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总结复习生生物与环境教科.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094621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总结复习生生物与环境教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总结复习生生物与环境教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总结复习生生物与环境教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总结复习生生物与环境教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总结复习生生物与环境教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总结复习生生物与环境教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总结复习生生物与环境教科.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1-3 课教材分析(文字稿)全套教材共 37 个单元,其中侧重于生命世界主题中生物内容的单元有 8个(不包括人体的内容) 。在三、四年级的学习中, 学生已在 6 个单元中涉及 “生物”这一领域,生物与环境是第 7 个单元,让我们看看本单元所处的位置。教材 单 元 内 容 目 标1、我看到了什么第一单元:植物2、我的大树3、美丽的叶4、叶有相同点吗 对树与小动物的某三上 1、寻访小动物些具体特征,进行观察2、蜗牛和描述。(观察)第二单元:动物第三单元:植物的3、蜗牛和蝗虫4、蚂蚁5、我的观察研究1、种子变成芽2、芽长成苗只是从生物本身 来 认识。一生 3、开花了!结

2、果了从一种动植物的多三下4、果实和种子1、迎接蚕宝宝的诞生个侧面以时间轴的形式展开研究活动。 (实验、第四单元:动物的 2、可爱的蚕宝宝观察)生命周期 3、蚕宝宝变成了新模样4、蚕的生命周期1、动物怎样生活四上第一单元:有生命的物体2、形形色色的动物3、植物怎样生存4、植物的根和茎5、形形色色的植物6、动物和植物7 、阅读与拓展1 、油菜花开了将生物放在与其相关 联的类群中进行 认识 .(实验、对比、分析)2、各种各样的花还是时间轴, 但微观四下第二单 元 新的生命3、花、果实和种子4、豌豆荚里的豌豆5、把种子散播到远处6、萌发的种子7、动物的卵1、设计种子发芽实验2、种子发芽实验的更微观,宏

3、观的更宏观。(观察、实验、统计、对比、推理)开始从生物本身之外的多种宏观因素来认识。五上第一单 元 生物与环境(一)3、从实验中获得信息4、秋冬季的生物5、动物的栖息地6、建立栖息地7、记录动物的特征8、观察到了哪些特征9、原来是相互关联的开始正真关注从生物体之外的环境因素中来认识。(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对比、推理)10、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第 1 页 / 1、蔷薇花丛2、它们是什么关系3、食物链和食物网4、做一个生态瓶五下第三单 元 生物与环境(二)5、观察生态瓶6、显微镜下的生命7、改变生态瓶8 、维护生态平衡9、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10、爱护珍稀动物和植物六上六下从“生

4、命世界”这一系列主题性活动中,让我们清晰地见证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是如何三线共进,交相呼应,伴随着孩子们一起成长的。接下来,让我们具体看看第一单元的 1-3 课。从结构层次上看,“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种子发芽实验”、“从实验中获得信息”三个活动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完整地构成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研究、收集信息加工分析信息(解决问题) ”一个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 在此同时, 三个活动又各自承载着不相同任务, 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第一课: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在三年级“植物的一生”中,相信随着“凤仙花”从种子到开花、结果的过程,学生对植物生长与“水、阳光、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关系有

5、了较深刻的体验和积累, 但是这些因素还从来没有被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被证实和认识。 当科学课伴随着孩子们一起迈入五年级的大门之时, 对上述因素进行专题研究活动, 应该十分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层次,同时也符合五年级学生的兴趣需要。教材的课题向学生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学习的内容是“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正如前边经历的大部分课一样, 在这个显性目标之下, 还同时包含着一个隐性的能力结构目标, 即让学生经历控制所研究的变量, 设计对比实验的过程。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是第四次鲜明地提出建立对比实验这个目标。 围绕上述目标教材安排了“提出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讨论用实验证明种子发芽条件的方法、 设计并制定实验方

6、案”三个主要活动内容。活动一:提出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教材第 2 页图中的对话,向学生提出了探究的任务,同时也对学生的思考第 2 页和讨论进行了引导。对话中表达的“土壤、水分、气温”是种子发芽最重要的三个因素。 但是, 如果给学生充分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时间, 相信他们一定还会提出许多条件来,例如:阳光、空气、休眠期等等。在设计教学时,可以从“你是怎么种花的?”引入,然后提出“绿豆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这样可以更自然, 也更贴近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在讨论了种子发芽条件的基础上,教材提出了本次活动围绕的主题:改变种子发芽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可能是草率的,会用“种子不能发芽了”

7、等简单的答案来回答。教师此时就应该抓住这些草率的回答,创设出探究的情境,如可以追问:是这样吗,你们有什么依据?你能证明给大家看吗,怎么做呢?于是,自然地进入到了第二个部分中。第二部分:讨论用实验证明种子发芽条件的方法这是本课活动的重点与难点。要引导学生讨论“用实验证明种子发芽条件的方法”这一中心活动,首先有两点必须让学生明确认识到,一是“只能改变一个条件”,二是“有些条件是便于控制,而有的是难以控制或观察的” 。另外,和“物体沉浮” 研究活动中的对比实验相比, 本活动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 所以实验结果更具不确定性。教材通过卡通对话“首先要提一个问题! ”“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哟! ”提示研究要围

