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心理疾病的诊断的答题格式.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0952801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几种常见心理疾病的诊断的答题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几种常见心理疾病的诊断的答题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几种常见心理疾病的诊断的答题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几种常见心理疾病的诊断的答题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几种常见心理疾病的诊断的答题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几种常见心理疾病的诊断的答题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几种常见心理疾病的诊断的答题格式.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问答题中,比较常见和通用的答题格式1.该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答: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如下:生理因素: 岁, 性(男或女)社会因素:存在负性事件: (恋爱失败);家庭教育 (如父母要求严格等)该求助者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人际关系方面与人交流少,缺乏沟通。心理因素:认知错误:如 ;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面对 问题不知如何解决被焦虑情绪所困扰,不能自己解决。人格牲:内向,追求完美,争强好胜。2.对该求助者目前状态进行整理答:该求助者目前的状态整理如下:精神状态: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兴趣下降,情绪低落,自控力差,易激惹,焦虑生理状态:如头晕、头痛,失眠,食欲

2、下降或其他躯体症状。社会功能状态:工作效率下降、学习效率下降,与人交往少等。(如问主要症状时,就是精神状态与生理状态之和)3.请确定该案例的咨询目标答:近期目标:改变求助者认为 的错误认知缓解情绪症状改变社会交往头部。远期目标: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达到人格完善。4.请对确定的咨询目标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答改善认知、行为和情绪属于心理学性质 。减轻求助者的痛苦,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人格完善是积极的。拟定的咨询目标,从求助者自身的能力和经济条件以及咨询师提供的条件都是可行的。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知、行为和情绪是具体的,是可以操作的。本案例拟定的目标能够量化,可以通过问题的改善程度来体现,是可

3、以评估的。本案例拟定的目标是双方商定的,符合求助者愿望,咨询师能够解决,双方是可以接受的。当双方意见不一致时,应以求助者的意见为主,咨询师无法接受时,应终止咨询或转介。拟定的咨询目标中,改变认知、行为和情绪是具体目标,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发展,达到人格完善是长期目标,符合多层统一的要求。5.怎样和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答:首先向该求助者介绍咨询目标的内容及制定的原则。根据咨询目标的有效特征,按照属于心理学范畴的、积极的、具体(量化)的、可行的、可以评估的、双方可接受及多层统一的等项内容逐一地商定。咨询目标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当求助者与咨询师意见不一致时,应以求助者的意见为主。

4、咨询师应对咨询目标进行整合。最终制定的咨询目标以文字形式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咨询目标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6.怎样判定咨询目标是有效的(或咨询目标的有效性因素是什么)?答: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统一。7.怎样和求助者商定咨询方案?(或和求助者商定咨询方案时应注意的问题)答:首先向求助者介绍咨询方案的内容及制定的原则。按照咨询目标、原理和方法、评估手段、双方的责权利、时间和次数、费用的估计及其它等项内容逐一商定。 咨询方案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 最终制定的咨询方案以文字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 咨询方案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8.

5、还需要收集哪些资料?答:婚变状况以往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早年回忆,有无负性情绪记忆对未来的希望性欲发展及性生活相关状况生活状况社会交往状况娱乐活动个人内心世界的重要特点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是否做过心理测验。 常见心理病症的诊断的答题格式 一、 一般心理问题1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及依据是什么?答: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依据如下:该求助者历年体检正常,其心理问题没有器质性病变做基础。根据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自知力相对完整,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该求助者心理问题与 有关(结合具体案例,如找工作),由现实

6、刺激引发,与其处境符合,没有变形的内心冲突,可以排除神经症性问题。该求助者心理问题仅限于在 (找工作)上,没有出现泛化,且仅持续一个多月,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特点是:由现实刺激引发,持续时间一个多月,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轻微,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要点。根据以上分析,初步诊断为一般一理问题。2.对该求助者需做哪些鉴别诊断?答:与躯体疾病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有 (如头晕、失眠等)等躯体症状,但历年体检正常,可以排除器质性病变。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根据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自知力相对完整,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

7、状,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该求助者心理问题只是与 有关(结合具体案例,如找工作、婚姻失败等),由现实刺激引发,与其处境符合,没有变形的内心冲突,可以排除神经症性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该求助者心理问题仅限于在 (找工作)上,没有出现泛化,且仅持续一个多月,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3. 对该求助者的诊断程序是什么?答:.分析求助者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原则和有无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相鉴别。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性问题相鉴别。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形成初步

