中5点即可;如文字表述不同,意思类似即可给分)29题.(14分)(1)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2分)(2)担心国家领土和主权受到外国侵犯。(2分)(3)愚昧自大、固步自封。(2分)(4)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2分)但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2分)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2分)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2分)(每个要点2分,满分8分;如表述不同,意思类似即可给分)七年级历史试题(B卷) 第6页(共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