8、绕一个主题,同时明确研究的方法,这是设计实验的前提。教材列举了改变光照条件实验的例子,进一步向学生介绍了设计实验的一般步骤: 首先要提出问题,即研究的主题:“种子是在黑暗中发芽快,还是受到光照发芽快?” 然后进行假设:“我想可能是受到光照发芽快。”再提出控制条件的方法: “让种子受到光照。”接着提示学生要有对比实验,对照起来才能知道控制条件起了什么作用。 可以说, 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加工和提升的过程, 五年级学生考虑问题一般有局限性, 可能会忽视许多因素。 同时对对比实验中什么因素是不能改变的, 什么因素必须改变并不真正明确, 在这里教师起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 一定要舍得花时间, 要将讨论的过

9、程细化, 将学第 3 页生的思路整理清楚,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主题与学生一起讨论设计, 把实验思考的过程明确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应上述过程明确自己的想法,加深印象。第三部分:设计并制定实验方案在此之前,还有一点要再次引起学生注意, “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有些条件便于控制,适合我们进行研究,而有的是难以控制或观察的。 ”书本第 3页中,提示“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在教学中有一些学生提出了改变土壤这个条件, 我们认为如果学生通过研究发现种子的发芽情况和土壤关系不大,也是有意义的科学结论,没有必要刻意排除它。另外,也有小组提出了研究空气、养分这两个条件,这里就涉及到了

10、如何引导的问题。在学生将小组的想法变成文字时, 可以让学生参阅书本第 3 页的示例, 进一步明白具体该怎么写。最后,下节课中的器材由谁来准备?准备哪些器材?教师要事先要打算好。如果打算让学生准备部分器材,事先要说清要求,分配好任务。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从结构层次来看 “种子发芽实验”一课围绕的中心主题是让学生根据方案开展实验研究的过程。 将设计的方案付之实践, 除按方案进行操作之外, 还涉及将方案中的步骤进行细化, 使其更具操作性的问题。 因此, 它是一个再设计和再创造的过程。围绕上述目标教材安排了“交流比较实验计划、配备实验装置、推测绿豆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时间、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四个主要活动。

11、第一部分:交流实验计划在上一节课中,虽然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和交流,但是各小组制定的方案一定还存在这不少的问题, 同时当实验方法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中时, 必须进一步明确步骤的细节, 使方案更具过程性和指导性。 这也是实验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教材的第一个活动“交流实验计划”就担负着这一任务。教材图中的三个表格,实际是三个不同方案的具体设计方案。 为了让学生的讨论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它省略了问题和推测两个项目。 教师可以让学生从问题和推测谈起,但本活动交流的重点要明确。第 4 页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因此,在些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组

12、的发言,仔细比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给各组学生一定的时间想一想:他们和我们的设计有什么不同?他们为什么这样设计?我们有什么更好的主意?教师可以把各组交流中的重点在黑板上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整理出活动中的重点过程。第二部分:配备实验装置三个条件的实验方法和过程,有不少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化和明确。1、教材提示把绿豆种子种在纸巾而不是土壤里,为什么要这样改?这样改会不会使学生觉得对实验结果会产生影响?用土壤行不行?学生是否要修改自己的设计方案?对这个问题是在上节课解决, 还是留在本节课中解决?教师也要心中有数。2、“给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一组种子加很少的水” :“适量”是多少?我们在教学时,有学生思

13、考了一下说“很少是 5 滴,适量是 30 滴”,但因为垫上了厚厚的纸巾 5 滴和 30 滴都是有问题的,学生是预计不到的。另外是用滴管还是其它器材来控制,也要引导学生计划好。也有些小组有可能会提出,对照组不浇水,或是其中一组把种子完全浸入水中,这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做, 有没有什么问题?这样做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这样做得到的结果是否符合问题的需要?其它不改变的条件也要让学生具体说明,如怎么让两组种子处在同样的光照和温度下?3、“一组种子放在常温中,一组种子放在低温环境中”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常温是指室内的温度,低温是指低于室内的温度。于是碰到了如何创造低温环境的问题, 学生自然会想到冰

14、箱的冷藏室, 很可能教室中没有冰箱, 如果让学生把实验带到某位家中去操作, 便又碰到了怎样让小组其他成员也参与实验观察的问题, 这些教师事先都应该有打算和安排。 最后, 要让学生明确不改变的条件有哪些?怎样操作才能保证两组种子获得相同的水和光照。这里要注意一点, 放在冰箱中的绿豆是处于黑暗中的, 所以对比组也要外在黑暗中。4、“一组种子受到光照,一组种子放在黑暗的环境中” :第 5 页在这一实验中,改变光照的条件学生比较容易控制,但是“水和温度”两个不变条件在实验过程中较难把握好。 教师用书中提示两组种子都应放置在南边的窗下,其中要求放在黑暗环境中的种子要用盒子罩住。 在具体操作时, 教师事先要提醒学生注意到晒在阳光下实验器材中的水可能会被晒干而影响实验的进行。因此,这时的实验盒应该选择大一些的,纸巾也要多垫一些,并随时注意水分蒸发情况。5、如果有小组提出要研究土壤,我们觉得是有价值和可行的。教材上的图提示了实验所需器材及配备的过程。盒子可以发动学生收集大一些的果冻盒,但为了体现实验的公正性,同一组对比实验的盒子应该相同。在动手之前,先请还需要让学生明白怎样一步一步地操作?如每个盒子放多少纸巾、怎样折、怎样放、种子怎么种到纸巾里、每个盒子里滴多少水、配备好器材后怎么保管等等,再开始动手实验。如果只凭两粒种子的实验现象, 很可能带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