8、诊断。4.如何对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进行定性分析?答:对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判断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的原则分析,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符合统一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协调一致,其人格相对稳定,故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在正常范围内。从该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本案例的求助者表现为强烈的求治愿望而主动求医。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该求助者能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也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希望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解决。二、严重心理问题1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及依据是什么?答: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严重心理问题,依据如下:该求助者历年体

9、检正常,(或未发现躯体疾病),故其心理问题没有器质性病变做基础。根据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该求助者心理问题与 有关(结合具体案例,如找工作),由现实刺激引发,与其处境符合,没有变形的内心冲突,可以排除神经症性问题。该求助者心理问题虽然局限于在 (找工作)上,但已经出现泛化,具体表现为: ,无法排除严重心理问题。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特点是:由现实刺激引发,持续时间 多月,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但是负性情绪反应的对象已经泛化,符合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要点。根据以上分析,初步诊断为严重

10、心理问题。2.对该求助者需做哪些鉴别诊断?答:与躯体疾病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有 (如头晕、失眠等)等躯体症状,但历年体检正常(或未发现躯体疾病),可以排除器质性病变。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根据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自知力相对完整,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该求助者心理问题只是与 有关(结合具体案例,如找工作、婚姻问题等),由现实刺激引发,与其处境符合,没有变形的内心冲突,可以排除神经症性问题。3. 对该求助者的诊断程序是什么?答:.分析求助者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原则

11、和有无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相鉴别。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性问题相鉴别。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形成初步诊断。三、神经症性心理问题1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及依据是什么?答: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依据如下:该求助者历年体检正常,(或未发现躯体疾病),故其心理问题没有品质性病变做基础。根据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该求助者存在变形的内心冲突,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联系,涉及生活中不太重要的问题是

12、,且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初始反应强烈,心理痛苦无法自行摆脱,已严重影响了社会功能,心理冲突有泛化,痛苦情绪持续时间为 个月,未超过3个月。该求助者虽然有 症状,但持续时间较短,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不重,未达到神经症的标准,故初步诊断为神经症性心理问题。2.对该求助者需做哪些鉴别诊断?答:与躯体疾病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有 (如头晕、失眠等)等躯体症状,但历年体检正常(或未发现躯体疾病),可以排除品质性病变。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根据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自知力相对完整,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该

13、求助者虽然情绪反应对象已经泛化,社会功能受损,但内心冲突属于变形冲突,故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与神经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有变形心理冲突,但痛苦情绪持续时间不超过3个月,且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不重,未达到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可以排除神经症。(以下内容三级学员可不看)四、神经症对该求助者的诊断程序是什么?答:根据该求助者的既往病史或体检报告,判断求助的心理问题是否存在品质性病变基础。根据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原则,自知力程度,是否存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判断求助者是否存在精神病性问题。根据求助者内心冲突的性质,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症性问题。如果求助者内心冲突是变形的,根据神经症简易评定法,判断该求助者是

14、否可以确诊为神经症。根据求助者的主导症状以及不同种类神经症的诊断要点,确定神经症的类型,形成初步诊断。与具有类似症状的其他类型的神经症相鉴别。(一)疑病症1.对该求助者做出诊断及依据答: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为疑病神经症。依据如下:根据既往病史(或根据体检报告正常),该求助者没有品质性病变做基础。根据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自知力相对完整,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该求助者存在变形的内心冲突,表现为 。初始反应强烈,心理痛苦无法自行摆脱,已严重影响了社会功能,有泛化,根据神经症的评分标准,该求助者在严重程度、痛苦程度以

15、及病程上的得分为7分,(病程:1年以上,3分;精神痛苦无法自行缓解,2分;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出现回避,但仍能工作,2分)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改变超过3个月,可以确诊为神经症。该求助者的主导症状是疑病观念,对身体过于敏感,对健康过虑,反复求医,不相信诊断结果。符合疑病症的诊断要点,初步诊断为疑病症。2.对该求助者需做哪些鉴别诊断?答:与躯体疾病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有 (如头晕、失眠等)等躯体症状,但历年体检正常(或未发现躯体疾病),可以排除品质性病变。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根据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自知力相对完整,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与疑病妄想相鉴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