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的病因及症状 (3).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094989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衰弱的病因及症状 (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神经衰弱的病因及症状 (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神经衰弱的病因及症状 (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神经衰弱的病因及症状 (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神经衰弱的病因及症状 (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衰弱的病因及症状 (3).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神经衰弱的病因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脑力劳动越来越成为人们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脑力劳动者,西方俗称白领阶层是普遍受到人们向往的职业。经过医学家们多年的观察也发现,神经衰弱常见于与桌椅笔墨为伴的脑力劳动者,这类患者往往体质不佳,较为瘦弱,经常对自己的一些病痛较为重视和关心,性格也内向,平时好静,缺少体力劳动。实验证明,沉重的精神负担比繁重的体力活动更易产生神经衰弱。体力劳动强度大的工人,却少有患神经衰弱的。但是汽车司机由于工作时,精神高度紧张尤其是受到车祸等刺激后,也有不少加入神经衰弱的患者行列。脑力劳动是以大脑为基础,长时间或过于紧张的脑力劳动,使大脑皮质过于兴奋,耗能过多,神经功能不能承受

2、时,就易发生本病。尤其是在学习过于紧张,考试受挫,或工作不能胜任时,发病机率大大增加。当然,合理地正常用脑,是人类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脑力劳动是劳动的重要方式,绝大多数脑力劳动者,都不会患神经衰弱,这就需要提倡科学用脑,劳逸结合。神经衰弱患者为什么记忆力减退?文章来源:成都少城医院失眠抑郁康复网?添加时间:2008-6-28神经衰弱患者常表现有记忆力减退,做事丢三落四,其根本原因在于注意力分散,不能集中,就影响到识记能力。如果是很有趣的事物,能引起患者的注意,他常常能很好地记住,把事物的印象留在脑子里(保存),事后也能想起来(再现)。 神经衰弱患者为什么注意力不集中呢?这是因为: (l)由于兴

3、奋亢进和消耗过度,很多活动不能持久,容易疲劳,特别是脑力劳动时更明显。因为兴奋的力量不够强,在皮质引起的负诱导也就不深,外界来的轻微刺激就可导致大脑皮质形成新的兴奋灶,使原来的兴奋灶受到抑制,而不能专心学习。 (2)患者注意力和记忆力具有明显的内容选择性,常围绕在自己的病情和几件特别引起自己烦恼的事情上兜圈子,难以摆脱地考虑某一问题而不能自拔。因而对工作学习和其他事物无暇顾及和不感兴趣。 (3)患者关于病情的不利解释能长期记忆而不忘,甚至有时达到强迫思考、不易摆脱的地步。这是因为他经常考虑自己的病,疾病在他脑子的相应皮质区已形成兴奋灶,负诱导抑制了对其他事物的注意力。 此外,睡眠也与记忆有密切

4、联系,睡眠不好也会影响记忆功能,而神经衰弱患者常常有睡眠障碍。由此看来,神衰弱患者若能注意力集中和睡眠好的话,他的记忆力也会很好。 以上原因造成对工作和学习的注意力不能集中,继发记忆力减退,使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显著降低。 应该清楚的是,神经衰弱患者的记忆力下降只是暂时障碍,是可以恢复的。 如何治疗神经衰弱症古人云:凡病支起多由于郁,神经衰弱的发生也不例外,凡能引起持续的紧张心情和长期的内心冲突的一些因素,如 失恋,学习 , 工作不顺 , 亲人死亡 , 意外事故及紧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据全方位脑神经专家丁雷医生多年的统计,神经衰弱发病之多,占到神经科门诊总量的58%以上,其中多数病患为 20-

5、 35 之间的青年。神经衰弱的发病缓慢,表现扑朔迷离,几乎全身各个系统都有问题,主要有头昏,烦躁易怒,全身无力,耳鸣眼花,心慌气短,食欲不振等等,总之是食无喂,睡不香,做事无力。其中最突出的是失眠和易疲劳,主要表现在入睡困难,往往几个小时不能入睡,睡后是多梦。白天精神不振,稍微活动一下就心慌气短,眼花缭乱,我们经常形容为,心有余而力不足。 同时,很多的患者还有多疑的倾向,如头痛的时候会怀疑自己长了很多的东西,也有可能因为身上不舒服,就担心得了不治之症。由于对自己的过分注意,稍有不适就焦虑万分,所以表面看起来每天忧心忡忡的。紧张的情绪又使的原来的症状,如此形成恶性循环。神经衰弱的治疗首先要对此病

6、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相信他是一种良性疾病,是一种完全可以治好的疾病。 通过多种病例,证明只要认识到这一点,病人往往就会病去三分,。其次是培养乐观的性格,消除发病的因素。另外还要合理的安排生活,学习和工作,加强体育锻炼,增加对外界的适应能力,适当的文体活动能改善睡眠,同时还可以分散对症状的注意。神经衰弱的治疗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执行,可以做一些医疗测试,配合上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选用,谷维素, 健脑丸, 安神丸,失眠的病人可以服用适当的,安定, 有利睡眠等药物。有病情就要及时就医,全方位所有医生可以为你解答所有疑问。? 神经衰弱(Neurasthenia)是指精神容易兴奋和脑力容易疲劳,常伴有情绪烦

