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0946848 上传时间:2024-0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 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创造的现代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本文就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与认识。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

2、要解决的问题是历史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问题,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中学历史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鼓励发现问题,强

3、化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新意识是指学生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造要求的内在驱动力。它包括创造的意图、创造的动机、创造的欲望。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强有力的推动力,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因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渴望解决问题,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就经常采用“设疑导学法”,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情景,一方面引发学生探求的欲望和动机,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学会求异思维和提出问题。鼓励发现问题,强化创新意识,这是培养创新能

4、力的首要环节。求异思维实质上是一种创新思维,是从各个层面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重在发展求异思维。在历史教学中,我经常激励学生标新立异,进行求异思维,使学生不惟书、不惟师,不依常规,大胆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对“三顾茅庐”这一历史事件,大部分同学都是从“刘备求贤、爱才”这个角度去认识的,这属于一般的常规思维。但也有个别同学提出了疑问:“诸葛亮是不是太清高了?”我及时鼓励这种大胆、独特的想法:“这种看法也不无道理。假如没有徐庶回马荐诸葛,没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孔明岂不要高卧隆中一辈子吗?同学们切莫一味效法古人,因为时代不同了,当今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成才、发展的

5、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施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千万不能因等待而坐失良机,误了前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在“发散聚合”多次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产生不拘一格的独创性。因此,发展求异思维、多方开阔学生思路、拓宽思维领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知识获得的过程比获得知识结论更重要,强调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过程式教学重视知识的来龙去脉,是一种开放的、以思维训练为主的教学,注重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和规律,即重视思维过程。一方面教师正面介绍思考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阐明思维过程。在提问时,学生不仅要说出答案,还要讲出思路,以便教

6、师针对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问题,给予指导。在历史教学中,讲授基本的历史知识并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训练思维、传授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比如讲授“美国内战”,分析内战爆发的原因,涉及到“关税问题”,我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北方主张保护关税,南方反对保护关税”这一知识点,而是从教材中挖掘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在关税问题上,南北双方存在什么矛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哪一方的观点正确?”“为什么?”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同学从打破关税壁垒,实行自由贸易,刺激经济发展这个角度出发,认为南方观点正确。另一部分同学从保护民族工业角度出发,认为北方观点正确。我对于这两种观点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进

7、一步点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哪一方的观点更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呢?”同学们继续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分析问题时不能忽略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当时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已经发展,但是毕竟是一个年轻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赶不上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到内战前,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四位,而英国居第一位。如果不实行关税保护,任大量廉价的英国商品涌入美国市场,必将挤垮美国的民族工业,扼杀美国年轻的资本主义工业。所以,北方主张保护关税,更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北方的观点正确。通过对“关税问题”的讨论,指导学生学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

8、授之以渔”。在历史教学中,重视思维过程,加强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分析历史现象要比单纯地传授基本历史知识更重要,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在中学历

9、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

10、,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其次,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一定要加以保护。 四、情景创新和启发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经情景创新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丰富的史料再现,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出趣味横生的教学场景,让学

11、生置于历史情景中去观察、分析和发现问题,达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情景创新的教学步骤是:创境激情感悟情境激情设问主动创新实现目标效果评价。例如,在指导复习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内容时,我挂出圆明园大水法和远瀛观残迹照片,使学生进入历史情景之中。接着挂出小黑板,让学生思考下列材料:中国社科院近代史专家茅海建先生呼吁:“请不要重修圆明园。”然后再设问:(1)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屈辱的见证,近代中国的沉沦和被动挨打由哪些因素造成?当前社会上部分人要求重修圆明园,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2)茅先生主张“让那些残破颓败的废墟昭示国耻!如果我们是一个敢于正视现实的民族,是一个真

12、正有民族自尊心的民族,我们就应留着这块伤痕,让它时刻警醒我们:勿忘国耻,奋起直追!”对此你作何评价?(3)为避免火烧圆明园这样事件的重演,我们每个中国人特别是你们青年学生应怎样做?通过以上教师创设和转换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的强烈仇恨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启迪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启发创新是在教师启发指导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弄清历史内在联系,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启发创新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这是中国人民又一值得庆贺的日子。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实况转播,播放七子之歌澳门,

13、提出一些有关澳门的思考题,如,(1)澳门名称的由来。(2)葡萄牙是什么时候开始长期占据澳门的?为什么在1999年12月20日收回?(3)澳门回归是什么政策的结果,具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4)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对澳门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从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五、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着重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是教师要率先垂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当率先垂范,以创新的精神投入教学工作之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敢于突破教材的束缚,善于对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改革。作为历史教师,尤为重要的是要善于吸取史学研究的新成果。这是创新

14、教育对历史教师提出的高要求。 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施创新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营造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和自由探索、积极进取、大胆创新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其创新思维流畅,创造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打破学生心智枷锁的金钥匙,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不会有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变成一句空话。 三是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例如,结合教学有计划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图片展、历史遗址;组织学生到学校和地方图书馆借阅有关历史资料;组织学生参加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报告会等等。课内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外活动则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注意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有利于提高广大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学教育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