7、恼和一些心理生理症状的一种神经症。? 神经衰弱一词最先由美国医生(Beard 1868)提出,近年来又在分类中取消这一名词。在我国和国际疾病分类中均保留神经衰弱这一诊断。目前,国际上有把神经衰弱的症状局限于容易疲劳为主要表现的倾向。? 青壮年期发病较多,脑力工作者较常见。占门诊就诊神经症患者的半数以上。? 病因及发病机理? 一、精神因素是诱发神经衰弱的重要原因。凡能引起神经活动过度紧张并伴有不良情绪的情况都可能是神经衰弱的致病因素。如亲人死亡、家庭不眭、事业失败、人际关系紧张、生活节律颠倒及长期心理矛盾得不到解决时均可能诱发本症。? 二、性格特征:敏感、多疑、胆怯、主观、自制力差。性格特征明显

8、者可因一般性精神刺激而发病;性格特征不显者则须较强烈或较持久的精神刺激之后才发病。? 三、躯体因素:各种躯体疾病或能削弱躯体功能和的各种因素,均能助长本症的发生。? 发病机理尚未阐明,巴甫洛夫学派认为:在性格特征或躯体因素基础上,精神因素使可枢神经系统功能长期过度紧张,导致内抑制功能活动削弱和兴奋相对亢进,从而出现即易兴奋,也易疲劳状态,也削弱了对皮质下植物神经中枢的控制与调节作用,而出现各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临床表现? 一、衰弱症状:包括脑力与体力均易疲劳。表现为精神萎糜、疲乏无力、困倦思睡、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近事遗忘、工作不持久、效率下降、但智力正常,意志薄弱,

9、缺乏信心和勇气,容易悲观失望。? 二、情绪症状:情绪容易兴奋可因小事而烦躁、忧伤、吻激惹或焦急苦恼,事后又懊丧不已。一般早晨情绪较好,晚上差。? 三、兴奋症状:精神容易兴奋可表现为回忆和联想增多,控制不信但无言语和运动增多。此外,感官与内脏感受器感受性明显增强,如对声、光敏感、手指、眼脸与舌尖震颤动,皮肤及膝腱反射增强等。? 四、紧张性头痛或肢体肌肉酸痛,时轻时重。? 五、睡眠障碍:睡眠节律失调,夜晚入睡困难睡眠浮浅、多恶梦、易早睡、醒后感到不解乏,头脑不清醒。有时表现为日间昏昏欲睡,傍晚反而精神振作等睡眠觉醒李律变化。? 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主要表现在心血管系统:如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

10、、四肢发凉、皮肤划痕症、血压偏高或偏低等。胃肠道症状: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如尿频、遗精、阳萎、早泄、月经不调等。? 病程与预后? 起病多缓慢,病程可迁延数年,症状呈波动性,时轻轩重。预后一般良好,适当治疗能够恢复。? 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一、主诉多而体征少,症状表现以易兴奋、易疲劳为主。? 二、起病与精神因素或某些躯体因素有关。? 三、病程迁延,症状波动;病程不足3个月时可先诊断为神经衰弱状态。? 四、自知力良好,要求治疗。? 五、排除其它病因引起的神经衰弱样表现,应予以鉴别的有:(一)神经衰弱综合征:由脑部疾患(如脑外伤遗症、脑膜瘤、脑血管硬化

11、症、脑变性疾病等)或躯体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或低下,溃疡病、高血压、结核言不由衷等)引起的神经衰弱症状,通常称神经衰弱综合征,应通过详询病史,病程经过、身体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加以排除。? (二)焦虑症和轻抑郁症:神经衰弱症患者常由于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而产生顾虑重重,恐惧不安、焦虑情绪、悲观失望、疑病观念,甚至呈轻抑郁状态。焦虑症是以突然出现的,对未来的莫明恐慌惧为特点,没有明确的对象与内容,并呈发作性。轻抑郁症虽也有躯体症状,但以情绪消极悲观、兴趣索然、思维迟钝、主动性减退及性格改变症状较突出。? (三)精神分裂症:特别是单纯型的早期,常以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出现,但其行为退缩

12、、生活懒散、缺乏主动性、自知力不良、不要求治疗等可作鉴别。随访病情演变过程才能作出最后诊断。? 治疗? 原则上以精神治疗为主,辅以必要的药物治疗,加强身体锻炼、调整生活规律也有重要意义。? 一、精神治疗:在认真听取患者的陈述和详细查体之后,要其它治疗的配全下,向患者讲解发病原因、临床特点、演变规律、防治措施,使患者认识到疾病的本质,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心理,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调整自己的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坚持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稳定性。? 二、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对焦虑症状和兴奋、易激惹者可先用安定、佳静安定、舒乐安定;失眠严重者可予以氟安定,氯羟安定或催眠药;抑郁症状可选用小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亦可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选用中药方剂或中成药治疗。? 三、胰岛素低血糖治疗:只适用于个别体质虚弱、焦虑不安、食欲减退与消瘦的患者。? 四、物理治疗:温泉疗法、水疗,头部共鸣火花、电兴奋、直流电离导入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